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读物
-
我经历的北平地下党张大中 著这是一本口述史,作者叙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十一年地下党工作的经历以及新中国建立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亲历。书中记述了育英中学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北平地下党的秘密活动点;平西抗日根据地妙峰山交通站;保定、满城地区开辟的秘密交通线;充满传奇色彩的安全转移;中山公园音乐堂流血事件;轰动一时的沈崇事件;燕京大学校园里开辟出国统区中的解放区;北师大“四九血案”等关于北平地下党的重大事件,是一部表现共产党员、进步教授学者和青年学生冒着生命危险,追求真理,追随革命,为了理想的实现而奋斗的历史画卷。
-
和平发展合作李鹏《和平 发展 合作:李鹏外事日记(上下)》记载的这些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视睦邻友好关系,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那段历史。从1983年至2003年的20年间,我先后在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由于工作需要,我出访过104个国家,其中有些国家不止一次出访。此外,我还经常参加国内的外事活动,并多次出席国际会议。
-
为了世界更美好钟之成《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以客观、翔实的史料记录了江泽民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期间,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开拓进取,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反映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展示了江泽民同志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外交智慧与风范。该书记录了江泽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期间,面对国际风云变幻,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历史事件。其中谈到在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前夕,中英双方曾因安排两国元首会面的宾主之别而产生一段小插曲。而江泽民以其政治智慧,既维护了国家尊严,又保全了英方的面子。
-
巨星闪耀郭宏军1976年,一个被泪水浸透了的年份!这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这三位叱咤风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人物相继辞世,三星共陨,是一种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无论如何,三位伟人之间举世罕见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合作终于画上了句号。也许,在十年浩劫的背影之下,这个句号画得并非完美,带着些许的遗憾,但回望历史,它却依然那么令人感动。随着岁月的流逝与社会的进步,对领袖人物的“神化”固然早已不合时宜,但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对领袖人物的“庸俗化”自然也难以让人起敬,而那种怀有别样居心对领袖人物的“丑化”则令人所不齿。历史的河流终将汰除浮渣,沉淀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和几千年来我们无数英雄的祖先一样,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已经深深地汇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 我们民族的精神、意志、情感和文化和象征。回归历史,追根溯源,本书愿陪伴它的读者:在一个静静的晚上,或是一个闲暇的周末: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重读这三位领袖人物,重温发生在他们之间的那一幕幕或叱咤风云,或惊心动魄,或扑朔迷离的动人往事。
-
大国民夏凡由青年作家夏凡倾情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大国民》正式出版面世。该书以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为素材,讲述了为挽救两名儿童而血洒浙江温州的外来民工李学生,由一个“小人物”成长为“大国民”的思想轨迹和人生历程。一年前,农民工李学生因救两名儿童壮烈牺牲,被誉为“感动中国人物”。 《大国民》撇开一般性的新闻报道方式,以文学的笔触和饱满的激情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过意蕴深长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信、可学的平民英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这是一本为“小人物”立传、讲述“小人物”生活和命运的书。李学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物”,也是一个“具有大国风范的伟大国民”,是“当代亿万农民工的杰出代表”。他舍己救人的壮烈举动感动和震撼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体现了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国民的高尚风范。这是一本为“小人物”立传的书。一年前,来自河南的农民工李学生,为挽救两名在铁轨上玩耍的儿童,被疾驰的火车撞飞血洒浙江温州。去年,他被中央电视台列入2005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青年作家夏凡深入李学生的家乡及打工地点,从他的亲人、朋友、同事处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以此为素材,记录下这位名副其实的“小人物”一生的命运坎坷:幼年因家贫辍学,少年丧母,青年丧妻,打工历尽艰辛,中年舍生取义。凤凰卫视曾把李学生评为“风范大国民”,夏凡以文学笔触深入李学生的内心世界,追寻他从“小人物”成长为“大国民”的思想轨迹和人生历程,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平民英雄形象。
-
建国初期北京反间谍大案纪实朱振才著《建国初期北京反间谍大案纪实》一书,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解放思相、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该书集资料性、实用性、指导性于一体,以达到资政、教化之目的。本书收录的史料文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京反间谍机关对外国情报机关及其人员所进行的侦破和打击;二是对国民党情报机关及其人员所进行的侦破和打击。本书收录的《京都第一案》、《戴维斯手枪失踪之谜》、《短命的“绑票集团社”》和《从边境押回的“北京人犯”》等几个案例,表面上看起来是刑事案例,实际上,这些案件,有的使用内线来侦查,有的妄图提供情报,有的与帝国主义间谍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本书共收录了21个反映建国初期北京反间谍斗争情况的案例,是一部立足真实,不事渲染、夸张的史料性书籍,既披露了建国初期北京公安人员侦破、打击外国情报机关及其人员和国民党情报机关及其人员的斗争史实,又讴歌了战斗在首都隐蔽战线上的广大侦查员大智大勇、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建国初期北京反间谍斗争的史貌。
-
八千湘女上天山卢一萍 著1949年底,新疆和平解放后,共和国的决策者们命令驻疆二十万官兵铸剑为犁,垦荒屯田,扎根新疆,以改变自汉以降,历代屯垦一代而终的局面,达到长治久安的战略目的。但“没有老婆安不下心,没有儿子扎不下根”,如果官兵们的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决策者们决定征召女兵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首先征召了八千湘女。这些女兵大多是知识青年,其中有大学高材生,有国民党将军的女儿,也有大贾巨富的千金。所有人都怀着青春的梦想,行军数月,来到了遥远的边疆。从那时起,她们就开始在这苍茫的大漠戈壁,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也演绎着她们的理想与追求,光荣与梦想。她们孕育了后代,也孕育了爱、宽容、大义和坚韧的精神,被誉为“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这部报告文学采用“口述实录”的形式写成。它所报告的湘女的命运其实是八千湘女命运的缩影,是一部进疆湘女的集体回忆录,一份由她们口述的文献,一份历史的证词,是对已被尘封史实的首次全方位揭示,是对被抹杀了的大众记忆的竭力恢复。..为采写此书,作者历时五载,三易其稿,先后到湖南、北京、四川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寻访了上百位湘女。部分章节在报刊发表、连载后,反响强烈,曾获中国报告文学大奖和昆仑文艺奖。...
-
国家使命张京民著世纪税案,触目惊心。世纪之交,中国潮汕地区究竟发生了什么?一纸增值税发票如此神秘,竟驱使一些“企业精英”不惜身家性命,以身试法。国务院“807”工作组如何神兵天降,将百余个骗税团伙一网打尽?“税务闪击方案”、“飓风行动”、“月圆计划”都发生了什么?人大代表、市委书记、税务局长为何身陷罪恶的深渊?骗取出口退税大案的盖子被揭开后,人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国家使命——共和国第一税案调查》将首次向您解密……《国家使命———共和国第一税案调查》一书,是以国务院“807”工作组打击骗取出口退税专项行动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作者深入一线,对税务、监察、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的百余名办案人员进行了采访。作者还深入监狱、看守所,采访了数十名主要涉案人员,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这篇报告文学忠实记录了国务院“807”工作组完成打击广东潮阳、普宁地区骗取出口退税这一任务的全过程,热情讴歌了“807”工作组的可贵精神和浩然正气,深刻揭露了骗取出口退税和虚开发票违法犯罪分子的丑恶行径,是一部弘扬正气、鞭笞丑恶的力作,读后发人深思,给人启迪。同时,这也是一部以具体事例彰显党中央、国务院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坚强决心的活教材。
-
红色经典梁衡 著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的最大优势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或事业成为经典,好让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让可怕的重复之手拍碎。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不知不觉成了经典。“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这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打天下的经典。1939年陕北公学的一批学生毕业了要上前线,毛泽东去讲话说:“《封神演义》上姜子牙下山,元始天尊送他三样法宝:打神鞭、杏黄旗、四不像。今天我也送你们三样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毛泽东不经意间脱口说出的话就这样成了红色经典。经典从来不需要刻意制造,也造不出来。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所以经得起重复,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
赶考孙金全著电影《开国大典》第一组画面就如此波澜壮阔: 北国辽阔的旷野,沙尘飞扬,远处是隐约的太行山脉。 毛泽东身着普通的人民解放军棉军装,高大魁伟、气宇轩昂。他迎着寒风,站在军用大卡车上,以独有的深邃目光凝视着远方。 站在毛泽东两旁的,一个是警卫战士李德华,他怀抱一个大座钟,另一个是毛泽东时年8岁的小女儿李讷。这是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亲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往北平进发的历史画面的重现。下面是毛泽东父女俩的历史性对话: "爸爸,我们这是去哪里呀?" "我们去北平!" "去北平干什么呀?" "我们去赶考。" 这是个乍暖还寒的季节,正像大自然的冬天毫无痕迹地过渡到春天一样,没有一点突然。然而,这一天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它将永载史册。从这一天起,西柏坡--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胜利完成了她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的历史使命,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革命圣地。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多次迁都,而这次迁都已今非昔比。 从东北野战军派来的一百多辆美国制造的十轮卡车和十几辆吉普车载着毛泽东和他身经百战的战友们,在颠簸中前进。3月23日晚在保定露宿,24日到达河北涿县,在那里换乘由首任北平市长叶剑英安排的火车专列,25日到达北平清华园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