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分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保建云 著本书以相关文献为基础,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中的大国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大国崛起为背景,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超级博弈论方法,在借鉴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等有益成分的基础上,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分析框架——分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促进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政党政治与政党外交研究石晓虎 著本书以多元视角梳理世界政党政治及政党外交的发展变化,并就其进行分析总结,对于理解相关国家政党外交工作的政治逻辑、把握其政党政治和政党外交工作变化及趋势具有参考意义。本书收录了一系列相关学术论文,对一些国家政党,特别是共产主义政党的历史、现状与前景作出颇为全面的梳理,对从事政党政治领域的研究学者及广大读者而言不失为一本专业、丰富的参考书。
-
世界不再只有我们[法] 伯特兰·巴迪 著,宗华伟 译本书主要内容是对国际秩序的解读。作者巴迪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秩序并未走向“历史的终结”,反而越来越复杂、混乱、难以理解。世界政治的新现实、国际冲突的新特征和国际社会的新症候要求学者们开展新的智识努力,以获得贴近实际的理解。巴迪认为,西方的学者和政治家还在用过时的概念和思维解读国际政治现实,仿佛“世界上只有我们(指西方国家)存在”。巴迪认为,国际秩序、安全、单极或多极格局等“基本”词汇的使用已流于惯例性的肤浅理解。在这些认知框架的束缚下,西方国家不合时宜地沿用大国协调的寡头治理模式,将新兴国家、难民等一切抗议性政治实体和政治行为斥为国际秩序的“异常”,用传统的外交、战争等政策手段加以管控,用“制度改造”来抵消全球化激发的社会发展路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掩盖经济财富差距拉大、人的安全缺失、政治认同构建失败等问题。巴迪认为,需要真正重视国际社会中弱国和弱者的诉求,从根本上反思并改变南北关系,把尊重他者和同他者共存作为西方文明自我保存的必要前提而非障碍。
-
新世界殷之光 著本书着重梳理了20世纪万隆会议之后十余年间,在以亚非合作为主轴的第三世界去殖民化与解放运动高潮时期里,中国对“亚非团结”的认识与实践。这种实践通过亚非国家间互助与合作的形式,谋求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的去殖民化,同时,特别突出了文化交流与协作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之视为一种在亚非合作框架下的文化去殖民化运动。这种文化去殖民化的理想与实践,有希望将广大的前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塑造为世界新秩序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
中俄关系 历久弥坚李辉 著本书作者李辉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中国驻俄罗斯大使。书中选编了他任驻俄大使10年间在中俄主流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出席各类重大外事活动发表的讲话和致辞、接受中俄主流媒体采访的文章。全书以四部分内容,突出介绍了中俄高水平、高频率、高质量的元首外交和以“守望相助、深度融通、开拓创新、普惠共赢”为目标的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涵,详细呈现了10年间中俄关系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向前推进和两国“世代友好”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全过程,充分彰显了两国人民深厚的传统友谊和中俄关系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生动诠释了“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构建周边利益共同体研究郭兵云 著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全球突出问题,有些大国奉行“本国利益优先”,极力规避大国应负的国际责任。在此新形势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应运而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涵盖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个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利益共同体是不同性质的共同体的前提。在众多利益共同体中,周边利益共同体是最重要的。建构周边利益共同体,近邻和远邻并行不悖,双管齐下。
-
国际问题研究报告兰立俊 著《国际问题研究报告》按年出版,集中反映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的工作成果,是基金会资深高级外交官和著名专家学者的经验、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本书的作者们对国际热点问题及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课题,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看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全球范围内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不仅充分印证了“世界面临百年不遇大变局”的战略判断,更进一步加速大变局朝着纵深方向演进。疫情之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复杂激烈,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国际思潮多元涌动,全球治理面临更多挑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欧亚地区形势不确定性增多,转型之路艰难,但有望保持稳定。大变局之中,“东升西降”态势日益明朗,而中国力量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大变局的关键变量。面对新冠疫情这场历史性大考,外交战线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打好严守国门与对外开放“两场战役”,同新冠肺炎和国际政治“两种病毒”作坚决斗争,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同时,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力量。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外交将坚持以*外交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和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军民协同问题研究计宏亮 著网络空间技术与当代社会运行体系深度融合,对国家安全治理运行机制构成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成为国家安全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网络空间与陆、海、空和天等传统空间领域相比具有演进性和融合性两个比较显著的特性。本书立足理技结合,研究军民融合,基于政治学上的“体系—过程”理论,探索网络信息技术影响国家安全治理的运行机理和深层逻辑,对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内部军民主体间的协同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认知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的全新视角和理论框架,对我国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
南极治理机制变革研究王婉潞 著2021年是《南极条约》生效六十周年。经过六十年的演进,南极治理发展出复杂的治理机制,同时产生一个现象:在协商国希望南极保持现状之时,南极治理机制发生变革;在人们期待机制改革之际,南极治理机制却难以变革。因此,本书的核心问题是:南极治理机制发生怎样的变革?哪些因素引发南极治理机制变革?本书建构一个包括权力结构与显要规范的分析框架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权力结构与显要规范共同作用将导致南极治理机制发生变革。南极是新疆域的代表领域之一。当前,新疆域各领域共同面临规则制定与秩序构建的重大问题。与深海、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机制相比,南极治理机制相对成熟,理解南极治理机制变革亦对中国参与新疆域制度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
从蜜月走向对抗肖瑜,江艺鹏 著以色列是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下建立的,特别是苏联的支持更具有实质意义。以色列国建立后迅速获得苏联政府的承认。随后,苏以关系进入蜜月期,但双方关系从1949年底开始逐渐恶化,到1953年两国断绝外交关系。二战前苏联政府为什么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战后斯大林为什么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在以色列建国过程中莫斯科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苏联和以色列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在详细研究和解读近年来公布的俄罗斯、英国、美国和以色列档案文献的基础上,以二战后初期苏联和以色列关系发展变化为线索,逐步分析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