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国际公共产品供求体系新变化与中国的选择刘昌明,孙云飞,孙通 著国际公共产品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持国际体系运转和国际秩序稳定的基本条件和保障。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金融危机、恐怖主义、重大突发疾病传播等全球性公共问题大量增生,亟待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来解决。本书在对二战后国际公共产品供求体系历史考察基础上,深入分析21世纪以来国际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剖析当前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形成原因及其影响,最后结合“一带一路”案例,系统探讨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动因、现状、挑战及其策略。
-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王德迅 著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UNDRR)是联合国系统中唯一完全专注于减灾相关事务的实体机构。本书对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的历史沿革、工作职责、机构设置、会议和论坛、区域性平台以及与中国的减灾合作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围绕落实《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这一重点,深入分析了减少灾害风险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在统筹协调全球防灾减灾事业中面临的挑战。
-
日本学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著《日本学》是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论文集。它的宗旨是,对日本进行综合研究,探索其与他国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民族性格、历史传统和深层文化方面的特点。故命名为《日本学》。研究日本学必须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全面地观察日本,而不失之偏颇,这样才有助于人们深刻地了解日本,客观地评价日本。《日本学》即采取这种态度。
-
脱欧后英国的非洲政策及前景朱伟东 著丛书简介 201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讲话精神,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旨在同非洲各国深化文明互鉴,加强治国理政和发展经验交流,为中非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共同建设面向未来的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构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习近平主席在致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非洲研究院汇聚中非学术智库资源,增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非和中非同其他各方的合作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为促进中非关系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以来,着力打造中非交流平台,密切中非学术交往,促进人心相通;发挥研究基地作用,开展共同研究,助力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人才高地作用,培养高端专业人才;发挥传播窗口作用,讲好中非友好合作故事。内容简介:2016年6月23日举行的“脱欧”公投是英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件重要大事,它对英国的内政和外交都带来相应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它对英国对外政策的影响更大。“脱欧”公投为英国对外政策的重新定位和转型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此背景下,英国特蕾莎·梅政府提出“全球英国”这一对外政策理念,此后的鲍里斯·约翰逊政府延续了这一对外政策理念。“全球英国”对外政策理念成为英国“脱欧”后处理对外关系包括对非洲关系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英国政府意识到“脱欧”后非洲对于“全球英国”愿景的重要意义,因此,无论是特蕾莎·梅政府还是约翰逊政府都强调加强与非洲的关系,虽然它们对非洲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特蕾莎·梅政府时期提出对非战略性方法,强调在繁荣、安全与稳定、气候变化和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人口转型以及萨赫勒地区五个方面实现“五大转变”,利用人员和平台、科技以及软实力“三大推手”推动“五大转变”,同时将“价值观和民主”置于英国政府对非工作的核心。特蕾莎·梅政府的对非战略性方法还特别强调,英国的发展援助必须支持英国的国家利益。约翰逊政府在对非关系方面基本遵循了特蕾莎·梅政府的对非战略性方法,但他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合并国际发展部与英国外交部,降低英国发展援助在英国国民总收入的比重,采取“印太倾斜”战略等,被认为会淡化英国与非洲关系。在英国对非新战略的背景下,英国与非洲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采取了不同的合作措施,产生了相应的效果。根据英国在非洲的利益需求以及英国过去10年来的对非政策走向,未来5—10年英国将更积极主动地全方位、多领域介入非洲事务。具体而言,在政治方面,英国会进一步扩大与非洲的伙伴关系,更加重视推行英国的“民主、法治、人权”等价值观以及“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理念;在经济方面,会更加重视开拓非洲市场,采取更多具体措施拓展与非洲的贸易与投资;在和平安全方面,会继续扩大在非洲的军事存在,深化与非洲的安全合作;在文化方面,会更加重视在非洲传播其价值观,提升英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从英国对非政策走势及中英战略关系来看,未来中国和英国在非洲既有合作的机遇,也面临竞争的挑战。影响未来中英在非洲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西方因素”“非洲因素”以及中英战略关系的发展。为正确应对未来中英在非洲的关系,中国需要准确把握“西方因素”中的机会,积极寻求与英国“求同存异”,重视“非洲因素”的作用,加强自身对非工作机制建设。
-
中国与湄公河五国民心相通研究许庆红 等 著如何在澜湄合作良好的民众基础之上,更好地增强六国民众的“澜湄认同感”,是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课题。《中国与湄公河五国民心相通研究》根据2018-2019年“海外中国企业与员工调查”(OCESS)结果,从中资企业东道国员工视角,对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的民心相通状况进行系统分析。首先依据ABC态度理论模型构建民心相通指标体系,包括湄公河五国中资企业东道国员工对中国及中国人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倾向三个维度。其次,从三个维度出发,依次考察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不同类型的中资企业员工对中国新闻、中国产品及品牌的认知程度,对自身与中国人社会距离和中国影响力的评价,以及在与中国人交友和中国文化产品消费方面的行为倾向。最后,对推进中国与湄公河各国民心相通的重点领域和合作方向提出政策建议。
-
全球治理与网络安全王孔祥 著全球治理是冷战后兴起的国际关系热点问题,深受各国学术界、政界的关注和重视;网络安全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网络安全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已深刻认识到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重要性,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已成大势所趋,确保全球互联网安全运行是在网络空间为全世界提供“公共物品”的要求。将网络安全纳入全球治理的视野和框架,成为具有高度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新兴课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转折点,全球治理陷入困境;新冠肺炎疫情更使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遭受重创;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挑战更加复杂、严峻。中国主张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
-
东北亚政治概览张景全,洪静 著《东北亚政治概览》通过对东北亚主要国家日本、俄罗斯、韩国、朝鲜、蒙古等政治体制的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东北亚各主要国家的政治体制、权力分布及其基本运行模式,进而对东北亚各国政治特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
数字化国际发展合作研究王永洁 著《数字化国际发展合作研究:全球趋势、学理分析与中国路径选择》立足中国,分析数字化国际发展合作的全球趋势,以需求导向、能力建设和风险评估三维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中国对外数字合作的可行性、意义和风险管理。数字化是当今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领域和发展趋势,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施的数字化战略蕴藏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数字合作需求。西方发达国家也陆续颁布实施数字化领域对外援助战略,数字化正成为国际贸易、投资、对外援助以及价值观念传播的新的国际角力场。全球加速数字化的同时,数字鸿沟在扩大,数字合作需求尤为表现在网络联通、数字化运用、全球数字治理、能力建设等方面。立足于服务中国的国内国际战略,应加强数字化领域国际发展合作的研究布局,积极参与和推动数字合作,本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全球发展与合作理念,实现全球发展数字红利。
-
德国在欧盟角色的演变杨解朴 著本书以两德统一以来德国在欧盟的角色作用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及建构主义的理论假设分析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根据上述理论假设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和问题领域,本书结合德国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国内政治结构的改变分析导致其在欧盟角色发生变化的主观动因与客观因素、探讨德国在欧洲领导权的有限性和制约因素;针对欧洲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德国国内和欧盟层面的制约因素,分析德国作为文明力量在处理欧盟经历的多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对德国未来在欧盟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预测。
-
双循环视阈下的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毕世鸿 著近年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不断丰富,政治安全、经济、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合作硕果累累,成为规模的贸易伙伴、富内涵的合作伙伴、活力的战略伙伴。对于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构想而言,东盟国家自然成为重要合作伙伴。双方以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引领,以共通的合作理念——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与东盟“东盟方式”为指引,不断创新机制对接路径,完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谈判,深化产能合作,加强物理联通和金融合作。未来,双方要努力促进政治互信,确立合作的顶层设计,积极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提升优化贸易合作层次,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抗风险能力,善用RCEP,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软环境,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多层次金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