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进展与评估报告吴白乙,刘作奎 著本书是国内首本较系统、全面研究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专题性成果。其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定义、内涵、发展领域和前景等做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回顾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创建以来各领域取得的成果,回应了国内外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质疑和批评,分析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如何推动区域合作及中欧关系发展,并从国别的角度总结了17对双边关系的进展和成就。本书对推动国内外政界、学界等科学、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合作共赢宋微 著宋微博士的《合作共赢: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当下,世界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袭击,非洲与其他大陆一样正遭受着这场灾难。新冠疫情对每个人一样,不论是贫者还是富者,对各个国家都是一样,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对各种肤色的人群都是一样,无论你是黑色、白色、黄色或棕色。面对这个共同的威胁,人类只有团结携手,才能共御疾病。这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一种提法或战略变成了不可回避的现实选择。宋微博士的新作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关系的主要脉络,从理论、政策和展望三个层面分析中国与非洲合作共赢的历史与现实。《合作共赢: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可取之处在于以合作共赢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中非合作的时代特征,也从政策层面剖析了中国在多领域对非洲援助以及各方的评价与困惑,并对中非合作的未来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作者还以四个案例作为附录,对中非合作的四种形式(对外援助、发展贷款、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进行了分析。
-
国际关系实证研究方法蒋建忠 著研究方法对于社会进步、学科建设和学术规范均有重要作用。 当前,国际关系研究呈现两种方法分野: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强调研究主体的作用,肯定人的价值,有助于培育研究者的主体性、原创性和独立性。实证主义强调论证的严密性、可重复性、可检验性,体现研究人员的“求真”与“平等”精神。 本书主要目的在于系统阐述国际关系实证研究的内涵、程序以及理论假设检验的具体技术,从而为国际关系研究者提供方法指导。本书主要内容包含两个部分:(1)国际关系实证研究方法概述,包括实证研究的内涵和程序、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变量测量、实证检验;(2)国际关系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变量控制、相关关系测量、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从形式上看,尽管这些具体方法与技术之间差异很大,但本质上都是来自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目的是通过排除虚假变量,寻找国际政治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
城市对外交往与国家软实力刘铁娃,金莉 著本书选取了亚洲的东京、欧洲的布鲁塞尔、北美洲的纽约、南美洲的里约热内卢和大洋洲的悉尼这五座城市为例,探讨它们及其友好城市之间的交往实践与文化交流机制。在每一个案例研究中,作者都先对其研究对象(即某个特定城市)的自然历史概况、政治经济情况和社会文化情况加以说明,以求对该城市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此后,作者将对该城市的友好城市网络进行梳理,并从政治交往、经济交往和社会交往这三个维度来回顾该城市及其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实践,并探讨该城市与友城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制度化机制和非制度化机制。在对该城市的概况、国际友好城市网络及其友好城市交往实践进行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将对该城市与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特点加以总结。希望本研究能助推北京友城文化交流机制的建设。
-
城市外交和城市联盟于宏源 著本书结合跨国城市联盟和全球城市构建研究文献,紧密联系上海发展实践和国内外城市对外交往和全球治理的新态势,梳理并分析了跨国城市联盟在促进城市对外交往活力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全书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和路径篇三大部分。其中理论篇梳理了民间外交和城市外交的内涵、研究范式等;实践篇阐述了城市外交和城市联盟的实践、全球城市组织和城市联盟的案例比较、城市对外交往活力指数的构建等;路径篇总结了上海参与国际合作的经验、发展并提出建议。
-
时空变迁中的上海合作组织曲文轶 著本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组织编撰。作者们从多学科、多视角出发,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对新时代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议题涵盖了新时代上合组织的新发展、上合组织发展的一体化问题、上合组织成员间的经济合作,以及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国内发展四个方面。
-
中美关系战略报告吴心伯 编本书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年度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题报告,梳理和总结了2019年中美政治关系、美国对华政策、中美经贸关系、中美军事安全关系和中美人文交流的新发展与新变化,并展望了2020年中美关系的走向;第二部分为中美关系大事记,摘编中美领导人涉及中美关系的重要讲话、双方签署的重要协议与研究报告。
-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 编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庆贺新中国成立及其取得的成就成为本辑的重要内容。2019年又值中美进入两个不同的“新时代”,影响和导致中国周边形势出现新的态势。中国新时代,大步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建设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形成世界和地区合作的强大新动力。中美两股力量形成相当程度的抗衡和对抗,双边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大幅上升,“兼容共存”合作面有所下降,导致中国周边外交呈现新的特点,成为本辑关注的重点。
-
美国外交在内敛与外向间交替演变刘建华 著《美国外交在内敛与外向间交替演变:基于周期视角的考察》包括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前言简单介绍了选题由来、相关文献、研究意义、创新之处及内容结构。正文共分为10章。第一章梳理了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美国霸权衰落论与延续论,分析了两种对立论周期性出现的原因,并对当下美国霸权的现状进行了探讨。由于霸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实力基础,故将本章作为著作的首章。第二章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了战后以来不同时期出现的美国外交政策周期理论,评析了美国外交周期论学者的学理贡献及理论不足,并运用“9·11”事件以来的美国外交政策变化实践检验克林伯格等人周期理论的预测功能。第三章从全球政策角度探讨了美国(全球)外交政策的内敛与外向周期,分析了周期产生的动因。第四到第七章从地区政策角度分别考察了美国的欧洲政策、亚太政策、中东政策和西半球政策存在的内敛与外向周期性。鉴于迄今为止非洲仍不是美国外交政策重点关注的地区,该书对美国的非洲政策暂不作周期分析。第八到第九章从议题领域分别探究了美国经济与人权外交政策周期。因第三到第七章着重探讨的是美国在安全、地缘政治领域的外交政策周期,故该书只选择讨论美国在经济与人权两大议题领域的外交政策周期,对美国在反恐、防扩、海外军事干预、参与国际治理等议题领域的外交政策不作专门的周期分析。第十章考察了美国历史上东北部、西部和南部三大区域之间的分化与组合对美国外交政策内敛与外向周期的影响,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周期背后的地域主义因素。最后一章(第十一章)专门探讨了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外交政策究竟是内敛还是外向的问题。分析了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所处的周期阶段的特征。结语部分首先对全文观点进行小结,其次指出了该书研究的不足,再次预测了美国外交政策未来演变的趋势。最后分析了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周期规律给中国带来的政策寓意。
-
“一带一路”与地区合作强晓云 著国际移民是国家间交往的主要行为体,是中国与欧亚合作的主要参与者。欧亚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对地区内部的沟通交流不仅影响着参与欧亚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各国间的相互联系,还影响着更为宽泛的经济层面的合作。本书介绍了欧亚地区国际人口的概况和主流移民理论,梳理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主要欧亚国家的近三十年的移民治理概况和政策法规,指出欧亚地区各国应当发挥集体智慧,尽快构建一个统一的欧亚移民管理政策体系,最终推动欧亚各国可持续、全方位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