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
-
勤廉风范中央纪委宣传教育室组织编写为了广大党员干部中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营造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我们汇集一批模范党中央委员和优秀领导干部的先进事迹教材,并编辑成册,以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之用。
-
党内民主林尚立著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的图书,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林尚立教授的力作,与一般党建读物不同,作者力图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理论与实践,进而依据政治学的理论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新世纪党内民主发展的新空间和新境界。主要内容有党内民主的实践历程、理论基础、结构要素、制度体系、运作形态、功能目标、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党内民主与政治发展等。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党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党内民主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党内民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制度规定层面,二是政治生活层面。科学的制度规定是根本,健康的政治生活是基础。在新的世纪,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怀党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有效领导国家建设,实现长期执政相结合。
-
人权研究徐显明主编先不言世纪之交近二十年人权立法的变化(每一部法都是在重新配置权利资源),也不言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换(公权力在自由领域中的日渐中立及在社会权领域中的逐渐积极作为),也不言在国际人权领
-
新编中国哲学史詹石窗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从神话思维的哲学意义考察入手,进而追溯《易经》流布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比较客观地评价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家。其主要特点是:1.不强求“唯物”、“唯心”二分法的应用,而力图以中心命题及其转移的思路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2.注意追溯哲学流派的来龙去脉和科技文化背景,如对于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的思想渊源及与古代科技的关系进行稽考,以增进其发展的历史感;3.尽可能吸收海内外有关中国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该科的前沿关问进行分析,具有一不定期的前瞻性;4.每章附有内容提要、知识点、基本术语、思考题与参考书,便于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新编中国哲学史》虽然是按照教科书的形式编写的,但也适合广大文史爱好者阅览。
-
中共著名搭档大结局少华著刘伯承(1892—1986),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1912年春,刘伯承考入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年底提前毕业后被编入川军第5师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了反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在战火中,刘伯承因功被提升为连长。邓小平原名邓先圣,生于1904年8月22日,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邓村人。1911年接受私塾教育并进入新式小学读书,学名邓希贤。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就读于法国百恩斯中学。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支部的领导。1927年在上海与张茜元结婚,改名邓小平,同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1年妻张茜元因难产在上海去世,8月,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
-
党支部书记工作手册《党支部书记工作手册》编写组编本书从不同角度全面论述了党支部书记的经常性工作,具体回答了党支部书记做好每一项工作的方式方法、工作程序和操作规则。
-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学习材料辛华编本书收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曾庆红要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学好《干部任用条例》、解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
-
检察纪律条规汇编中央纪委驻最高人民检察院纪检组,最高人民检察院监察局编暂缺简介...
-
“为民书记”郑培民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编郑培民同志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这本《“为民书记”郑培民》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郑培民先进事迹的有益读物。
-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罗燕明著《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1833-1844)》不是一部标新立异的作品。它立足于国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但是希望结合改革实践成功的经验达到对马克思更深入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1833-1844)》分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作之前走过的不同道路,指出把经济活动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他们携手合作的基础。但是他们对经济决定的理解有所不同。恩格斯偏重于生产力角度理解经济事实,并把经济决定的历史范围限制在工业社会。马克思则侧重从社会关系上把握经济活动,在一般意义上肯定经济的历史决定作用。这些差别具有互补的作用,是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一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1833-1844)》从两个人所处的不同环境、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习惯以及不同的知识背景的角度分析了形成这一差别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1833-1844)》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在各个时期思想发生转变的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