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
-
南方治理评论陈潭,彭铭刚,刘建义《南方治理评论》,原名《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办刊宗旨,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办刊方针,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辑刊内容包括国家治理、公共管理与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涉及公共行政、公共政策、数据治理、灾害治理、危机管理、社会保障、廉政研究、电子政务、NGO治理、绩效评估、网络治理等议题。
-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研究李增田 薛立强 主编近年来,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公共管理类各个专业的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如何面对当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寻求公共管理的知识增量;如何在世界发展的视角中,观察与分析中国公共管理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独特价值,讲好公共管理的“中国故事”;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更好发挥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等等。迎接这些挑战,不仅需要进行实践探索,更需要进行理论思考。本书聚焦于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设计的学科、课程、基层教学组织、研究生培养、课程思政等方面问题,向学界和本学院教师征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以推进相关的理论研究。
-
一带一路数字网络治理体系研究程乐、裴佳、李俭本书基于大数据的研究方法,融合法学、传播学、网络安全和国际关系等多学科知识对“一带一路”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实施路径作了探讨,主要包括“一带一路”建设与网络空间治理与合作,“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治网理念和形象的国际传播等研究内容,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我国网络空间国际制度性话语权,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路径。具体而言,本书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第一,介绍有关网络空间治理的基本概念和治理理念,包括其定义和内涵、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模式与理念的演变以及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现状;第二,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网络空间发展和规制现状,从区域、国家视角和合作领域两大视角探究“一带一路”网络空间治理与合作;第三,介绍“一带一路”国家网络安全国家战略,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土耳其、埃及、爱沙尼亚、捷克、克罗地亚、波兰、孟加拉国、印度和韩国;第四,探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治网理念和形象的国际传播,主要包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印度封禁我国App事件”和“黑客”等有关网络治理的概念和事件,并为推动我国治网理念和主张的国际传播提供可行性路径与策略;第五,主要探析新形势下的“一带一路”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包括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保障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进行“一带一路” 网络舆情风险管控、如何推动网络外交下的“一带一路” 网络空间治理,并从文化、符号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为构建“一带一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学理性支撑。
-
深圳国有企业改革四十年张思平 著全书力求客观总结研究深圳四十年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历程、主要内容、主要经验教训以及在理论创新方面的主要突破,既在理论和实践上总结概括深圳国有企业改革的特殊性一面,又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带有普遍性的一面,对未来深圳乃至全国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
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李瑞昌 主编《复旦公共行政评论》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系列出版物。已经出版24辑,本书为第25辑,聚焦“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公共管理和政策不仅要改善人民群众的客观收益而且要改进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这一命题正是行为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议题。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是近年来国际与国内研究的热门议题,其基本内容是将心理学引入到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研究如何通过好的政策工具设计或项目设计改变人的行为(human behavior)。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来推断人的心理活动,又依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运用政策干预人的行为,这就是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的逻辑线索。简而言之,就是以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分析的起点,以政策干预改变人的行为作为政策目标的研究思路。当前,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在民生领域应用大放光彩,尤其在健康、教育、环保和储蓄等领域。本书内容分为三个专题,包括:专题一:行为公共政策与管理,包括六篇文章;专题二: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包括五篇文章;专题三: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包括三篇文章。另有书评一篇。
-
走进数字社会张立 著“塑造数字中国”丛书之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专章阐明了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的战略意图,从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等角度明确了我国数字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本书着眼于推进数字社会建设宏伟目标,重点探索数字时代背景下优化社会服务供给、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改革新思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化研究,提出以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数字生活的具体举措,阐述和研判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数字生活、数字公民的发展新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左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陈煜波联袂推荐。
-
人的安全李佳 著“人本”理念不但重塑了发展概念,也正在重塑安全概念。经历了现实安全威胁的变化和安全研究领域的拓展,当今主要国家都认识到,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安全的最终指涉。从联合国1994年发布《人类发展报告》系统阐述人的安全,到2014年我国正式提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人/人民/人类”已经成为安全议题的重要部分,国家安全有了新的补充。“人的安全”理念把“人”作为安全的指涉对象,强调对人的保护,对人所面临的风险/威胁/危险予以关切。这也为社会风险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现有安全治理模式和安全政策的完善甚至重构提供了新思路。本书的整体内容为:(1)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背景下,结合人的安全、社会风险的理论研究,梳理了我国建国以来安全观的演变历程,讨论并论证了基于理论的、历史的、现实的逻辑下,“人的安全”这一视角对社会风险评估及安全治理的适用性;(2)基于“人的安全”视角,在充分考察并整合现有国际国内各类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3)基于客观安全和主观安全(安全感)两大维度,完成了对我国不同区域间、不同群体间以及城乡间的社会风险评估;(4)提出了基于“人的安全”视角、人的安全与国家安全并重的安全治理模式。本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风险评估体系如何刻画,安全体系如何建构?并对基于“人的安全”的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评估、治理模式重构三大内容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回答了如何在安全与发展并重的大背景下,在安全领域做到“以人为本”;如何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下,在安全领域注重均衡的问题。
-
日常生活的变革与伦理构建鲁芳著本书旨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立足点,在借鉴西方日常生活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日常生活的根本价值旨归,分析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变革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阶段性发展,阐述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阶段性变迁,明确日常生活伦理构建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习惯性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可能途径,以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的日常生活根基。同时,我们也看到,新兴科学技术正在引领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革,本书最后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工智能时代日常生活的伦理图景以及治理难题、治理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日常生活的伦理构建也必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而成为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
为增长而合作许焰妮 著本书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基于长三角地方政府间围绕土地资源开发而合作设立的跨域共建产业园,通过大量实地调研访谈及数据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区域合作的激励机制及合作模式的选择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丰富了地方政府行为特点、政府与市场关系等研究,为区域合作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
腐败问题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谭旭运 刘力等 著本书着眼于反腐败工作实际和社会关注热点,以严谨的心理学实验为依托,对腐败的测量标准、社会影响和认知以及影响腐败心理形成的内外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回答了“‘适度腐败’利于社会稳定吗”“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吗”等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澄清了许多关于腐败问题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认知。本书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是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反腐败研究文库”中的一册,此前已出版《国外腐败问题研究》《家族式腐败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