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
-
中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顶层设计闪淳昌本书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有关行业和地方的实践、经验与启示;分析了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并且放眼全球,研究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顶层设计的具体建议。
-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童星,张海波 著在今天的全球风险社会和中国高风险社会中,风险、灾害、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如果说风险社会意味着一个时代性的转变,那么人类如何与风险、灾害、危机共生,就是这个我们时代很为重要、紧迫的研究主题。本书由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办,致力于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
-
公共管理评论巫永平 著《公共管理评论》常设“论文”、“评论”、“教育”、“书评”四个专题,“论文”专题发表原创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章;“评论”专题刊登对学术流派、学术理论、学术观点和学术发展状况的评论文章以及学术会议或其他学术活动的介绍和评论文章;“教育”专题刊登探讨公共管理学科与教育发展方面的文章;“书评”专题刊登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及其相关领域新近出版的中文和外文著作的介绍和评论。
-
通往善治之路涂明君 著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沿着制度—程序—机制的主线,在管理学、哲学(包括系统论)、政治学(包括公共管理、政党政治)、社会学和中国历史、中国现代转型史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结晶。
-
伦敦交通拥堵收费[英] 马丁·G.理查兹(Martin,G.,Richards),张卫良,周洋 著;张卫良 周洋 译交通拥堵是世界性的城市管理难题。本书作者是提出交通拥堵收费方案的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的“政策智囊团”成员,曾担任伦敦政府交通拥堵收费研究小组主任,其对于2003年开始实施的伦敦交通拥堵收费近距离的细致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思路和参照。
-
公共事业管理刘志欣,孙莉莉,吴磊 等本书从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脉络着手,立足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制度、运行和实践等背景,坚持问题导向思路,通过对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和研判,剖析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进而探索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全书由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部分与制度实践部分。在基础理论部分,本书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发展、制度基础、主体定位与运行、项目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特别关注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和运行方式,试图通过对其制度、运行和实践中的功能分析探求其功能有效发挥的路径和渠道。本书适合普通高校公共管理类学生作为教材选用,也可供对公共事业管理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
中国公共政策评论岳经纶 朱亚鹏《中国公共政策评论》是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所、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定期出版的一份专业性学术出版物,每年出版一卷。本刊的编辑方针是:推广政策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以关注中国公共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为依归,既重视理论发展,又关注实际问题,集学术性、应用性和批判性于一体,探索中国的公共政策理论和规律,推动中国公共政策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升公共政策的品质和公共治理的质量。
-
基于典型案例的重特大突发事件现场管理研究游志斌暂缺简介...
-
电子化公共服务需求偏好、服务质量与民众满意度朱春奎,竺乾威 等 著《电子化公共服务需求偏好、服务质量与民众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公众对电子化公共服务的需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电子化公共服务质量与公众满意度整合进同一分析框架,以国家八大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为调查对象,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系统研究并分别描述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长沙、沈阳八个城市(区)政府网站服务公众需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政府网站服务公众满意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中国电子化公共服务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完善电子化公共服务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研究瞿晓琳 著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的民生建设有了极大改善,但任务依然艰巨。本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地区民生建设进行了纵向历史考察,并总结了基本经验,阐述了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主要特殊问题、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建议对策。共分为五章:一章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第二至四章,分1949—1956、1957—1976、1977至今三个阶段阐述了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实践;第五章总结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六大经验”,即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民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必须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和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式;必须不断健全少数民族民生表达机制;必须坚持民生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