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
-
音乐外交[德] 杰西卡·C.E.吉诺-赫希特1850年至1920年间,美国是国际舞台上的一颗新星,一些欧洲国家试图通过在美国传播自己的文化来加强与美国的联系。法国利用其艺术,英国利用其社会关系和文学,而德国则推广其特殊的古典音乐。《音乐外交——1850-1920年德美关系中的音乐与情感》作者深入研究了记录德美之间跨文化互动的档案宝库,追溯了这些作为非政府外交工具的文化输出努力,特别关注了指挥家的作用,并发现了音乐家作为德国世界主义文化象征的非凡历史。作者认为,德国的演奏家和指挥家在美国的广受欢迎为一种情感上的选择性亲和铺平了道路,这种亲和在破裂的条约和几次战争中幸存下来,并延续至今。
-
儿童早期照顾需求研究陈偲 著本书以社会需求类型论为基础,共对60多个家庭进行访谈,从官方规范、公平视角、服务需求方的需求感知、服务可获取性等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大城市儿童早期照顾规范性需求、比较性需求、感觉性需求、表达性需求进行了分析,尝试在多视角框架下厘清过去几十年和当下这一领域的需求状况、特点、影响因素、发展方向等,形成适合我国的儿童早期照顾需求分析框架,为我国儿童早期照顾服务体系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视角、实践基础、政策参考等。
-
危机与未来[美] 格里·蔡森 著美国工会历史悠久,本书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介绍了美国工会的源起、发展,以及当前遭遇的困境,预测了美国工会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清晰地解答了美国工会“从哪里来、如今在哪里、未来将去向何方”等问题。本书的目的是简洁、中立、与时俱进地描述美国工会的面貌,从而提高当前有关工会问题的讨论的层次。
-
慈善学校运动[英] M.G.琼斯 著,曾令发,蔡天润,邓晓莉 译十八世纪被英国人称为慈善的时代,但是关于它的研究却非常缺乏。本书堪称对这一历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书中用丰富的资料和详尽的数据展示了十八世纪不同时期英国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慈善学校发展情况;同时还将慈善学校运动同当时英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政治历史事件紧密结合起来,详细分析了慈善学校运动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它们遇到的各种困难,生动地刻画了在慈善学校运动中英国上流社会、中产阶级和底层人士的众生相,是深入了解十八世纪英国的宗教、社会和政治不可多得的史学著作。
-
当代以色列张倩红 著当今的以色列国家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以“创新的国度”闻名于世。然而,辉煌之下隐忧不断,主要表现在社会鸿沟普遍存在,族群融合任重道远;犹太性与民主性的博弈一波三折,多元表达所呈现的社会张力相互交织;地缘环境紧张与安全诉求挫败促生了普遍性的社会焦虑。本书旨在呈现当代以色列社会文化的变迁,聚焦于沙斯党的兴起、犹太宗教教育、移民安置、后犹太复国主义思潮等问题,凸显出以色列社会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特殊性。
-
一带一路国别研究报告刘锦前 著本书是国内第一本比较系统地从“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分析巴基斯坦的专著。其作者群体包括了当前国内巴基斯坦研究领域的主要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学者,是国内巴基斯坦研究领域的一本综合性、代表性著作。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一带一路”国别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本书根据整个丛书的体例,包括基本国情、重大专题和双边关系三个部分。内容的相对全面性。即除了研究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对外开放、经济成长、地域政治外,还要研究各个国家的中长期战略、产业结构、市场需求、投资政策、劳动政策、科教文化、政党生态、宗教影响等,还要研究重点城市、产业园区等。
-
东亚百年国际争夺[德]阿·豪斯霍弗 [德]福赫勒-豪克 著,何涛 编译《东亚百年国际争夺》收录了阿·豪斯霍弗1932—1944年间发表的6篇文稿。他评述分析了鸦片战争以降百年间英美日列强对中国和东亚的入侵与渗透、诸列强在东亚权势的此消彼长,阐释了自己兼具全球化视野和去西方中心化意识的空间观。本书同时收录了福赫勒-豪克有关东亚角逐著述(1942年版)的个别章节,他探究了俄罗斯向远东不断推进、日本在东亚及西太平洋上迅猛扩张的背景和条件,对东亚未来的发展格局做出了推断。两位作者的观点反映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界对东亚的关注取向。
-
纳米比亚农村[纳米比亚] 彭佩拉尼·玛菲尤恩 著本书系统介绍纳米比亚农村在变革中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作者彭佩拉尼·玛菲尤恩(Pelmpelani Mufune),纳米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博士,曾就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并获取博士学位。作者从农村的定义出发,介绍了农村的社会学含义和农村社会各个群体,包括妇女、青年和老人。还详述了土地、土地使用权、土地分配及土地改革等问题。作者还深刻探讨了纳米比亚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到城市的移民问题和农业及其发展问题。
-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职工知识50问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 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重大改革,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部署。2022年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5周年。为了让广大产业工人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此项改革的背景和重大意义,特别是了解《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提出的主要举措以及改革与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职业发展等的密切关系,编写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职工知识 50 问》一书。希望通过此书,让广大产业工人进一步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的目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
中国国际关系学史任晓一个学科,需要写出自己的历史,才能明了从哪里来,去往何方。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写出过中国国际关系学(IR)的学术史,这个空白需要填补。本书想要完成的就是这样的一项工作。本书各章的安排是按照时期划分进行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点。在此之前的时期成为很显然的“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发端于这一时期(作者将这个时间点确认为191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是一个曲折反复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成为一个分水岭。80年代末是另一条重要分界线。90年代末则是20世纪走向结束之时。本书按照这几个时间点,划分各个时期,因而这也是本书各章的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二十年,学术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未出现明显的分界线,因而本书将其看成同一个时期;因这一时期内容非常丰富,故分为两章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