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
-
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研究匡存玖该书是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研究专著。在总体概括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历史线索、知识谱系、批判范式和理论贡献的基础上,主要从社会实践符号学、历史文化符号学和艺术审美符号学三个维度探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的核心问题,涵盖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学者及其发展论题。本书坚持从中国立场出发,纳入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俄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既揭示了20世纪东欧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在碰撞融合中所建构理论形态的异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辩证思考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理论贡献、本土化价值及不足,具有理论视野的独特性、问题意识的当下性,以及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
音乐外交[德] 杰西卡·C.E.吉诺-赫希特1850年至1920年间,美国是国际舞台上的一颗新星,一些欧洲国家试图通过在美国传播自己的文化来加强与美国的联系。法国利用其艺术,英国利用其社会关系和文学,而德国则推广其特殊的古典音乐。《音乐外交——1850-1920年德美关系中的音乐与情感》作者深入研究了记录德美之间跨文化互动的档案宝库,追溯了这些作为非政府外交工具的文化输出努力,特别关注了指挥家的作用,并发现了音乐家作为德国世界主义文化象征的非凡历史。作者认为,德国的演奏家和指挥家在美国的广受欢迎为一种情感上的选择性亲和铺平了道路,这种亲和在破裂的条约和几次战争中幸存下来,并延续至今。
-
国际战争合法性研究朱同银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全球共识背景下,研究战争合法性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以国际政治社会学为视角,按“国际战争合法性是什么—源泉基础在哪里—如何考量评价—怎样指导现实实践”这样一个逻辑链条,构建战争合法性“三基四级”理论体系,并运用其对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案例进行检验分析和现实问题探讨,以深化对国际战争合法性的认识和考量,强化对其规律的科学把握和理性运用,力求回答什么是国际战争合法性、怎样评判国际战争合法性、国际战争合法性评判的意义与未来启迪等多方面问题。
-
变革中的英国工党吴韵曦 著英国是采用西方政治制度的典型固家,英国工党是欧洲左翼政党的重要代表,其百年变革受到时代背景、经济形势、政治生态、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政党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也持续发生深刻变化。探讨英国工党变革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有助于了解国外政党政坛沉浮的原因,把握国外政党的发展态势及其基本规律,对于加强党的建设、世界政党政治和国外社会思潮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世界政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世界政治研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重点刊发国际政治、比较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全球治理、区域和国别政治等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鼓励思想创新和学术争鸣,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尤其欢迎实证研究的稿件。本书为第16辑,收录了“新发展三角”:国家能力、制度基础和社会经济政策;外交沟通中的廉价信号及可信意图传递;核武器国际法规制的起源;欧元区多种资本主义模式的兼容性问题探析——理解欧元区的宏观经济失衡和改革方向纷争;从魏玛三角、维谢格拉德集团到卢布林三角——后冷战时代波兰外交动向的基本轨迹五篇文章。
-
和平建构的复合路径阮项本书为政治学理论著作。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批评了西方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理论,认为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明之间的融合因素,并对约翰·米勒等一些西方学者的类似观点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作者从“复合路径”的角度切入“和平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众多案例的分析,讨论了和平建构在多重视角、多层制约下的开拓复合路径的可能性。本书资料丰赡、视角开阔、论述平实,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
复兴路上暂缺作者《复兴路上》一书的文字资料主要来源于39集纪录片的脚本,作者均为各城市台纪录片骨干编导。为便于阅读,撰稿人员对电视解说词进行了合理的、恰当的改编以及表述风格的转换。《复兴路上》按总集数分为39个大节,每个城市1个大节,各分集的4个人物各为1个小节,并适当配以人物形象图片。每个大节的开头为城市引言,附带城市标志性图片。觉龄明信片的内容则是对人物的简要描述。附录包括参与台名录和《复兴路上》同名MV词曲。《复兴路上》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图文丰富,故事性、可读性强。160多个党员人物(群体)虽岗位平凡,但其事迹催人奋进,十分适合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群体阅读。
-
皮筏远行张婧璞 著,何国强 编《皮筏远行:拉萨河畔渔村生计研究(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揭示了西藏鲜为人知的渔民群体,以翔实的田野资料证明了该群体的存在。这样的主题带有挑战性,需要逆流而上的勇气与信心,而我的导师何国强教授始终坚定地支持我、指导我。他坚持实事求是、践行田野调查,不轻信、不盲从。我们师徒二人终在雪后的冬日揭开了“隐藏”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交汇处藏族渔村的面纱,从此,我的研究便与西藏渔村结下了不解之缘。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交汇处的藏族渔民群体,以拉萨曲水县的俊巴村和山南贡嘎县的陇巴村为代表。《皮筏远行:拉萨河畔渔村生计研究(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介绍了藏族渔民的捕捞生计、群体特征和渔村的发展脉络,既反映人类对青藏高原整体环境的多样化适应特征,又探究捕捞生计和渔民村落在与藏传佛教存在观念冲突的情形下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历史与社会渊源,使得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技艺与文化得以彰显。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鱼骨和网坠,说明在原始社会,渔猎曾经是满足高原先民生存的主要适应方式之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多元、佛苯观念的深入,从事渔猎生产的人数逐渐减少,对水中鱼类资源的利用率也逐渐降低。渔民群体的总体数量较少,空间分布有限(在雅江及其支流区域散存少量存在渔民的村庄①),创造的产值较于农牧、手工业亦相对少,研究者自然容易忽视此群体的存在。在历史进程中,虽然渔民数量少,但作为青藏高原资源利用的一种延续方式、一种特殊存在的文化类型和适应方式,其具有研究价值,尤其是探究渔民与藏传佛教存在观念冲突的情形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显得更为必要。《皮筏远行:拉萨河畔渔村生计研究(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以民族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获取第一手资料,结合历史、考古等文献,从零星的线索中梳理出西藏渔民捕捞生计及其群体历史变迁的脉络;运用整体论视角,关注渔民生计与生态适应系统中的影响因素,将个案分析和数据统计相结合,从微观、中观到宏观视角看待渔村内外的互动过程,找出俊巴和陇巴渔民生计变迁的一般规律,探索西藏渔猎文化的特点。
-
中国国际关系学史任晓一个学科,需要写出自己的历史,才能明了从哪里来,去往何方。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写出过中国国际关系学(IR)的学术史,这个空白需要填补。本书想要完成的就是这样的一项工作。本书各章的安排是按照时期划分进行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点。在此之前的时期成为很显然的“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发端于这一时期(作者将这个时间点确认为191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是一个曲折反复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成为一个分水岭。80年代末是另一条重要分界线。90年代末则是20世纪走向结束之时。本书按照这几个时间点,划分各个时期,因而这也是本书各章的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二十年,学术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未出现明显的分界线,因而本书将其看成同一个时期;因这一时期内容非常丰富,故分为两章来分析。
-
百年一誓兰 峻 陈泱谷《百年一誓》一书选取我们党百年历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典型人物一百位,以人物入党时间为轴,以“一年一人、百人百年”的方式,把他们践行入党誓词的鲜活案例,加以系统梳理、深入提炼,从中深刻感悟我们党始终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学习传承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领会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该书既可作为新时代进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入党誓词教育的参考材料,也可作为党务工作者、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