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分析金安著本书的目的是确定欧洲合作的类型、分析欧洲合作的动机、目标并试图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合理解释一体化。法德为首的西欧国家战后不久便开始走向彼此一体化道路,而不是相反采取各自依附超级大国、相互疏远的战略(即使是遭到彻底瘫痪的德国也未曾有过永远依附美国或苏联的想法)。这与我们在东亚看到的情况不同,战后日本与韩国分别依附美国,而彼此没有形成像样的合作。为什么欧洲国家的合作采取了不同于传统合作方式的一体化形式?一体化的合作同传统联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如何,它导致产生了怎样的欧洲秩序?欧盟在全球国际体系中占据怎样的地位?针对这些问题本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潘锐著复旦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丛书。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之后,整个美国曾极度兴奋,期冀着能够在冷战后年代享受由此带来的“和平红利”,进而以傲视全球的巨大优势迈入21世纪。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外交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三届四任美国总统治理美国16年,从老布的“走出遏制”战制到克林顿的“扩展战略”再到小布什的反恐战略,美国外交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本书拟在客观描述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对冷战后时代美国外交的探讨。
-
太平洋英邦国家汪诗明本书以时间为序,对太平洋地区诸多英联邦小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全方位的描述。书中力图探讨处在世界边缘地区的这些不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独特的现代化之路,他们如何应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挑战,如何使岛国经济走向持续发展的道路,并在其中保护土著文化发展多元文化等。现代化研究在中国起步已十多年了。十多年来,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逐渐加深。人们的集训已不再停留在理论上,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使人们有了感性的知识,他们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了。
-
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编文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了中国和印度国家领导人就五项原则创立五十周年发表的重要讲话和互致贺电。从中可以看出两国政府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充分肯定,以及两国领导人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和愿望和信心。在第二部分中,中外政治家、外交家和学者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立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重点论述五项原则在发展重要双边关系和地区合作方面所发挥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发展和实践新的外交政策理念所提供的理论指导。第三部分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于在新世纪和新条件下继续维护和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家新秩序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撰文论述有关问题的不仅有中国学者,还有印度、澳大利亚、缅甸、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前政要和外交官,以及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第四部分收录了原始的历史文献,从中可进一步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五项原则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外交实践的案例。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深入探讨和研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贡献和理论生命力,加深理解和充分发扬五项原则的精神。这对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将会大有裨益。
-
崛起与扩张孙哲著沉默螺旋:为什么“9·11”造就了美国的“民主独裁”和“帝王式总统”的再现?拳击和太极:喜欢在国际事务中指手画脚的美国和韬光养晦的中国能否避免兵戎相见?对台斗争就是对美斗争:美国对台独的纵容怎样使中美关系风波迭起?雾里看花:美国人看中国“非黑即白”;中国人看美国“又爱又恨”,此情何时解。此恨何时休?外交无小事,外交非外事:中国崛起中应该有什么样的大外交战略和大国精神气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暨政治学博士、复旦大学著名美国问题专家、博士生导师孙哲教授和您一起用新的视野领略美国政治的最新发展和中美关系的风云变幻。
-
世界秩序潘忠岐著世界秩序多年来一直是国际政治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世界秩序?世界秩序由哪些要素构成?世界秩序的模式有哪些?世界秩序是如何发展演化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世界秩序时力图予以解答的。在已有的研究中,各个学派主要是从大国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世界秩序的,也就是从外部层面来宏观地研究这个问题。然而,对于世界秩序内部各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推动其自身向前发展的,却很少有研究涉及。因此可以说,目前的研究对世界秩序发展的内在机制是怎样的没有给出很好的解答,从而也就无法在实践中很好地把握世界秩序变化与发展的具体方向。《世界秩序:结构、机制与模式》一书便试图在以往学术界关于世界秩序发展宏观外在层面研究的基础上,把世界秩序发展问题的研究由宏观外在层面推进到微观内在层面;并借鉴了系统论和控制论中的重要概念:自行组织,把世界秩序当作一个系统,把世界秩序的发展看作世界秩序系统自行组织运动的进程,从而探讨了世界秩序发展的内在机制和一般规律。本书作者通过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世界秩序范式的梳理,以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为基本材料,以系统自行组织理论为基本方法,通过逻辑的分析和历史的考察,对世界秩序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概括。作者认为,世界秩序在外部信息的影响下,在内部涨落的推动下,经过同化自行组织和顺应自行组织活动,由有序稳定发展到无序失衡,再由无序失衡发展的新的有序稳定,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次新的有序稳定都在更高一级上实现了世界秩序的发展。通过对世界秩序一般规律的研究,作者对世界秩序的结构、机制和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作者提出,未来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将不是权力分配,而是安全分配;建构未来世界秩序的基本原则将不是权力均势或霸权,而是多边协调;建构未来世界秩序的基本模式将不是单极霸权、两极均势或多极均势,而是相互安全。本书是“当代国际政治丛书”的一种。
-
国际冷战史研究李丹慧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编冷战史研究在国际国内已开展有多年,成果也颇丰,但中国学者以此为专题出版专门学刊还是头一回。书中内容主要分为研究论文、档案刊布和书评三部分,除着重以国际冷战史为重心外,研究论文还会侧重于冷战期间中国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以考察国际冷战对中国内部事务与对外政策的影响。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本书档案文献丰富多彩,既有关于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是如何出台的俄国解密档案,又有涉及1956年10月波兰危机与中国关系的波兰解密档案,这些档案的发表,为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
国门内外徐福生 编辑二十世纪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个风云变幻而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中国人民从逆境中顽强奋斗的历史过程:前半个世纪,无数志士仁人艰难探索、英勇奋斗;后半个世纪中国人民最终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走上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其最后二十年,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变化最激烈、最深刻、中华民族最为扬眉吐气的二十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无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城市,如果忘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走向未来。”“史”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一座城市文化的基础。当代人为了准确地从遥远的过去审视当下,科学地洞察未来,渴望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研究本民族的过去、回眸所在城市的昨天。昨日和今日是一种颇为微妙的契合,认识昨日是为了认识今日。中国有长达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作为上世纪末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站在今天历史的高度,回过头去重新认识一下二十世纪曾经血雨腥风、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深入考察一下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关注一下历史变革给我们今天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种体制及其思想文化观念留下了怎样的一些烙印;进而再思考一下我们新一轮的国家建设发展目标,也许能让我们生活得更明白。
-
外交官退思集张毅君著本书作者具有四十多年的外交工作实践经验,从第一线退下来之后,对冷战后的国际形势演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亚洲崛起等问题作了精心的观察和思考,写成这些论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全书收入的二十余篇论文,都是作者2001~2004年期间写成的。
-
武力与治国方略(美)戈登·克雷格(Gordon A.Craig),(美)亚历山大·乔治(Alexander L.George)著;时殷弘,周桂银,石斌译本书自1983年出版后,在美国和加拿大被广泛用作国际关系专业教科书,并被不少著名学者誉为经典。两位作者皆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克雷格为研究国际事务的杰出的历史学家,乔治则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学家。全书分为两大部分20章。第一部分阐述17世纪至今国际体系的演变,理论思考卓越地体现在历史论说之中;第二部分剖析维持国际体系所涉及的武力和外交问题(包括谈判、威慑、强制性外交、危机处理、结束战争、缓和、武力在外交中的作用、使用武力的伦理道德约束、外交在当代的巨大变化等), 历史实例的娴熟运用非常恰当地支撑了理论构建。在1995年修订第三版中,作者对一些篇章作了扩充或调整,增加了有关海湾战争、冷战结束、东欧巨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等方面的内容,及时反映了1990年代以来改变了的全球政治景观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