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辛亥革命至国民革命时期日本的对华认识薛天依 著书稿拟以1911年至1919年之间世界史和中日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线索,重点考察中国革命运动对近代日本的思想冲击,并分析大正民主运动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对华认知中反映出的民主主义思想与帝国主义思想的博弈,从思想史的角度探究大正民主主义思想的脆弱性以及日本逐步走上侵略道路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与明治时代相比,大正时期对中国民族主义觉醒的关注度更高。与明治和昭和时代相比,这一时期是日本的对华认识深受民主主义影响,日本认识中国时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和英美列强的态度,对武力侵华手段表现出反思。
-
《日本学研究》第29辑郭连友 著《日本学研究》是为了促进中国日本学研究的发展,1991年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国家教育部与日本国国际交流基金共同创建的研究生院级的日本学教学与研究机构)创办的学术刊物。创刊至今,在主编及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作为年刊已经连续出版了27辑,刊载了国内外从事日本学研究人员的有关日本的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近800篇,受到了国内外日本学研究界的广泛好评,为中国的日本学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公开的学术交流平台。 2018年,为了满足我国日本学研究以及区域与国别研究的迫切需要,《日本学研究》进行了改版,改为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同时也由每年一辑增加为每年两辑,分别于6月和12月出版。常设“特别约稿”、“日语语言与教育”、“日本文学与文化”、“日本社会与经济”、“区域与国别研究”、“热点问题研究”、“海外日本学研究”、“书评”等栏目。
-
中国当代日本研究王志松 著本书全面梳理和总结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日本研究历史,具有以下特点:1. 所涵盖的学科全面。迄今有数种冠以“日本研究”的学术史著作,但是所涉及的学科有偏颇,一般是突出社会文化研究,而忽略语言教学研究,本书内容涵盖语言教育研究、文艺研究、社会文化研究,首次将各个学科整合在一起,完整地把握中国的日本研究状况。2. 着力呈现新世纪以来的新研究成果。我国的“日本研究”在经历了“恢复期”(1980-1999)后,自2000年进入“发展期”,成果丰富,逐渐形成与日本学界对话的局面,本书着重梳理与总结这些新的研究动向,为推进日本研究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3. 作者均为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突出的学者,从而保证了本书的专业性和高质量。
-
国际行政科学评论国际行政科学学会 著本辑特刊译自《国际行政科学评论》英文版第83卷第2期(2017年6月)。本辑特刊以多层治理视角探讨了欧洲国家移民政策中的“地方转向”,典型案例研究包括: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跨文化和多层治理移民政策,欧洲各自治市移民融合的特定层级治理,丹麦、法国、德国和英国的移民融合主流化,意大利的移民融入政策和治理过程,丹麦和瑞典市级层面对国家难民安置政策的回应,以及英国泰恩河畔纽卡斯尔市和德国不莱梅市在移民与融合政策方面的“地方转向”。本辑特刊还对东亚现代公共行政的发展、当代中国城市政府的公信力、法国水务管理的绩效指标、西班牙城市政府的违约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
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李家成 著《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1989-2009)》作者李家成认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面临中国崛起、朝鲜问题、台湾问题三大挑战。作者通过分析美国对以上挑战的应对策略,提出以均势求霸权是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实质。美国将自身战略定位为“离岸平衡手”,试图通过制衡地区霸权挑战国、控制地区内结盟大国来实现护持东亚霸权的战略目标。美国这一东亚新均势战略是霸权国的“分而治之”和盟国的“跟着强者走”的结合使然。据此提出中国面对美国此番东亚战略所应采取“致人而不致于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因利而制权”。
-
联合国与和平行动张贵洪本书为纪念联合国开展维和行动七十周年而出版,主要收录了联合国维和行动改革与国际合作研讨会论文以及第三届联合国研究青年论坛获奖论文。本书围绕联合国和平行动展开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可持续和平、联合国维和行动改革、平民保护、国际人道法、妇女与和平安全、武力使用规范、过渡与退出机制、联合国与非盟和平安全伙伴关系、联合国与欧盟维和合作、东亚维和合作等。这些研究反映了联合国和平行动以及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若干重大课题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
不战而止兵冯潇然威慑理论是对威慑概念进行界定和对威慑运行规律进行总结的理论。在威慑理论研究中,如何实现有效威慑是研究重点之一。本书在深入剖析威慑概念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影响有效威慑的诸多因素,并以案例分析加以验证;最后还探讨了影响威慑有效性因素在国际关系现状中新的应用。 本书主要解答了如下几个问题:如何界定威慑概念?威慑的理论和思想渊源是什么?如何理解威慑的大致过程和内在逻辑?对于不同类型的威慑,如核威慑和常规威慑,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具体哪些因素决定了核威慑和常规威慑的有效实现?如何通过案例分析来验证影响威慑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典型案例可以证明那些威慑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威慑有效性研究对外交政策的制定有何启发?
-
核危机控制王永红本书主要研究了核危机控制的内涵、基本要素、控制活动、影响因素;核危机控制目标的确定依据及主要内容;核危机控制原则的确立依据、基本内容和运用方法;核危机控制机制的作用、框架、建立及运行;核危机控制手段的类型、作用及运用;国际组织和大国在核危机控制中的作用;最后,分析了古巴导弹危机、伊朗核危机和利比亚核危机等典型核危机控制。 本书可为核危机控制、国际危机管理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
第二辑川大南亚所《南亚智库研究(第二辑)》本书是“南亚智库概览”系列丛书的第二期成果,集中介绍了南亚7国16家较为重要的智库,其中印度5家,巴基斯坦3家,斯里兰卡3家,阿富汗2家,马尔代夫、不丹和尼泊尔三国各1家。本书结构清晰,资料翔实,完整地展示了这些智库的机构概况和研究特色,可供从事南亚研究的学术机构和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供对南亚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参阅。
-
海洋强国战略研究刘笑阳本书是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中国海洋战略方面的学术专著。本书的写作,从以下两个核心问题出发,即:作为历史上的海洋强国的中国,为什么在世界历史转型期中,有悖历史潮流,选择闭关锁国?中国应当在新的世界转型期遵循时代召唤,塑造符合自身特色的海洋强国战略?为回答这两个问题,作者搭建了相应的研究框架。首先,本书以国家摄取海洋战略价值形成相应海洋需求为理论原点,以涉海国家海洋需求与能力互动关系为核心假设,以涉海国家客观环境(包括历史趋势、地缘结构和秩序进程)和主观定位为干预因素,以涉海国家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为介入变量,采用历史研究和共时比较等多重研究方法,将自1415年的地理大发现至今的人类海洋史进行了分期,并研究在各个历史阶段内,海洋国家、海洋性濒海国家和大陆性濒海国家这三种类型的涉海国家的海洋战略,又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的海洋经略兴衰演进,提出特定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定位将会影响国家对海洋的需求和能力,而对海洋的需求和能力的匹配程度,将会成为影响一国海洋战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国家的海洋活动,必须在一个全局性的合理的战略框架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优化并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