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大战略评估周丕启 著战略评估决定大战略优劣,战略环境评估是战略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阐释了大战略评估的涵义,梳理了不同战略学派关于战略环境评估的观点;在分析战略环境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环境评估和风险评估的模型方法;最后,论述了大战略评估的程序以及影响因素。
-
变革中的国际秩序与城市外交熊炜 著本书以城市的视角分析当代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演变,从城市参与全球治理、城市外交配合国家总体外交、主场外交以及“一带一路”的城市外交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中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证分析,从整体上丰富了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
美国与欧盟的北非安全政策研究王聪悦 著本研究从重大事件“阿拉伯之春”着手,选取兼具非洲国家、地中海国家、中东国家三重身份的北非五国(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当下所面临的三大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国内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为考察对象,试图论证一个核心假设:多重“角色冲突”是导致美、欧的北非安全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文章以“角色理论”(role theory)为理论框架,用意有二:其一,在中外角色理论研究者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着重解构和诠释角色冲突,凸显其外交决策分析中的解释力,为学界解释美、欧在北非的安全政策失灵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其二,考察北非安全事务情境中美、欧的角色观念设定、角色扮演情况、所遭遇的角色冲突等有助于清晰把握阿拉伯之春前后美、欧在该地区的角色观念和具体政策是否发生变化,并由此透视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裂痕”。为了使美国、欧盟遭遇上述角色冲突从而破坏政策有效性的观点可信度更高,本文选取了利比亚危机与埃及革命为案例,分别探讨特定情境下,二者如何陷入角色冲突从而难以达到遏制两国危局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政策目标。全篇论证的主要结论有二:一,从角色内涵看,美、欧在北非安全事务舞台上绝非单纯的实用主义者或规范性力量,无论是“急需国际公信力与合法性的实用主义者”还是“务实的规范性行为体”均天然带有理想与现实主义交织的双面性特征,需要二者在实践中不断寻求自我平衡。第二,角色扮演过程中美国与欧盟均表现不佳,双双陷入多样化角色冲突的重重包围之中。导致政策实践趋于“空心化”、“低能化”、“碎片化”、“盲目化”,并最终走向失灵。
-
中美关系中的网络政治研究蔡翠红 著本书旨在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分析中美关系中的网络政治问题,内容涵盖了该领域的新思考,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网络政治与国际关系结合的理论分析;第二部分是中美关系中的网络政治议题;第三部分是中美关系的网络政治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
-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李小林 著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使命,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则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书在无数中国故事中,仅选取了33个案例,采用讲故事形式,每篇配有“专家点评”,旨在提炼出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和新启示。
-
德国外交文化战略研究徐亮,王卓 著本书从文化外交的相关理论角度阐述德国外交中的文化战略,重点叙述了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主要政策、主要手段、核心重点、非核心部分、障碍和趋势。在导论部分,阐述了文化外交的概念和学术史的过程。全书是对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专门化研究,具有专业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优点,同时提出了一个检验成效的公式,具有一定理论创新意义。
-
世界秩序学派研究马朝林 著世界秩序模式工程既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又是一个有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取向的国际关系学派——世界秩序学派。世界秩序学派以和平、经济福利、社会正义和生态平衡四项价值为分析框架,以国家、特别是非国家行为体为行为主体,以全球法治、体系变革和以人为本为理论内涵,力图通过改革联合国和跨国社会运动实现世界秩序的转型。该学派坚守传统研究方法,秉持世界主义规范取向,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
-
上海与一带一路蓝皮书李培林,赵克斌,陈东晓 著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简称“上海研究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研究的成果。上海研究院是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的研究机构,坚定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的优势,立足上海,着眼全国,努力建设成为“四个高端”:高端思想库(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高端国情调研基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是隶属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高级研究机构和知名智库,主要任务是: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咨询为方向,通过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的全方位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上海研究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上海对外交往领域积极合作,协同创新,本期《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报告》是其重要体现。本期《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报告》由主报告、专题报告、地区报告、数据与案例库分析及大事记等五个部门构成。由于是首次开展此类合作,本期报告由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克斌研究员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陈东晓研究员牵头,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张春研究员具体落实,作者主要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也适度引入外部支持,其中有关西亚非洲地区一章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汪段泳副研究员撰写。作为首次此类努力,报告编撰团队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数据少等困难,既注重了整期报告的内在逻辑一致性,也为未来持续编撰《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报告》预留了空间。本期主报告聚焦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与上海服务国家整体战略特别是经济外交,对进博会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前瞻思考。本期专题报告聚焦上海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上海科创中心及“四大品牌”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联动发展等重要议题,地区报告则重点考察了上海服务东南亚、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及西亚非洲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具体情况,数据库和案例库建设与分析对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进展作了深度分析,特别是结合绩效分析和影响分析,为上海下一阶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期《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报告》对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5年来特别是2018年所取得的进展、有待提升的空间等作了全面考察,不仅为持续观察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基础,也为深入分析中国地方省市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参照。
-
弘扬条约精神深化友好合作暂缺作者《弘扬条约精神深化友好合作(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为研讨会之论文集。该书收录会议论文约35篇。分三大专题,就《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时代背景与历史经验、缔约40年来的国际环境与中日关系以及中日关系的影响因素、新时代下如何弘扬条约精神并发展中日关系的路径等内容展开研讨。该书立意高远,力图通过中日双方专家学者的研讨,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中日与世界的互动规律,探讨未来合作前景,为推动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建言献策。
-
辛亥革命至国民革命时期日本的对华认识薛天依 著书稿拟以1911年至1919年之间世界史和中日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线索,重点考察中国革命运动对近代日本的思想冲击,并分析大正民主运动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对华认知中反映出的民主主义思想与帝国主义思想的博弈,从思想史的角度探究大正民主主义思想的脆弱性以及日本逐步走上侵略道路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与明治时代相比,大正时期对中国民族主义觉醒的关注度更高。与明治和昭和时代相比,这一时期是日本的对华认识深受民主主义影响,日本认识中国时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和英美列强的态度,对武力侵华手段表现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