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宋秀琚在中国与印尼的能源合作中,中国是主动“走出去”的一方,中方能源企业除了要全面了解印尼的能源资源之外,还要遵守印尼的能源资源法、土地法、投资法、劳工法和环境保护法等印尼国内法律规范。此外,中方能源企业对印尼的自然、政治、社会安全、商业和卫生健康等领域存在的风险也要有清醒认识。中国能源企业在印尼的“本土化”是中国与印尼能源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印尼能源合作/中国外交与国际合作丛论》意在说明:各国国内因素对国际合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国际权力结构、国际制度、国际无政府文化等超国家因素的影响是有限的。
-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徐蓝《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心出版的学术辑刊,旨在为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设有专题研究、中外关系研究、美国外交研究、宣传与公共外交史、研究生论坛、档案文献、学术动态、书评等栏目。
-
欧盟对华海洋政策与实践刘衡,谢琼欧盟处理海洋事务的权能来自成员国的让渡。《里斯本条约》对欧盟涉海专属权能和共享权能有明确规定。对外涉海政策具体由欧盟外交事务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以及对外行动署执行。欧盟理事会海洋法工作组是协调联盟所有海洋法事务的专门机构。欧盟对华交往中第一次提及海洋事务是1995年。欧盟早期对华涉海事务的主要诉求是双边海运合作,南海问题有所提及,东海问题则从未提及。自2007年开始,欧盟推行积极介入域外海洋事务战略。与此同时,东亚海洋形势出现新态势,东海、南海问题成为欧盟新阶段对外关系中涉华经常性议题,重点是南海问题。在欧盟对华政策性文件,中欧领导人会晤文件,欧盟与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东盟双边文件,以及七国集团相关文件和其他国际场合中,东海、南海问题一再被提及。欧盟对华文件和中欧领导人会晤文件聚焦海洋合作,其他文件则侧重于中国对南海、东海形势带来的挑战,强调通过第三方争端解决方式(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仲裁)解决相关争议。欧盟的上述态度在2016年7月之后出现明显回调。总体上,欧盟与中国建交40多年,涉华海洋事务进入议事日程是近20多年的故事。2012年至2016年,受多种因素影响,欧盟在东海、南海问题上表现一度强势。它在东海、南海问题上体现出模糊性、阶段性、集体行动、与中国利益相悖和重视国际法在涉海事务中的作用等特点。与此同时,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欧海洋合作的需求和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双方已同意构建“中欧蓝色伙伴关系”,中欧海洋合作前景广阔。
-
结构性转型与中拉关系前景吴白乙当前,中国与世界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质的提升的关键时期。向前跨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顺利实现,就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民收入就会从中低水平跨人中高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就会进一步彰显。再继续向前发展,就能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能够实现。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需要有非凡魄力和非凡作为的时代。二是中国正在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心这件事,有其历史必然,是或早或晚的事情。但也有其偶然性,这就是2008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下,迟迟缓不过劲来,内部混乱,每况愈下,国际影响力也在下降。我们则趁势而为、顺时而动,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国际话语权明显提升。但要真正巩固这种态势,使之成为不可逆转之势,还要做很大的努力。关键是要克服创新上的“阿喀琉斯之踵”,根本解决大而不强的突出矛盾,还要避免大国关系上的“修昔底德陷阱”,才能确保即使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缓过神来之后,也无法阻挡中国崛起的总态势。一个有利于我的国际态势的取得,需要经过曲折艰难的斗争。而要巩固这种态势,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
多视角观察美国怀成波《多视角观察美国》一书是作者在外长驻20余年任新华社驻外记者时期撰写的手记随笔汇编,记述了大量作者海外生活的大量个人散文随笔和社会观察、事件记录等新闻素材。点滴之间尽显作者的独到见解和敏锐洞察力。本书以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在世界各个角落投下的实力背景为脉络,从非洲、中东、北美、中国等不同地域视角观察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和世界对美国超级大国的反影响力。该文集系作者多年观察与研究成果的系统整理,文章短小精湛,主题脉络鲜明突出,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纷繁复杂的美国对外关系核心和热点问题的精辟见解,为读者认识和回顾20世纪最后30年的美国外交政策,透视美国外交政策本质和特点提供了一手材料。
-
海洋强国战略研究刘笑阳本书是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中国海洋战略方面的学术专著。本书的写作,从以下两个核心问题出发,即:作为历史上的海洋强国的中国,为什么在世界历史转型期中,有悖历史潮流,选择闭关锁国?中国应当在新的世界转型期遵循时代召唤,塑造符合自身特色的海洋强国战略?为回答这两个问题,作者搭建了相应的研究框架。首先,本书以国家摄取海洋战略价值形成相应海洋需求为理论原点,以涉海国家海洋需求与能力互动关系为核心假设,以涉海国家客观环境(包括历史趋势、地缘结构和秩序进程)和主观定位为干预因素,以涉海国家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为介入变量,采用历史研究和共时比较等多重研究方法,将自1415年的地理大发现至今的人类海洋史进行了分期,并研究在各个历史阶段内,海洋国家、海洋性濒海国家和大陆性濒海国家这三种类型的涉海国家的海洋战略,又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的海洋经略兴衰演进,提出特定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定位将会影响国家对海洋的需求和能力,而对海洋的需求和能力的匹配程度,将会成为影响一国海洋战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国家的海洋活动,必须在一个全局性的合理的战略框架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优化并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
地中海南欧七国联盟王战 刘天乔 张瑾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于2016年9月9日在雅典宣布成立欧盟地中海南欧七国联盟,也称地中海七国、南欧七国集团或欧洲七国。它是非正式对话机制,2017年元月28号里斯本,同年4月10号马德里,2018年元月10号罗马举办峰会。会后,七国用一致声音提出“地中海视角”和7国的独特诉求,旨在促进七国经济振兴,加强欧洲边境安全和管控难民危机,防止英国脱欧后的欧盟分化。从1991年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来,欧洲经济增长滞涨,欧元区债务危机加重;政治方面,反欧盟的极右势力抬头,尤其是英国脱欧和难民问题加剧了欧盟内部的矛盾,造成某种意义的分化。地中海南欧七国联盟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欧盟的分裂,但确实首次以抱团的形式公开了欧盟内部政治和经济问题的分歧,并强烈呼吁欧盟关注自己的诉求,初步形成一股欧盟内部的制衡力量。
-
人、国家与战争(美)肯尼思·华尔兹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肯尼思·华尔兹的代表作,也是国际政治学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战争的根源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考察了西方文明史中主要思想家的观点。通过深入探究经典政治哲学家(如圣奥古斯丁、霍布斯、康德和卢梭)以及现代心理学家与人类学家的著作,他从中发现了他们试图对国家间的战争所做的解释,以及实现和平的解决方案的相关观点。在书中,作者围绕“战争的主要根源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著名的战争根源的三个意象——人类行为,国家内部结构,国际无政府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战争、实现和平的对策。
-
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China's Foreign Affairs is compiled by the Depart-ment of Policy Planning of the Foreign Ministry with a purpose to make clear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foreign policy and its views o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so as to help Chinese and foreign readers understand China's foreign affairs.
-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门洪华本书稿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international战略的若干课题进行梳理与介绍。本书的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中国道路的战略设计问题。中国道路既不同于传统的苏联模式,也不同西方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是在国家治理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得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道路,对于理解中国外交政策和international定位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了中国在外交领域秉持的观念和承担的责任。在和平共处的大原则下,中国为世界贡献了新文明观、新正义观等思想资源,并主张构建新型international关系,为世界秩序变革提出了新的方案。第三和第四部分都对一些具体问题展开了论述,包括如何面对逆 global化、如何应对 global治理危机、如何处理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