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国际法视阈下的主权宣示行为研究李毅 著本书重点探讨了主权宣示行为的界定、构成要件和表现形式,主权宣示行为与有关领土取得理论之关系及其在领土争端解决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影响因素等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的领土主权宣示机制之建议
-
中国斯里兰卡文化交流史薛克翘 著斯里兰卡古称狮子国、僧伽罗国、锡兰等,地处印度洋海上丝路和东西文化交流的中间节点上。在中国与斯里兰卡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出现过很多伟大人物和重要事件。例如,东晋高僧法显曾访问斯里兰卡,在当地留下了千古佳话。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经多次到访斯里兰卡,所立石碑至今犹在。明代,锡兰王子来华定居泉州,至今中国还有其后裔。如此等等,有许多动人故事,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书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在叙述事实的同时对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予以考证。
-
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第11辑张俊义,陈红民 著本辑主题为“区域视域下的近代中外关系”,是在第七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基础上遴选而成的,含专题论文与海外学人新研究成果等,共计17篇。本辑论文尝试突破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的界限和传统政治史、外交史的框架,以“跨国史”的视角,强调非民族―国家因素在各国人民交往中所产生的影响。这不仅丰富了本学科一致坚持的多元化的研究旨趣,而且进一步拓展了本学科的研究视域与主题。
-
中国对外援助分布与援助效果的统计研究杨文溥 著随着全球经济。体化进程的加速,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密切。然而工业革命后,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出现了分化。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因此,国际援助应运而生。为了帮助贫困国家摆脱贫困,国际援助机构通过低息或无息贷款、技术援助、债务减免等手段,帮助贫困国家依靠工业化和技术发展,逐步实现自主发展,以促进受援国经济发展。中国的对外援助开展较早,但是受到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援助的效果依然不够明确。基于此,《中国对外援助分布与援助效果的统计研究》从受援国经济发展、贫困状况和贸易发展三个方面实证分析中国对外援助的效果。结果显示,中国对外援助可以显著降低受援国的贫困水平、促进受援国经济发展,同时,“促贸援助”的方式可以使受援国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
新时代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李雪威 著2019年4月,中国领导人在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上,提出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何谓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什么是海洋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针对这些问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组织召开了一次关于新时代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景提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新时代打造国际海洋新秩序、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本书为此次会议精选论文集。
-
全球化世界的外交(澳)保利娜·克尔,杰弗里·怀斯曼 主编在《全球化时代的外交:理论与实践》这本书里,23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对当代外交性质的变化、外交理论和实践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这部独特的作品填补了外交类教科书市场的空缺,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之间做了平衡,利用比较研究方法,揭示了21世纪复杂的外交政策。本书分析了外交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西方和非西方的外交理论和实践、外交的社会学和政治学理论,以及多种外交形式。
-
从援助到发展合作李源正 著本书稿是“非洲国际关系论丛”第5本。获外交部2020年“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立项资助。现代中非关系开启以来,中非之间就形成了双向援助关系,中国对非洲国家持续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非洲国家也以不同的方式支持中国。21世纪初,中非关系日益密切,实现了从援助向发展合作的转变。本书探讨中国在21世纪对非发展合作的内容、动力、特点及其现实依据、实施途径和典型模式以及成效、影响与挑战,这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意义。在理论层面,有助于增进对于当代中国对外政策和行为的理论理解,有助于从理论上探讨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主体、方式和特点;在实践层面,有助于明晰中非合作的路径选择和方向设计,有助于明晰中非关系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挑战,也有助于把握新形势下南南合作的特点。
-
心香花环陆树林 著本书是原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基斯坦大使陆树林的诗歌和文集。作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学习英语和乌尔都语的学者,同时在工作之余创作了不少隽永诗文。作者将诗歌融入到对巴工作中,在巴基斯坦社会各界广泛开展“诗歌外交”。本书用生动的文笔叙述了中巴两国间外交方面的轶闻趣事,记录了为中巴外交做出历史贡献的相关人物,同时展示了巴基斯坦的深厚而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内容。巴基斯坦人民常向尊贵的客人或远道回归的亲人献上花环,因此书名定为“心香花环”。本书是作者文学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中巴两国人民友谊的珍贵回忆和历史见证。
-
国际组织志许海云 著北约自20世纪40年代末创建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作为当今世界较大的区域安全组织,北约一直在国际安全秩序建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自建立伊始,北约就一直是欧美各国谋求政治与军事优势的冷战平台。冷战后的北约实际上正在着力于打造一种新的国际关系规则,正在有意无意地改变国际安全走向。因此,对于冷战后的北约及其未来走向的认识,不仅直接关系到北约自身,实际上也关系到未来欧洲安全秩序建构乃至国际关系全局。《北约志》正是在充分总结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北约各种联盟理论、防御战略、组织机制、力量构成、军事实践等基础之上,通过种种外在现象的研究,深入发掘并总结北约的发展和演变规律;通过对北约全程式的历史解读,揭示北约在当前欧洲安全建构乃至国际关系格局中发挥作用的特点,发现并探究北约遇到的各种难题,在此基础上探知未来北约的发展走势。因此《北约志》不仅为北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参考,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近代英国海上贸易保护政策的演变杜平 著由于英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危险时期和危险海域对海上贸易商船进行保护,是英国一项历史悠久的重要国策,最早可追溯至诺曼征服以前。近代以来,随着英国海上贸易重要性的提高,17世纪中期,英国的国家军事力量正式介入对海上贸易的保护,之后直至二战结束,英国海上贸易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早期,此时期英国主要的海上贸易保护政策便是护航,而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英国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且有效的护航体系;第二个阶段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英国逐步放弃了护航政策,并在20世纪初确立了一个以“争夺制海权”为先决、以“沿战时航线驻扎舰队”为特点的保护政策;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以后,主要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重拾护航政策。本书主要对前两个时段即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英国的海上贸易保护政策进行研究;并考虑到国外学界已有成果对第一个时段的偏重,重点对第二个时段的政策进行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