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经典解读与文史综论
作者:尚永亮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2-01
ISBN:9787516112427
定价:¥5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经典解读与文史综论》为作者三十年来部分中国文史研究论文的结集,依时代为序分为三辑。第一辑集中探讨先秦两汉时期重要作家、作品的相关问题,其重心有三:一是上古弃逐文学的发生和母题构成,二是庄子、屈原、贾谊的个体关怀、人生思考和意识倾向,三是司马相如、司马迁的文史创作及其主体特征、思维特点。第二辑围绕魏晋至唐代的人物特称、悲秋意识、文学意象、诗画关系、君相与政治的关系展开讨论,并对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杜甫、柳宗元的思想、艺术、创作动因等提出新的看法。第三辑重点探讨宋元明清时期对唐诗的相关接受,而对苏轼、吴梅村、蒋士铨、黄仲则等作家的文化心态、心路历程和创作特色也多所发明。收在《经典解读与文史综论》中的二十余篇论文,注重实证和理论的结合,微观和宏观的结合,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其中,通过文史互证和多角度透视,开拓了研究领域,深化了学术思考,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作者简介
尚永亮(1956—),祖籍中原,长于关中,辗转楚汉。现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学者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教学会副会长、柳宗元研究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等。曾赴日、德、法及台、港等地访问讲学,并受聘海内外多所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汉唐文学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出版专著、合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教育部及各类课题多项,其论著先后获省部级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10余项。
目录
上编
后稷之弃与弃逐文化的母题构成
一 “履帝武敏”与无夫被弃
二 “先生如达”与因怪遭弃
三 三弃三收及其深层内涵
东西方早期弃逐故事的基本形态及其文化内蕴——以“抛弃一救助一回归”之弃逐母题为中心
一 中国早期的英雄型弃子传说
二 亚、欧诸国的英雄弃子传说
三 东西方弃子故事的共通内容与意蕴
庄子的个体关怀与人生思考
一 处穷守拙的狷介个性
二 对混浊时世的激愤情怀和强烈批判
三 源于生命忧恐的人生思考
四 遁世情怀与智者风神
《逍遥游》的“小大之辩”及其他
一 《逍遥游》与《齐物论》的矛盾
二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小大之辩”
三 “逍遥游”的三个层面和逻辑顺序
忠奸之争与感士不遇——论屈原、贾谊的意识倾向及其在贬谪文化史上的模式意义
一 屈原的意识倾向和模式构成
二 贾谊与感士不遇主题
三 执著与超越之间
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征与模式作用
一 欲求完满的创作心理
二 弥散类推的思维方式
三 以娱人为主的追求目标
四 模式作用与“模式爱好”心理
天人感应与神秘思维——司马迁天人观与思维方式论略之一
一 天人间的交感关系
二 上天赏善罚恶的功能
三 天授君权中包含的情感因素
四 幽冥相报及其神秘力量
两种思维的冲突与史学家的苦闷——司马迁天人观与思维方式论略之二
一 思维方式的双线发展与兼容并包
二 两种思维冲突导致的沉重苦闷
三 理性与非理性间的文化意义
司马迁对庄、屈之接受及《史记》二传的文献价值
一 对庄子的态度与贡献
二 《屈原列传》的多重意义
中编
魏晋时期人物特称现象的文化分析
一 魏晋前人物特称及其嬗变
二 魏晋人物特称的取向与特点
三 魏晋人物特称的文化土壤
陶渊明的思想及其成因略论
一 陶渊明的儒家观念
二 陶渊明的道家观念
三 佛家思想与陶渊明的关联
悲秋意识初探
一 秋的生命特点与异质同构
二 生命悲叹的三个层面
三 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的深层契合
四 缘于秋的类比思维及悲与思的结合
五 悲秋意识的意义
蝉意象及其生命体验
一 蝉意象的发展及其文化内蕴
二 蝉意象蕴涵的生命体验
三 羁旅与别愁的文学展示
四 物候特征与悲秋心理
“诗中有画”及其相关问题
一 诗画异同与诗画优劣
二 “诗中有画”与“诗不可画”
三 如何理解“宛然在目”
王维、孟浩然“隐”、“逸”之辨
一 “隐”、“逸”之别与性格之异
二 生活中的隐迹幽栖与逸兴放浪
三 诗歌创作中的隐秀与清逸
杜甫格律组诗之演进与开创
一 演进的四个时段及其特点
二 组合与次序——艺术开创之一
三 重复中的推进与消解——艺术开创之二
四 偶对性与杜诗在组诗史上的作用
柳宗元古近体诗与表述类型之关联、创作动因及其嬗变
一 创作时期与所用诗体的定量分析
二 两大表述类型与古近体的关联及其变化
三 诗体与类型偏好的主客体原因
四 两大表述类型与古近体诗发展嬗变的制导因素
中唐君相与政治兴衰
一 贞元君相与衰乱政局
二 走向中兴的元和君相
三 元和十四年:政治兴衰的分界
下编
唐宋诗的嬗变及其异同
一 唐宋诗的发展时段、高潮与变化
二 从四个方面看唐宋诗的异同
孤鸿情结:观照苏轼其人其词的一个新视点
一 孤鸿情结的发生与凝定
二 孤鸿情结的深化与辐射
三 孤鸿情结的纾解与沉潜
苏轼与李白诗歌月意象之比较
一 由浓情到至理的转变
二 由动趋静的转化
三 人文化程度的加深
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
一 “出处似乐天”与苏白之文化关联
二 苏与白之差异及其对白的超越
一位有争议的诗人与一个被忽略的朝代——金源诗人对白居易的接受及其诗史意义
一 围绕白诗评价展开的一场争论
二 崇白风潮与白陶并论
三 创作中的效白与发展
《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
一 情欲结合的诗戏展演
二 情理对立的奇幻情节
三 情的跌宕起伏与剧作高潮变化
四 情的回落与团圆结局
吴梅村对元白长篇的创作接受及其异同
一 梅村歌行与元白长篇的总体比较
二 从两篇《琵琶行》看梅村对白诗的效法和发展
三 “梅村体”与“长庆体”之承接及相关评说
蒋士铨及其文学创作
一 蒋士铨的家世与生平
二 诗歌创作中的雄直风格
三 情辞兼备的戏曲名家
黄仲则的心态及其诗词的深层意蕴
一 “忧忿”:心态第一线索
二 “狂狷”:心态第二线索
三 孤独悲凉:心态第三线索
四 漫天秋气中的自我展现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