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中国社会组织国际交流合作年度报告陈洲 主编该报告由国内有关部委和高校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从社会组织国际交流合作的政策与理论、实践与案例、规划与展望等三个方面,对我国社会组织2021年度国际交流合作情况进行了全景式概括分析,重点突出方向引领和政策指导,兼顾理论研究与经验分享,有助于从政策、理论、实践等方面立体化推进国内社会组织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活动,为开拓民间对外交往、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
胡志明与中越友谊广西社会科学院 编秉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从发展和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出发,在越南抗法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抗美救国战争时期,中国曾先后派出不少军事人员和技术干部到越南帮助工作。中国许许多多的代表团或一些个人常常应邀到越南进行友好访问。胡志明对入越工作的中国同志在政治上高度信任,常常和中国同志共同研究工作,尊重中国同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肯定和表彰中国同志的工作成绩。在生活上,胡志明对中国同志关怀备至,常常到驻地看望中国同志,嘘寒问暖,悉心照顾;对赴越访问的中国领导人,胡志明亲自到机场迎送;对各个代表团和相关人员,胡志明都热情欢迎,尽可能安排会见、座谈、合影留念。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像胡志明那样,接见过如此众多到访的中国同志。胡志明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还表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表现在他浓浓的中国文化情结。胡志明深刻了解中越两国历史上密切的文化联系。他熟悉汉文,还会讲中国的一些地方语言,能用汉文作诗、写文章。他在中国进行革命活动、友好访问及与中国人民交往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汉文诗词作品、汉文信函、题字题词。胡志明常常在自己的诗词、文章、讲话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借鉴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并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一切,都进一步密切了他与中国人民的感情,让中国人民感到格外亲切。
-
大国与区域视野下的中东研究汪波 著在大国与中东关系中,美国与中东的联系显然非常密切。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价值就在美国的外交战略中具有了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为了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和维护以色列的安全,美国无论冷战前后都一直积极地致力于在中东地区建立霸权统治地位并形成了特定的中东战略。然而,美国为实现其中东战略采取的政策却往往充满矛盾。一方面,美国在这个地区支持和结盟的很多亲西方国家其实都是压制国内民众的专制政权,与美国标榜的民主政治理念完全背离。但美国为了维持霸权又必须和这些专制政权结为联盟,这显然和美国在这个地区推行的民主意识形态目标相抵触。另一方面,美国清楚地知道,和以色列结盟必然导致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从而损害自己在这个地区的战略利益。美国甚至还意识到,在其自相矛盾的中东政策影响下,中东地区伊斯兰运动的势头会不断加强,而且还会表现出明显的伊斯兰政治化倾向。这场运动不仅反对阿拉伯国家自身内部统治集团的腐败,而且更反对西方尤其是美国中东政策的残暴和不公正。
-
遏制战略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前后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是人类历史上影响为深远的大国竞争之一。自“冷战总设计师”乔治·凯南首次缔造遏制战略以来,它成为了冷战中历届美国政府处理美苏竞争的指导性战略。并且,保罗·尼采、艾森豪威尔、基辛格等杰出的大战略家在不断赋予“遏制战略”新的内涵和手段。这一嬗变过程在冷战史学巨擘约翰·加迪斯的代表作《遏制战略》中得到了全面透彻且视角独到的分析。该书视野宏大,是一部经典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杰作,并且在大战略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建树。加迪斯从战略的目标、对威胁的认识以及实现战略的手段三个方面,对遏制战略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历史研究揭示了“新面貌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缓和战略”等各种不同版本的遏制战略的实施效果及优劣。1982年,本书版问世。2005年该书出版增订版,补充了版中缺失的遏制战略在冷战末期的重要发展。
-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多维规范体系研究李驰 著“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这种理念传承于古丝绸之路精神,也是今日人类世界应有的共同追求。“一带一路”倡议由一系列包容性强的规范性文件组成,既包括原有的规范性文件,也包括不断形成的规范性文件;既与原有的规范性框架相融合,又不断拓展新的规范性范围。目前,中国已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二百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20年以来,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传播范围最广泛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全球经济、人类福祉均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风险。在这样的风险挑战下,“一带一路”倡议及其相关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稳定世界经济、快速便利运送防疫物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规范性文件以经济合作类为主,同时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诸多文件。经济合作类文件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不断推动双边、多边合作向纵深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各国经济、文明高度融合的世界,谁都没有办法在孤岛上生存,团结合作、共同奋进是人类唯一的正确出路。世界人民的和平、发展、幸福有赖于全体成员的守望相助、齐心协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全球各国和人民建设和谐美丽星球的共同心理写照。
-
洞悉对手[以] 克伦·亚希-米洛 著,曹德军 译若国家领导人感知其对手构成了切实威胁,就可能采取破坏稳定的危险行动,例如进行军事集结或实施先发制人打击。尽管意图识别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对领导人如何判断对手意图的问题却缺乏了解。基于大量历史档案证据,本书创造性地对世界领导人与情报部门的意图评估进行了全新阐释。克伦??亚希-米洛在书中深入分析了三大历史案例:20世纪30年代英国对纳粹德国的意图评估,美国卡特政府对苏联的意图评估,以及冷战结束前里根政府对苏联的意图评估。基于此,她建构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选择性注意理论,该理论分析了组织动态、个人互动以及认知和情感因素对意图识别的意义。亚希-米洛发现,外交决策者并非如国际政治主流理论所宣称的那样行事,相反,他们倾向于根据先验信念、主观推测与个人印象来推断对手意图。此外,在意图识别方面情报部门所依赖的指标与决策者截然不同,前者往往更关注对手军事实力的变化。本书为现有理论提供了一幅清晰的历史分析画面,同时展示了外交在国际安全事务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秦亚青 编本书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智慧应用于国际关系领域的知识生产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文化资源不会自动生成社会科学理论,中华文化作为智识资源的重要意义在于同现代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经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升华,最终产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成为人类共同知识的组成部分。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概念的挖掘,对原有概念进行再概念化和理论化的创新发展,对中华文化蕴涵、关涉国际关系的叙事结构进行剖析,对中国实践经验和社会规范做理论上的凝练。
-
公众舆论与20世纪的外交[英] 丹尼尔·赫克 著,张顺生,周建军 译自20世纪以来,随着报纸、电视等多媒体的出现,公众舆论成为影响内政外交政策的一大重要因素。然而很长一段时期内,公众舆论的涵义难以界定,且在国际史研究领域受到忽视。本书详细分析了五个案例,包括:英国公众舆论与1919年的巴黎和会、法国公众舆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绥靖政策、美国公众舆论与越南战争、全球公众舆论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欧洲公众舆论与欧洲一体化进程,试图说明公众舆论是如何对外交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特别指出,公众舆论具有独特的两面性,一方面容易受到引导与利用,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希望通过本书鼓励学者和学子在其各自的历史背景下更多地关注公众舆论这一日显重要的研究领域。
-
国家斥候真溱 著国内已出版多部有关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图书,但这些图书或聚焦于高层,或着重于其行动部门,基本忽略了中央情报局的“黑色大脑”,也就是其至关重要的分析和研究部门。 本书在大量公开及解密资料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对深藏幕后的中央情报局分析和研究部门进行介绍,梳理了其曲折前行的历史,讲述了中央情报局许多目前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本书可作为有关单位的外军研究、国际情报史、建制史参考资料使用,也可供普通二战和冷战军事、情报、谍战史爱好者阅读;本书还涉及大量美国相关组织体制改革/沿革内容,可供即将或已经身处机构改革大潮之中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参考。
-
国际移民问题研究2001-2021李琦 著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启国际移民进程以来,移民问题从未像今天一样成为重要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移民作为全球化进程中除商品和资本之外的第三类流动要素,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和变化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基于此,本书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对与国际移民相关的安全、经济、政治、公共卫生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论述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围绕如何实现移民问题全球治理展开论述并提出具体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