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张远航 路军 主编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第四卷)共收录五篇文章,整卷文本系统且明确地介绍了彼时国内和日本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著述,在引述的同时也广泛围绕国内社会各界的现状遭遇及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展开深入细致的整理分析。全书语言晓畅明晰,情感真挚细腻,实为了解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情形的珍贵史料。 《近世社会主义评论》译文系日本学者久松义典著、国内学者杜士珍译。全文共设两篇十二章,译者杜士珍不仅对原文进行多处删减,而且于每一章都增加了许多按语,进而说明译述者的观点。本文原作者搜集、整理了诸多关于社会主义研究论述的第一手资料,内容之详实,观点之新颖。文本书写亦力透纸背,足以见作者学识之广博、见解之深刻。 《最近三世纪大势变迁史》一文系大陆之一学者所作,全文对自18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界、殖产界、思想界、物质层面、道德层面发展变迁的格局进行了整体性梳理,并对二十世纪之未来前景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展望,同时寄托了作者对此后未来理想社会之美好祝愿。文章逻辑严密,论证严谨,材料丰富,观点鲜明。 《社会党》译文系日本学者西川光次郎著、国内学者周子高译。全文共设前后两篇,前篇重点介绍了世界各国社会党和工人运动的大致概况,高度赞扬了工人为争取普选权与议会席位的斗争。后篇则着重突出彼时世界之理想国度瑞士之社会保护和社会福利制度,以此观照作者对社会主义未来发展之殷切展望和美好希冀。 《社会主义之鼻祖德麻司摩儿之华严界观》一文系大陆学者马君武所作,全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起源予以深入探究,亦对该学说之创始人德麻司摩儿(Thomas More)以细致介绍,文中作者也对华严界(Utopia)之理想世界展开了全面充分的说明和叙述。 《社会主义》译文系日本学者村井知至著、武陵学者罗大维译。全文共设十章,对社会主义概念的定义及其延申展开了详细严谨的介绍,同时也将社会主义观念与社会诸形态、基督教之情况以密切关联,由此便更进一步赋予了社会主义之应用价值与时代意义。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张远航 路军 主编内容简介: 本书的内容为《近世社会主义》第三编“近时之社会主义”,第四编“欧、美诸国社会党之现状”以及《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其中《近世社会主义》较为系统地介绍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概况。《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指出社会主义发源于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并得到路易·勃朗、蒲鲁东的进一步发展,而在德国人拉萨尔、马克思时期达到鼎盛。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张远航 路军 主编内容简介: 本书稿收录了《广长舌》与《近世社会主义》第一编、第二编,每篇包括文献简介、简体录入文字和文献原文图片三部分。其中《广长舌》以上海商务印书馆1903年本为底本予以整理,《近世社会主义》第一编、第二编以上海广智书局1903年本为底本予以整理。《广长舌》是一部宣传社会主义的通俗读物,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含义、目标、产生的根据、得以实现的必然性,该书日文原著名为《长广舌》,作者是日本著名社会主义者幸德秋水。《近世社会主义》第一编“第一期之社会主义——英、法二国之社会主义”、第二编“第二期之社会主义——德意志之社会主义”,较系统地介绍了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和英国、法国、德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概况,作者是日本学者福井准造,译者为赵必振。
-
理解晚年马克思张晓庆本书以《资本论》《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关于俄国问题的通信等文献为重点,将马克思晚年手稿的内容置于马克思“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理论的整体背景中,认为马克思晚年手稿与《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群的工作是一致的。如果说《资本论》及相关手稿依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从商品范畴向世界市场推演,隐含着一个西方资本主义主导、包括东方社会在内的宏大的世界体系图像,那么,马克思晚年手稿就是这个图像在东方维度的呈现。马克思视农村公社为东方社会的基础,它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解体和演变,最终以不同的方式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农村公社为基础的东方社会被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整合的路径大概可分两类:俄国的“跨越”模式和其他东方社会的“解构”模式。只有把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的思想当作马克思关于资本运行规律、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本书对我们理解当今的全球化、东西方关系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也有较大裨益。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张远航 主编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珍贵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译介的历史。书中收集1899—1902年间,在中国介绍、翻译、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期刊杂志等文献,包括《大同学》《近世政治史》《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四篇。这些文献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是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珍贵资料。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秦宣 主编本卷全面系统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30余年中主要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体分析了战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叙述了这一时期苏联、东欧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推进改革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重点介绍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历程及理论成果,同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越南、朝鲜、老挝、蒙古、古巴等国的发展。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郑吉伟 主编 王金磊 副主编本卷主要阐述十月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之间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发展,分析苏俄及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推动理论不断发展的历程。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在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留下了教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本书属于“回眸经典系列”。本书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国家的重要成果,它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在本书中,恩格斯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着重论述了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和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恩格斯根据大量史料,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阶级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日益与社会脱离的特殊公共权力,其作用是协调各阶级的矛盾。国家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
同一与差异刘秀萍“马克思一恩格斯思想关系”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本书立足于具体文本,通过考察“巴黎手稿”、《 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写作状况和内容,对两人思路上的-致、差异和互补情况作出甄别,进而从总体上对他们在哲学形态的变革、思想体系中的人性蕴涵、政治经济学“转向”及深化研究中的复杂关系作出判定。这些探讨一方面改变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过于抽象、宏观和笼统的做法,另一方面又矫正了西方有的学者过于纠缠细节和个案而出现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形,注重实证,但又不“唯实证论”。这项工作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准具有重要价值。
-
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阈中的分配正义问题研究涂良川 著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视阈来阐释分配正义理论的思想逻辑、重要观念和操作原则,并由此明确了马克思分配正义观点的核心观念和价值追求:即以对现实“不平等权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还原,才能真正实现分配的“平等”;“平等分配”的实质不在于数量的对等交换,而在于以社会总体性发展和个体性需求为前提,真正“把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