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吸引性经济权力在中国外交中的运用方式研究常璐璐 著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拥有日益增加的经济权力资源。获取经济权力资源后,如何有效地运用经济权力,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另外,相较于强制性经济权力手段,吸引性经济权力手段不仅更符合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由此,本书提出了“吸引性经济权力”的概念,并以中国的外交实践为经验材料,将吸引性经济权力的运用方式归纳为四种——结构型经济激励、扩散型经济激励、指向型经济激励和施压型经济激励,分别界定其概念、总结其特点、分析其案例。本书认为,在日益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往中,恰当巧妙地运用吸引性经济权力,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展现大国形象、发展友好关系。
-
说服与国际规范传播黄超 著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作者黄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国家关系不再局限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还包括了大量的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价值规范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国际规范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什么同一领域内国际规范传播的效果会有不同?为什么有的国际规范传播成功,有的规范却传播失败?本书提出,任何国际规范的传播都不可能在观念真空中进行,都面临着一个“高度竞争”的规范环境,因此,在竞争激烈的规范环境中,规范倡导者的说服战略是影响国际规范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本书将规范说服战略细分为框定战略、联系战略和宣传战略三种,并采用两组案例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去验证核心观点。本稿拓展了建构主义对规范传播研究的理论边界,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规范价值的提出和传播提供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云大地区研究2021年第1期卢光盛 著本书在当前全球化、地区化、跨学科的背景下,主要突出国际问题学科定位,使地区研究成为联结国别和全球问题研究的重要层面和节点,地域无问东西南北,理论和方法兼收并蓄,以“新地区研究”引领地区研究风气之先。本书依托云南大学特色鲜明的中国西南面向的地区和国别研究力量,同时这一研究面向的东南亚南亚正是中国周边外交与“一带一路”建设经略的重点地区,其大量主题既具有显著的地区特性,也具有普遍的全球性意义。
-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俄藏档案文献与中共创建史陈开科,曾林平,张宪义 著2016年10月25~27日,“中共创建史与存俄档案文献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召开,本次会议既是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的“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系列学术研讨会的继续,也是中共党史研究的多次中共创建史研讨会的继续。本次会议所收论文50余篇,以俄藏档案文献为中心,涉及早期中共党史研究的各个方面,如中共创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共早期历史问题解析、中共报刊与妇女解放、马林与中国、五四社团等。会议学术委员会从中遴选29篇颇具代表性论文编辑成本书,以供此领域研究同人参照、借鉴,期望推动中俄关系史和中共党史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
美国与古巴关系史纲徐世澄 著《美国和古巴关系史纲》主要通过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分析美国历届总统对古巴的政策,以及古巴独立后,古巴历届政府与美国关系的演变,力图勾画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与它隔海相望的近邻、一个小岛国古巴之间近二百年来恩恩怨怨关系的轮廓,有助于读者对美古关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认识美古关系演变的原因及美国对古巴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的本质,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看法和结论。
-
新型伙伴范式邢广程 著这部书是作者有关中俄关系方面研究的论文集,涉及中俄关系的综合性问题、中俄战略协作问题,以及中俄关系的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当然,也涉及中俄关系在整个国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地位问题。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好和***的一组大国关系。中俄关系若要继续发展,就不能重拾冷战思维。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俄关系发展顺利稳定,很多人认为这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再经营和巩固了。其实不然,中俄两国关系若要长久发展,保持睦邻友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应该从多个层面上不断加固两国关系的物质基础和人文基础,不断拓宽扩展两国合作的范围和领域。
-
战略对接理论建构段涛 著本书在分析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关系的案例研究基础上,吸收和批判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成果,借鉴和融入管理学和经济学“对接”理论体系,从合作形式的“高阶性”、合作行为的主动性、合作原则的共商共建共享、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对接过程的磨合调适性、对接实质的利益创造和分配性等方面,对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初步提出基于“战略对接”分析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关系的理论工具体系,并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周边命运共同体目标提出务实策略和措施建议。
-
中国 —东盟旅游与贸易互动关系研究程成国际贸易与国际旅游作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要素流动”的行为。旅游可以看作不同国家(地区)间人员、服务的“贸易”流动,贸易则可以看作不同国家(地区)间产品、资金的“旅游”行为。当前,中国流向东盟的人员与货物规模远大于从东盟流向中国的规模,以旅游(人员流)和贸易(货物流)为代表的中国一东盟区域要素流动方向和流量大小的“不均衡”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亟须关注的问题。现有研究多是将旅游与贸易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关注一国、一国与另一国、多边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缺乏将旅游与贸易置于多个国家组成的某个区域进行的探讨。本书以“空间”作为研究平台,将旅游与贸易的关系置于多国组成的区域内进行研究,认为区域创新是多种资源、多种力量均衡配置的结果,在一定的地理边界内,从国家到区域,创新的实现需要各个国家的参与,需要多种方式共同配合。跨地理边界旅游与贸易集群的建立,均衡与网络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决定着区域创新能力的实现。通过区位优势和空间集聚,以合作、支持、共享激活要素资源创新、扩散、积累,使空间配置化,从而达到要素均衡循环流动,区域内发展耦合协调,国家间政治经济稳定。
-
上海与美国地方交流年度大事记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 编本书为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主编,是上海与美国地方交流大事的2020年度汇编,以时间为序,月份为单元,精确到日期,记录了上海与美国地方交流的大事件。全面涵盖了上海与美国之间的各类交流活动,包括文化艺术活动、教育交流、科技合作、人员互访、医疗卫生交流与合作、商业投资活动、学术交流与沪美校际合作等。对上海与美国之间的每一项交流活动的介绍,多采用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简洁朴素,详略得当,对关键信息表述准确完整。
-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第十一辑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 编《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第十一辑》刊发了6篇学术论文、6篇笔谈、1篇书评和1篇会议综述。内容涉及以下主题:“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印尼海洋战略与政策、中一印尼一南太岛国跨区域合作、日本对东南亚的政府开发援助、新加坡的大国平衡外交传统、中菲南海共同开发、中美在东南亚的竞争等。作者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菲律宾亚太协进会和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编辑部欢迎国内外从事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的学者和朋友们进行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