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谢喆平 著《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文共计10章,作者通过历时性地分析1945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互动关系,并有重点地探究这一过程内中国对口机构、国际公约谈判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参与等方面的发展,尝试探讨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历程中,其对全球治理的参与情况。作者认为中国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参与,经历了发端、缺位、探索、发展和深化几个阶段,逐渐由教科文体系的旁观者、学习者成长而为如今的深化参与者,并具体表现在对口机构设置、理念政策吸收、公约谈判参与、软实力构建等数个方面,体现了中国过去数十年来国际观念、全球治理能力的变化发展和提升。在书末部分,作者还收录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几份重要的相关文件作为附录,以供读者参考。
-
让世界听懂中国王冠 著世界各国之间的舆论博弈赛日益激烈,新闻现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围追堵截,作者驻美八年对此了然于胸。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此,作者结合八年驻美报道经历和大量政治人物专访经验,定量分析了数百篇西方媒体涉华报道,解构西方媒体的话语体系,揭示了西方塑造和抹黑中国的手法,并通过回顾与西方专家“南海辩论”现场,分享专访基辛格、克里、赖斯的幕后细节等新闻现场,让读者感受媒体现场的短兵相接、唇枪舌剑,窥见西方叙事的虚伪与偏见。 最后,作者对于中国的发声方式,以及对抗西方话语、构建中国话术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思考,比如用西方熟悉的表达技巧,讲述中国故事。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和西方的对话常态,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感受世界各国之间的话语权较量。
-
国家何以兴衰周文 著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和西方在15世纪以后的经济发展历程上,呈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与现有研究中国道路的大多数著作不同,本书将中国道路置身于历史大视野进行审视并揭示其世界意义,具体分析了国家能力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和中国崛起在经济学理论上的重要意义。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对比和深入阐释,书中重新审视和批驳了“西方中心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全书以新的视角揭示出,近代中国落后不是因为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治理能力才是古代中国繁荣与近代中国衰落以及西方兴起与西方衰落的分水岭。今天中国复兴从现象层面看是经济上对西方的赶超,而在本质层面则是国家治理能力对西方的超越。该书以深入的论证揭示,离开了国家治理能力,单纯的市场经济不但不能带来国家发展,甚至往往成为发展无序和衰落的原因。
-
媒体、国家与民族[英国] 菲利普.施莱辛格 著,林玮 译本书主要提出了三个关键主题:首先,“暴力”和“恐怖主义”的概念被证明是建立在国家和其对手相互竞争的交流策略上的;其次,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集团的外部敌人,巩固了西方的民族认同;最后,集体认同所涉及的国家与民族因素,包括那些超越了民族国家范畴的复杂问题。通过对一系列特定案例的分析研究,施莱辛格揭示了政治话语在传播学领域的复杂作用。如果你对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或文化研究领域感兴趣,抑或已经意识到媒体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本书将非常值得一读。
-
中国减贫学本书编写组 编中国减贫实践超出了现有经典教科书的既定理论,新的现实需要新的解释与总结。本报告认为,中国成功的减贫实践已孕育产生了“中国减贫学”。中国减贫学旨在用政治经济学原理解释中国减贫实践。指导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扶贫重要论述是中国减贫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内核。本报告在概述中国减贫,尤其是脱贫攻坚成绩的基础上,简述了中国精准减贫的实践操作方法,探索了中国减贫学的原理,并讨论了其世界意义。本报告认为,中国减贫学是既有助于减贫、又有利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配理论。其核心要义是:锚定共同富裕目标,依托精准手段,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力的“益贫市场”机制,解放贫困者的生产力,使他们不仅成为分配的受益者,也成为增长的贡献者,推动实现整个社会更加均衡、更加公平的发展。
-
中国之治的自我净化机制罗国亮 著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大地上推进清廉政治的实践努力与理论探索,从实践模式和理论创新两方面详细解析了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事业的新气象,深度解读了中国之治实现自我净化的机制及其运作规律;既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中国特色廉政理论、新中国廉政建设事业的探索与发展等重要内容,又重点阐释了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及其所蕴含的、所带来治理逻辑变迁。
-
再赶考鄢一龙 等 著读懂了中国共产党,就读懂了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本书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节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治理,以前瞻性视角、再赶考心态,就未来党与世界、党与新技术、党与资本、党与青年、党与群众以及党与自身建设六大关系,结合历史和现实分析中国优势与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并尝试回答干部群众关注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阶层分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引导青年、赢得青年?又如何以制度化的形式将一些边缘性青年群体纳入社会治理体系的视野,避免原子化?中国共产党在精英意识和利益分化下,如何永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注重吸纳资本,但如何避免资本撑破社会主义帐篷?中国共产党如何驯服新技术,避免新技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带来的“次生灾害”?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共产党在西方的巨大排挤下,如何超越西方式现代化?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新一轮围堵中,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中国的中国共产党”到“世界的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承担新的历史使命?本书是著名高校的新锐中青年学者以贯通中西、跨学科的学术视野,直面“中国问题”的一次集体发声,新思想、新观点频出,富有政治性、思想性、前瞻性,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廓清思想迷雾,坚持底线思维,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刘卫东 等 著《“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包容性全球化的视角/“一带一路”·专题研究系列》是中国科学院“丝路环境”研究专项的重要成果,是一本系统且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的著作,由数十位中外学者共同执笔完成。基于包容性全球化理论视角和大量海外实地调研,《“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包容性全球化的视角/“一带一路”·专题研究系列》首先总结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项目类型和建设模式,而后从东道国治理结构背景、发展历程、合作模式、社会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系统阐述了21个建设案例。这些案例项目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涵盖铁路、港口、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制造业、矿山开采及冶炼、清洁能源、物流合作等不同类型。案例分析力图揭示制度和文化因素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总结可供借鉴的经验和知识。《“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包容性全球化的视角/“一带一路”·专题研究系列》图文并茂,从建设项目层面全景式展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真实状态,是读者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读本,也是有志于“走出去”的企业家学习海外建设经验的必读之书。
-
动荡中东与库尔德问题马晓霖 著中东由四大民族构成,但是,人口数量仅次于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土耳其人的第四大民族库尔德人,因为作为少数民族散居于四个主权国家——伊拉克、叙利亚、伊朗和土耳其,没有建立自己的民族家园而经常被忽视,甚至身影被人数更少的犹太人所遮蔽。但是,作为中东政治的非主题叙事角色,库尔德问题还是若隐若现地在土耳其和伊拉克出现,牵动着世人目光。进入新千年后,随着伊拉克战争爆发和萨达姆政权垮台,伊拉克库尔德人成为大赢家,三分天下得其一并形成半独立状态。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后,一向沉寂的叙利亚库尔德人也揭竿而起,先是联合伊拉克同族抗击“伊斯兰国”武装以自保,继而又利用中央政权无暇应付而扩大势力范围。叙利亚库尔德人与伊拉克库尔德人遥相呼应并呈现出分离主义倾向,极大地刺激了一直被库尔德问题困扰的土耳其的战略忧虑,导致其反复南下出兵叙利亚并在边界建立具有隔离意义的安全区。土耳其打击库尔德武装又引发与美国的不和与摩擦,使事态进一步复杂化,中东库尔德问题在其诞生百年之际达到了一个让世界空前关注的高潮。
-
铸魂刘树信,郭建平,高春平,庞丽峰,郭秀兰 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是非常具体的。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不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并留下了众多丰富多彩、感人至深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生动展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和升华凝练。挖掘、整理与讲好这些故事,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宝贵的素材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与弘扬,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值得我们花大气力去强力推动,付诸实践。这套《铸魂:故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故事反映的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及弘扬过程中一个个不同的视角和一个个不同的侧面,在今天的社会里,在我们的身边,包括在2020年上半年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日子里,无数折射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辉的动人故事在发生、在延续、在感动着我们,我们为新时代正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日益强盛的硬实力欢欣鼓舞,更为祖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领下与日俱增的软实力雀跃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