行政管理
-
艾滋女生日记朱力亚著2002年9月,心怀着美好的梦想,朱力亚从中专被保送至武汉某大学,开始谱写人生新的篇章。一次邂逅,一段异国恋情,却让她成了艾滋病毒携带者。当真爱变为死亡的陷阱,生命面临分分秒秒的倒数计时时,该如何在这双重困境中突围?是从此没入人海,隐藏这可怕的事实;还是挺身而出,公布病情,让自已成为一面镜子、一记警钟。朱力亚的选择让千万网友震撼……
-
政府转型与社会再分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异拉等问题凸显。从近年的改革实践看,通过政府转型来完善社会再分配,协调重大利益关系,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已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2005年12月10~11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与挪威城市与区域研究所、斯德哥尔摩转轨经济研究所、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共同举办了“政府转型与社会再分配国际论坛”,300余位中包官员、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会议重点讨论了社会再分配的中国实践和北欧经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再分配与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政府转型议题。本书是“政府转型与社会再分配国际论坛”与会中外专家提交论文的选编。
-
产权与政治刘金海 著本项研究注重于集财产权的形成、演进及演化过程。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1)国家与农村集体的关系:国家安排乡村社会的财产制度;国家不仅是农村社会财产契约的始作俑者,还是乡村集体产权的一个利益共享者,作为一个利益主体直接参与乡村集体的财产收益及分配。意在于此,国家政权的建设及集体产权的构建将是研究过程中的两大主线条。(2)国家与农民在关于财产权利上的关系:通过系列化的土地改革、集体化及国有化运动,国家逐步获得了农民的财产权利,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体产权。不过,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实际意义上重新确立了农民个体及其家庭对土地的财产权利。随着乡村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扩张,乡材社会的集体资产出现了一个“再集体化”的过程。本项研究将着重关注这一“再集体化”的过程,并探讨其对乡村社会资源分配、权力与权威格局、村民权利实现等影响。(3)集体产权前提下的集体与农民个体参与集资产的收益和分配。不过,在国家设定的集体产权路径上,乡村社会的“再集体化”的过程拓展了集体的自主性,在乡材社会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角度——全能性的集体权力。这将使集体与个体在对集体财产的关系上更加紧张。
-
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姜继红著本书运用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结合社会实践,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指导、就业过程及高校未来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和措施。本书研究主要根据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教育改革的现状,以发展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的视角,观察、描述、解释、预测、规范研究路径,力求从关系与结构层面上解释思考一些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同时试图把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宏观问题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等微观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建立社会——高校——大学毕业生的结构联系。本书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文献研究包括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分析的对象有:国家统计数据、国家就业政策、国家培养人才计划、学校就业指导程序和其他高校调研资料。实证研究包括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选中一所地方性高校进行较大规模的研究。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与第二章理论综述是全书的铺垫;第三章提出问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该章是讨论问题的起点;第四、五章是全书的重点,运用实证问卷调查资料所得,分析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选择的影响,提出就业指导的建议与对策;第六章是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主要通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探讨地方高校的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改革等问题。本书的研究意义:从理论上讲,将比较系统地运用“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理论分析,解释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从实践意义上讲,本书旨在运用实证研究得出的数据,提出地方高校毕业生应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立足为地方经济服务;地方高校应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科学地确定学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规格、改革专业设置、调整课程内容,以及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择业、创业观教育,促进高校毕业生及时充分就业。
-
中国法治政府刘靖华, 姜宪利著对于治理国家而言,法治既是一种战略资产,又是一种发展动力;既是一种物质财富,又是一种精神财富。在此意义上说,建设中国法治政府,既是构筑战略资产,又是孕育发展动力。建设中国法治政府,就是依法行政;就是使政府行为受到国家强制力和社会公信力所保障的法律规则的制约;就是使政府既有行使权力的责任,又有遵守法律的义务;就是借助于法律的程序,使政治权力的运行体现出公民权利的含义;就是为行政权力制定法律边界。总而言之,就是建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府与法律之间的最优政治关系,就是将政府治理逐步让位于市场治理,将人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
社会保障导论洪进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无论从其历史的演化进程来看,还是从其现实的运行来看,社会保障制度都起着社会的“安全阀”和“减震器”的作用。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MPA系列教材:社会保障导论》共分l2章,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构成和主要内容,并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结合不同类型国家的实践经验,着重研究了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政策和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MPA系列教材:社会保障导论》主要针对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是针对MPA学生和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而编写的,也可供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企业中从事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作为参考。
-
建设现代和谐社区翁卫军、杨张乔建设和谐社区是时代的呼唤,是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是开创社区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任务。本书围绕现代和谐社区主题,并不是应时而设,着实是社区建设本身的特征和下城区从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到新型社区建设这样一个发展历程所使然。和谐是历史上自然社区之所以能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现代社区所刻意追求的目标。因此,在下城区社区建设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实际上始终贯穿着和谐的主题。而在21世纪初,下城区社区发展已达到一定的现代化水平,其和谐形态的构建已明显地带有现代社会特征,包括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等指标。
-
公共行政学吴琼恩著《公共行政学》以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观点为基础,以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组织学习与非营利组织管理等新知识为内容,建立了新公共行政的理论体系。通过《公共行政学》,读者将能洞悉公共行政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好面对未来的最佳准备。《公共行政学》内容以勇闯学科前沿的高昂气度和科学界关注热点问题的新诠释,满足了人们探究新知识求解若渴的愿望,更汇集了两岸学者学术智慧的锋芒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魅力,就冲这种魅力,谁不说值得用心去咀嚼、去体味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著作是两岸公共行政学学者第一次通力合作的结晶,书中对公共行政学领域最基本的范畴和新近的发展状况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公共行政学》不仅适合于两岸大专院校公共行政学专业的学生阅读,也可用作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部门管理者实际工作的参考读本。
-
地方公共政策研究郭剑鸣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21世纪地方政府发展系列丛书》,她是作为汕头大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的首期成果,展示给学术界、政府管理界及其他关注此领域的读者朋友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学、行政管理学也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显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地方政府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发展问题,是政治学、管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据不完全统计,近10多年来,出版了地方政府研究的相关专著数十部、论文几百篇,其中有的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学术影响。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地方政府职能、机构、体制与行为等方面立论的。而且,多是静态的描述性研究,在许多领域尚处于薄弱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讲,理论的研究落后于快速变革的时代,落后于丰富发展的社会实践。离开了对丰富的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我们的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就缺乏学术生命力。我们认识到,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研究,要想得到社会认同,就必须能够回答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提供当前中国现实政治与行政管理问题的最佳方案。
-
宪政架构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魏红英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2l世纪地方政府发展系列丛书》,她是作为汕头大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的首期成果,展示给学术界、政府管理界及其他关注此领域的读者朋友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学、行政管理学也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显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地方政府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发展问题,是政治学、管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据不完全统计,近10多年来,出版了地方政府研究的相关专著数十部、论文几百篇,其中有的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学术影响。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地方政府职能、机构、体制与行为等方面立论的。而且,多是静态的描述性研究,在许多领域尚处于薄弱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讲,理论的研究落后于快速变革的时代,落后于丰富发展的社会实践。离开了对丰富的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我们的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就缺乏学术生命力。我们认识到,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研究,要想得到社会认同,就必须能够回答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提供当前中国现实政治与行政管理问题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