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美国对外政策的未来走向(美)维特科普夫,(美)琼斯 主编本丛书批先行选入几本经典文献选读性质的国外优秀教材,内容主要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也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优秀教材。它们皆可称为原文中的精品,值得研读和收藏,不仅如此,由于它们本身在国外的大学课堂里都是应用较广的教材和读物,所以特别适合作为我国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专业大学教学中的参考读物,甚至可以直接作为以外文授课的课堂教材。在每本书的前面,我们都邀请国内比较权威的专家学者撰写了精彩的导论,以指导读者更好地阅读和使用这些文献。
-
反思肯尼迪王朝(美)乔姆斯基 著,童新耕 译本书为乔姆斯基文集之一。本文集所译介的几部著作分别成书于不同时期,均为乔姆斯基政治评论的代表作,基本上涵盖了作者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探讨了美国自越南战争、海湾战争、“9·11”事件以来的对外政策走向,尤其是对于一向自我标榜为“价值中立”的美国媒体和舆论界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并进而对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国际恐怖主义——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本文集有助于国内学人及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文化政策,这也是我们引进本书的初衷。当然,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西方学者,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提法同我们有一定差距,相信读者是会理解和把握的。本书以下各章讨论的是现代史上的一个关系重大的时刻,即1961年至1964年末美国在越南的战争从国家恐怖升级到侵略,从而为后来发动更具毁灭性的进攻作了准备。这些章节原来是为了另一本书撰写的,该书书名为《501年:征服在继续》,它所涉及的是1992年10月12日人们纪念欧洲征服世界500年的中心主题,以及在未来岁月中征服可能采取的形式。
-
阮述《往津日记》陈荆和 编注阮述為越南嗣德朝(1848-1883)晚期之名宦。《往津日記》乃以日記體裁記述其於嗣德三十五年奉命赴天津公幹之旅程,所誌率多涉及當時中越關係以及中法間有關越南外交交涉。陈荆和,字孟毅,号苍崖,一九一七年生于台湾省台中市。幼年移居日本东京,在东京接受中小学教育后进入庆应义塾大学,专攻东洋史。大学毕业后进入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博物院与巴黎大学高级中国研究所深造。一九六六年考获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历任台湾大学教授、越南顺化大学、西贡大学、大叻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和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客座教授。后任香港大学东南亚史教授兼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一九八一年退休后出任日本创价大学教育学部及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特任教授。一九八六年任该校亚细亚研究所所长。著有《十七世纪广南之新史料》,《十六世纪之菲律宾华侨》,《承天明乡社陈氏正谱》和《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等多种。
-
决策者—精英—民众视角下的俄罗斯国际观研究张建本书以俄罗斯国际观为研究对象,从“决策者—精英—民众”三层角度对俄罗斯的国际观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俄罗斯对外政策指导性文件,精英阶层、民众对世界形势、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态度和理念的变化,探索性地研究了21世纪前20年俄罗斯国际观的变化与转型。俄罗斯国际观的变化与其外交决策具有紧密地关联性。研究俄罗斯国际观,探索和发现俄罗斯对外政策制定的逻辑性,可为理解俄罗斯对外行为提供背景知识和依据。
-
国际政治科学阎学通 主编本书将主要刊登问题型的科学学术成果,特别是与中国对外关系相关的文章,以此促进中国国际关系的科学研究。本刊争取多发表那些清晰描述国际现象,或发现国际行为规律,或科学预测国际形势,或系统地创建国际关系理论,或提出可行性策略的文章。 本期收录了5篇问题型的论文和1篇学术评论。孙学峰的《中国对美政策的战略效应》一文试图回答中国采取何种策略能较为有效地应对美国战略压力的问题。作者比较了中国对美采取的战略安抚政策、战略强制政策和经济诱导政策的不同效果,发现战略安抚政策缓解安全压力的效果不明显,但能减轻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以美经济诱导政策化解经济压力的效果不明显,但能减轻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对美经济诱导政策化解经济压力及相关政治矛盾的效果显著。作者认为,这些不同战略政策导致不同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以及中国相对实力的提升。因此,中国可在其他问题中贯彻合作为主的对美策略,但无法寄希望于以战略安抚换取美国在中国至关重要的安全问题上的合作。
-
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肖宪 编译编写本书的目的,一方面是想把国外有关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一些新资料、新观点介绍给以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主的国内读者,另一方面就是希望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照,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直接阅读英文原版著作的能力。本书主要从近年来美英出版的两本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教材中挑战了部分章节,经过少量的删节调整,然后加上作为对照的中文译文。作者所选用的两本教材,一本是由Charles W·Kegley和EugeneR·wittkopf合著的《国际关系——趋势和变化》(International Relations:trend and transformation,1999 by world publishers,Inc.),另一本是由Dan caldwell著的《世界政治与你》(World poli-tics and you,2000 by prentice-hall,inc)。本书可选的内容很多,但由于篇幅和结构的限制,我只选了大国关系、不发达国家、国际组织、国际冲突等几个重要的问题。另外,由于篇幅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原书中的一些照片、图表、注释和参考书目都省略了。为了方便查阅,书后还编了一个英汉对照的常见专业名词术语表。
-
外交十记钱其琛 著从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国际风云变幻难测,外交斗争纷繁复杂,期间还发生了四次战争。《外交十记》只是从几个侧面,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做些记述而已。搁笔沉思,感到人类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突发事变,有时就如自然界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一样,似乎连人类自己也难以预测和控制。自序/2003年3月18日,全国人大换届大会闭幕,我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新老交替,符合自然规律-而且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前进的规律。老干部退下来本身,就可以看做是对革命事业的一种贡献。我已经75岁,超期服役,退下来只想有时间,看些以前想看而没时间看的书,做些以前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今春,兴之所至,曾做五言诗述情,其中有这样两句:“有情叙往中,无官开新卷。”所谓“开新卷”,不一定只是读新出的书,只要是没有读过的书,对我都算是新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希腊先贤,广场辩论,文、史、哲、传记、回忆录、都是人类智慧。像英国科学家霍金《时间简史》这样的“天书”,虽然难懂,读了也启发思想。人们常说要改造世界观,看来,还要改造宇宙观。宇宙之大,无边无尽,万物自有规律,人不应被自己的经验和思想的束缚。再说“叙往事”。我从不记日记,这是年轻时七年地下党工作养成的习惯,不留片纸只字,一切只凭记忆。从上世纪80年代始到新世纪初,这20多年的中国外交,确实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走过了不平常的道路。作为参与者,回顾起来,往事历历在目,一些亲身经历的场景,犹如电影中的特写特镜,在脑海中不断萦回。现在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平实白描地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真实准确,非史非论,故称之为《外交十记》。是为序。
-
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朱卫斌 著本书着重讨论罗斯福的对华政策,紧紧围绕两条线索:(1)罗斯福的扩张理论和中国观。(2)“门户开放”政策。全书正文除前言和结论外,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探讨罗斯福的扩张理论与中国观。第二部分从大国争夺的角度论述罗斯福与中国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第三部分主要从两国关系的角度研究罗斯福对华政策中的重要个案。三个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不了解罗斯福的扩张思想与中国观,就无法正确理解罗斯福对中国的态度与政策。尽管罗斯福对华政策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本人对中国问题与国际问题的看法显然是不可忽视的。本书主要论述了西奥多·罗斯福的对华政策,详细分析了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怎样在与俄国、与日本的对抗中一步步地放弃的,对深入研究中美关系史有很大帮助,同时帮助大家拓展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认识,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
-
冷战与内战张振江 著“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研究丛书是广州中山大学“985”研究课题的终成果,重点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政治是一个涵义广泛、内容复杂的概念。本课题将政治作广义的论述,研究视野拓展到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国际环境。对外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和重大政治事件,将政治与社会结合起来,考察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进步、政治与对外关系,尤其是对一些重要人物的政治态度和他们的治国理论、方针、手段造成的社会影响,做多角度、多层面的透视,试图用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就政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做新的探索,用社会的稳定、进步、发展和文明的程度来衡量与评论政治思想、主张和政治人物施政的正误。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近代中国政治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架构下形成的。以资本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一方,掌握中国的统治权;以广大的爱国、革命的人民大众和追求进步、追赶时代潮流的各种知识分子作为另一方。两方代表着中国的两种社会势力,反映近代中 国的两种前途,他们的政治理念、思想,以及改革中国的主张制约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路向。近代中国政治是考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中心内容和基础背景。现代中国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广大人民的手里,国家的权力中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文化和教育,使中国社会迅速发展。以往中国近现代史在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突破,但是也有不足,比如控制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枢纽——政治变迁,对社会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有更迫切研究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研究重心有从社会各面向中心回归的发展趋势和从具体研究向整体把握提高的客观要求。既往的政治史研究,着重于讲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单向性地解释政治变迁给社会造成的动荡和不安,对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提高。本课题把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作为基本切入点,在既有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富于创见和有时代特征的宏观阐释系统,以观察视野的拓展和研究层面的深入为主导,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和方法的创新,提升研究水平,开辟新的路径。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从整体上看,过去的研究兼具成果数量多而缺陷严重的双重特点,可以进一步开发的空间仍然较大。我什1中山大学在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人物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良好的传统和优势,在孙中山与近现代中国政治等方面的研究走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前列,讲求学术规范,长期以来形成求实求真的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学术风气,在多个方面颇具潜力。参与“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课题研究的有老一辈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博士后研究者,其余均是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是一个老中青结合的研究班子,各人就其兴趣和研究所得进行新探索;不少论著是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得答辩委员的。良好评价,经过反复修改才拿出来出版示人的作品。他们围绕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关系,从不同视野和不同角度进行的专题研究各有特色、各有优长,具有前瞻性和学术性。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丛书,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希望这些成果能对人们从新的角度理解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有所帮助与启迪。当然,我们更期望读者和学术界的批评和指正。
-
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黄大慧 著《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选择中日关系正常化这段史实,用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书中以较多篇幅论述了执政的自民党各派围绕中国问题和对华政策所展开的活动,以及外务省、经济界、在野党、公众舆论等诸政治行为主体在中日复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深层次地分析了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的关系,颇有独到之处。黄大慧先生把他长年对中日关系问题的研究和大量占有、运用的国内外的有关资料结合起来,把去日本留学、研修、考察的成果和无数次的学术交流以及教学上的心得结合起来,完成的这部大作,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给读者以知识方面,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