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
-
中国纪事许知远整个20世纪,国人用各种主义,各种理论解释中国。但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总是被这些抽象的主义所吞噬。历史的连续性,日常生活的细微性、个人的命运,总是被历史洪流冲刷。以至于作为一个30岁自认为是知识分子的青年人来说,谈起自己国家时倒像个陌生人。这一系列文章,是一种个人经历的陈述,它激起的头脑风暴可能比它提供的清晰分析更多。但它的确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看待自己国家的真实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困难重重并可能注定失败。但每个社会乃至每位个人,不都是在对自身命运与境况的探讨中,获得生活之意义吗?
-
隔代的声音范泓 著本书力图避开主流叙述的认识定式,在挖掘最新史料的基础上,以隔代人的视 角,对中国近现代史上若干人物或重大事 件重新阐释和反思。书中无论是陶希圣眼中的胡适,朋友记忆里的殷海光,还是苏 雪林笔下的鲁迅;无论是李敖与其伯乐萧 孟能的恩怨纠葛,名门之媛陶琴薰五十七年佳人薄命,还是“高陶事件”主角之一 高宗武七年从政的隐晴幽微;抑或四十多年前那一场沸反盈天的“中西文化论战”, 以及震惊世人的“雷案”背后的故事;展现的多是为人所一知半解者的陌生面。立足今天盘点对历史的事后之明或许不难,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当事人饱含温存的那份了解之同情。
-
溃败的王朝李伟官骗官,官骗民,“民”骗官,政治的产物,中统“调查网”与假钦差,600将官齐哭陵,鼙鼓声中好戏连台;一场骗局一场烂泥,赠媳献妻夤缘升官……
-
中华寓言哲理学高路 著寓言是生活与人性的提炼,本书则将寓言故事还原为人性哲学。寓言是一座智慧的矿藏。在各种旧的新的故事中,智慧的人,往往能解读出一些智慧的思考,并体会思考参与的快乐。中国古代寓言自觉地将哲理“寓”于文学的“言”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理性为核心的文化,主张世上的一切,不管是天地、万物还是人生,都必须以理或者说是“道”为根据,寓言这种文学创作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中国古代寓言在表达哲理上更为鲜明。一部理想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读物,不仅适用于个人阅读,同时也可以作为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团体举办培训课程的教材,尤其适用于作为学校相关课程的辅助材料。
-
中国崛起策刘涛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 解读通向复兴之路的中国策一部视野开阔、思维创新的精彩论著、一系列热议话题的理性诠释,策略性建言振聋发聩。历史的大转折和大变革,需要大智慧,需要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作者作为留德博士,经过多年的思考,结合国外社会学前沿理论和中国国情,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折视野,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理性的探讨,在大驾遥大背景下,对中国崛起进程中的国际关系、地缘困境、社会政治改革、文化软实力、市场化困境等宏观和微观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以生动的笔触、简洁的语文、富有激情而中正理智的思维,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崛起策告诉我们:通向大国之路不仅需要激情、信心、决心,更需要富有理性的战略思考、实现困境突围的经国谋略、在国国民的精神和风貌……
-
论剑贾立政 主编中国崛起大战略的尖端论战,社会焦点热点的思想盛宴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和没落之后,中国人再次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面对中国的崛起,我们应有怎样的战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处于胶着状态的改革如何推进,改革的动力在哪里;百姓的幸福感为什么没有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增强,在普遍的矛盾、紧张和焦虑之中,如何求证幸福方程……100多位部级领导、权威专家,直面中国崛起中的30多个重大战略和热点焦点问题,通过焦点访谈、热点探讨、高端对话,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在思考中明确战略,在论剑中展示智慧,在对话中寻找思路。全书分为三册,第一册:大国之路与中国崛起;第二册:大国方略与改革动力;第三册:大国时代与幸福工程。
-
镖局春秋古彧 著镖局作为一个古老的行当,在中国历史上生存了长达500年之久。许多民间传说故事虽然充满了神秘色彩,但惊心动魄的保镖生涯却不是局外人能够熟知的。特别是他们的江湖规矩、江湖行话、江湖交往等等,更是一种只有江湖人才心知肚明的生存之道。其实,镖局生涯不仅是艰辛的,而且有着太多太多的原则和行规,不掌握这些知识,是根本不能解读镖局人生的。从这个角度上讲,此书堪称为一本镖局知识大全,凡是想了解镖局知识的人,便可以从这《镖局春秋》中找到你想知道的一切。
-
禅让张程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许多权力都是通过禅让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方式都能以少流血,不流血的方式完成政权的交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最大限度地维持政治经济的连续性和平稳性。在禅让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往受让者脸上贴金,增加继位者在血缘、操行、能力和功绩等方面的光彩。一来老百姓相信这些,推崇这些;二来它们毕竟是原有体制在台面上的游戏规则。禅让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只有圣贤之君才能操练的一种继承之法。禅让在古代历史上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都非常成熟,存在超过1000年的历史,在这其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熟悉的身影和如雷贯耳的事件,如杨坚与典型的宫廷阴谋、从士兵到元帅的赵匡胤、踩晌地雷的尔朱荣……。本书作者主要依据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的原始史料,并通过禅让这个切入点,向读者呈现出了古代历史上水到渠成的政治斗争史。
-
大时代中的知识人许纪霖 著《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中对知识分子的研究,在知识分子研究中,我特别喜欢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整体研究的基础,整体研究假如缺乏个案研究的基础,通常会流于“知性化”、教条化,无法处理各种很复杂的问题,而个案里面通常各种复杂的思潮、观念、心态交织在一起,更有一种逼真感,更能达到某种分析的深度,历史的还原性更好。今天,我回过头去读二十多年来积累的近百篇文章,暗自感到还有点保留价值的,似乎多是这些有关知识分子心态史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多少形成了我个人的独特的研究风格。通过这些个案的研究,部分解决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过,这些个案研究只是我整个知识分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我个人的愿望,是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写一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他们的心灵史或者精神史,但是我现在不忙于马上把它写出来,想通过更多的个案的积累和重要问题的思考,最后再来写这部历史,它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不是人云亦云的。这是我的一个心愿。希望在我退休之年,或者退休以后,最后能够完成这样一部史诗,通过一幅简洁、独特的画面,把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个心灵和精神勾勒出来,像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那样的经典。
-
香港回归十年志陶存,等 主编香港回归十年志》的出版发行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系列重大纪念活动之一,该书展示了现在的香港用实践证明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符合香港的实际,是一个更加安定、繁荣,更加重视民主、民生的香港。《香港回归十年志》全面、客观地再现了香港回归十年来的历史,是纪念香港回归庆典活动的最权威的大型史书。该书采用大十六开本,豪华精装,体现了庄重喜庆礼品书特点。《香港回归十年志》的资料来自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数十家权威通讯社和媒体的公开资料以及香港特区政府资讯中心,由国务院港澳办和在京部分专家学者编纂而成。该书采用编年体,综合了志、鉴、史的编纂特点。每卷开篇,即以“卷首语”的形式,概括评点了当年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在此背景下,《香港回归十年志》将这一年中每一天发生在香港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以日记体的方式通过日志、附录等简短文字和千余幅图片逐一呈现出来。内文主体则是纪实文章,将那些对香港具有最重要影响的事件详加叙述。这样,《香港回归十年志》既是为研究者提供分析香港十年发展情况的详细索引,又能让一般读者较为详细地了解每一个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纵观十年,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香港政治、经济、社会在这期间的风雨发展历程。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高祀仁以《创造历史的十年》为题,为该书作序。香港回归,国耻洗雪,百年梦圆,来之不易。在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这样一套由国内权威专家主持编纂的全面反映香港回归祖国10年来发展历程的大型图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香港回归十年志》(10卷),由国务院港澳办和北京有关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学者主持编纂,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同时,由香港大公报出版社在香港出版繁体中文版,负责在香港和海外发行。所收内容时限为1997年1月1日至2007年初,全书500万字,配有上千幅珍贵图片,分为十卷,每年一卷。每卷具体内容由三部分组成:1、“卷首语”。概述本年度的主要事件,类似大事记的提要,同时又是对本年度的分析和总结2、正文。 包括三部分内容(1)日志:每天一志,除列明年月日、星期等基本信息外,对当日发生的重要事件以标题的形式列出(2)事件:以纪实、记事的形式,对本年度发生在香港或者虽然不发生在香港但对香港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进行记述。所选取的事件,内容包括香港内部事务和外部事务。内部事务涉及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外部事务主要包括香港与中央政府的关系,香港与内地各地方的关系,香港与澳门、台湾的关系,以及香港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等。根据事件的重要性和对香港的影响程度,又分为重大事件和一般事件(3)经典图片和相关链接:每卷配插一些有代表性、有意义的图片,增加相关补充资料链接,使各部分相互结合,互为补充3、序言和附录。序言追述香港问题的由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阐释了香港十年来发展的成就、经验;附录提供了有关年份的基本资料,便于读者全面查阅了解有关香港的基本数据和情况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和山东省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高祀仁、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陈佐洱出任本书的荣誉顾问本书采用16开本,豪华精装,定价1997元,适合党政机关、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图书馆使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