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战争、影像与合法性[英] 米连那·米哈尔斯基 著这本书探讨了影像如何影响战争,以及影像是否会影响我们对战争的理解。至关重要的是,不断变化的影像如何影响当代战争的合法性、具体行动以及结果。通过对美国、英国、中东、俄罗斯和非洲等地的相关研究,作者引入了“变化的影像”这一概念,并认为这是当代武装冲突的关键武器。“变化
-
环太平洋连带构想田凯本书旨在通过研究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提出的环太平洋连带构想的背景与理由,探究其具体内容及推进过程,阐释日本与澳大利亚的外交倡议对构建地区秩序的意义,并揭示其对地区性大国中国与美国的影响。环太平洋连带构想既是亚太国家对摆脱冷战的亚太地区秩序的一次探索,也是唯一涵盖中美日俄的地区性政府间合作机制APEC存在的根源。亚太地区各国虽在地区合作中所寻求的利益不尽相同,但通过协商逐步构建互信,最终促成了亚太地区的形成。
-
中东研究专辑余国庆主要内容:一,系统梳理欧洲与中东关系的演变及其特征;第二,从政治和安全两大视角分析欧洲诸大国对中东的政策及问题,并以中东和平进程、伊朗核问题、难民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案例揭示欧盟与中东关系及其变化。第三,分析欧盟与主要大国之间在中东问题上的利益与竞争,并把“欧盟—中东—美国”、“欧盟—中东—俄罗斯”、“欧盟—中东—中国”等三组关系归纳为“竞争”、“对抗”、“合作”。该项成果资料丰富,引述规范,分析及论述有一定新意,体现了在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性。
-
南海蓝皮书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海蓝皮书》(2017)主要反映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各个协作平台研究人员对涉南海重大问题所持的基本看法以及对过去一年里有关南海重大问题的发展势态所进行的深度分析和预测。内容分为六个部分:一是中国南海政策:依据策略与成效;二是南海战略评估:问题、形势与未来;三是域外大国和域内国家与地区的南海政策:立场、做法与动向;四是南海区域合作与资源开发:利益、诉求与选择;五是海洋权益:观念、法理与证据;六是中国与南海:战略、规划与举措。共计23篇文章。主要反映了他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南海周边安全形势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所持的不同观点和独特的看法。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文章的作用,传播它们的观点和看法,南京大学党委和南京大学中国南海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决定公开出版《南海蓝皮书》,以飨读者。
-
败退德黑兰(美)戴维·P.霍顿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持续长达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连选失败。这是美国和伊朗外交的一场悲剧,至今还影响着两国关系,是双方多年来互不信任和互不喜欢的记忆。该书讲的是伊朗人质危机如何把吉米?卡特带入总统连选的败局。该书更关注人质危机的几个阶段、在此次危机中美国方面的表现,努力去了解这场人质危机中主要参与者的态度,以更广阔的的视野去解释为什么他们在关键时刻做出军事营救的决定,行动是如何实施的,又是怎样失败的。该书既对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实例性分析,也对当时美国和伊朗关系的转变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既为研究人员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伊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见解,也对普通读者了解美国和伊朗的恩怨情仇提供了历史资料。
-
中国场外交易市场自律监管研究罗红梅《中国场外交易市场自律监管研究》首先对场外交易市场自律监管历史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特点,并提出了影响自律监管的主要问题,全书的研究主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其次,借助合作博弈两人讨价还价的优解之一——纳什解对自律监管进行了静态分析,纳什解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对应自律监管的激励及约束性机制的分析框架。通过自律监管合作博弈模型的构建,把我国自律监管的主要问题转换成2个激励性因素假设和1个约束性因素假设。再次,分析了场外交易市场自律监管合作博弈实现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含两部分:一是自律监管固有利益的分配会对博弈主体形成激励,即验证假设1:自律组织和被监管者的讨价还价成本影响了自律监管的效率;二是扩大自律监管的共同利益也会对博弈主体形成激励,即验证假设2:自律组织和被监管者在追求共同利益放大化的过程会更倚重行业自律监管。最后,分析了场外交易市场自律监管合作博弈实现的约束机制。该部分主要对假设3进行了验证,即政府监管作为自律监管的约束性条件内生到自律监管的合作博弈中,并影响其监管效率的提高。
-
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导论白云真本书以国际关系主流理论流派的研究传统为线索,揭示其理论流派内部的学术变迁,如自由主义、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建构主义等。书中不仅呈现出现当代国际关系主流理论流派,而且注重论述古典国际关系思想,与此同时关注过程建构主义、道义现实主义、创造性介入等中国学者的理论与概念性努力,较为系统地展现出国际关系学科中复杂的学术场景、变化的知识谱系以及本土的理论探索。
-
对外开放与中国外交中的上海角色任琳本文集旨在以国际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具体到上海本地的实践工作,回顾和总结中国学者视野下的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重点放在对外开放方面,感受上海在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方面的诸多努力,把践行的理论和具体实践放置到国内层面、国际层面上,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下去理解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作用和意义。全书共有四个部分:*部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与上海”。本部分关注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具体实践,以及结合十九大报告中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和外交政策的宏伟蓝图,阐释我国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的努力。第二部分“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上海践行开放型发展理念”。本部分落脚到上海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引领并践行开放型发展理念,以开放促发展。上海取得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它对自身地处全球城市的网络节点和打造“四个中心”的准确定位;另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对接我国的发展理念与国家政策,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上海未来的发展。第三部分“改革开放中的上海:全球金融与商贸的重要平台”。首先,以开放促改革。上海的发展得益于对接国家战略,与世界互联互通。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上海谋求发展的新空间、新动力,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发展大局。其次,通过自身的改革,增强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力,找准定位,进一步培育和扩大金融和贸易的优势。第四部分“配合中国外交战略:上海作为主场外交的重要平台”。“主场外交”已经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联系日益频繁和密切。主场外交是一扇“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治理方案和中国智慧。因此,办好主场外交是维护和拓展中国的国家利益的重中之中。上海承担了中国主场外交的部分职能,例如,上合组织、金砖银行选址上海,上海积极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并通过自贸区的平台建设,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开放、包容与创新形象。
-
欧盟对华海洋政策与实践刘衡,谢琼欧盟处理海洋事务的权能来自成员国的让渡。《里斯本条约》对欧盟涉海专属权能和共享权能有明确规定。对外涉海政策具体由欧盟外交事务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以及对外行动署执行。欧盟理事会海洋法工作组是协调联盟所有海洋法事务的专门机构。欧盟对华交往中第一次提及海洋事务是1995年。欧盟早期对华涉海事务的主要诉求是双边海运合作,南海问题有所提及,东海问题则从未提及。自2007年开始,欧盟推行积极介入域外海洋事务战略。与此同时,东亚海洋形势出现新态势,东海、南海问题成为欧盟新阶段对外关系中涉华经常性议题,重点是南海问题。在欧盟对华政策性文件,中欧领导人会晤文件,欧盟与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东盟双边文件,以及七国集团相关文件和其他国际场合中,东海、南海问题一再被提及。欧盟对华文件和中欧领导人会晤文件聚焦海洋合作,其他文件则侧重于中国对南海、东海形势带来的挑战,强调通过第三方争端解决方式(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仲裁)解决相关争议。欧盟的上述态度在2016年7月之后出现明显回调。总体上,欧盟与中国建交40多年,涉华海洋事务进入议事日程是近20多年的故事。2012年至2016年,受多种因素影响,欧盟在东海、南海问题上表现一度强势。它在东海、南海问题上体现出模糊性、阶段性、集体行动、与中国利益相悖和重视国际法在涉海事务中的作用等特点。与此同时,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欧海洋合作的需求和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双方已同意构建“中欧蓝色伙伴关系”,中欧海洋合作前景广阔。
-
政治语言学卢婷婷本书借助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来考察俄罗斯政治语言学,系统引进并诠释其理论与方法,促进我国政治语言学的学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