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近代大学的现代转型:移植·调适与发展
作者:周谷平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9-01
ISBN:9787308104920
定价:¥5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大学的现代转型:移植·调适与发展》由周谷平、张雁、孙秀玲、郭晨虹著:中国大学短短百年中完成了西方大学用几百年时间走过的历程。在其迅疾转型中,由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富国强国的时代诉求,工具理性主义在中国大学现代化进程中成为主导力量。西方大学的现代化是从形而上向形而下转移,移出象牙塔而融入社会,中国大学则可以说从没在真正意义上进入过象牙塔,只是在象牙塔周围张望,这是一种从政治实用主义向经济实用主义的转化。中国大学创新之路的艰难不仅是制度层面的,更是理念和文化层面的。对中国大学而言,只有在保持学术本位的价值理念与世俗化需求的互动、平衡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家园。如何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相互制衡中坚守大学之道,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中国大学的独具特色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简介
张雁,1970年9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9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外语系,后相继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参与并主持数项省部级与厅级课题,在权成和一二级刊物发表论文十数篇。曾获得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基础理论研究类三等奖。周谷平,1957年2月生,浙江鄞县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教育系,1990年获教育史专业博士学位。主持并参与数十项国家哲社重点课题和省部级各类课题,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十余项。孙秀玲,1980年12月生,山东曹县人,先后于山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获得教育学学士、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研究,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研究”。郭晨虹,1978年11月生,河北邯郸人。先后于河北大学、浙江大学获得教育学学士、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江苏高教》、《教育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冲突与融合:理念的转型
第一节 中体西用的杂糅:晚清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理念
第二节 新气象:理念的转型
第三节 融合与发展:理念的调适
第二章 移植与调适:模式的嬗变
第一节 西方近代大学模式概述
第二节 以欧美为蓝本:学术模式的借鉴与创造
第三节 转型与发展:教学模式的变革
第四节 变迁与拓展:管理模式的转型
第三章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课程体系的演进
第一节 西方大学课程分科设置的传人
第二节 学科与社会的互动:课程设置的改造
第三节 近代大学课程设置理念与特色
第四章 为民众谋福祉:社会服务的拓展
第一节 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的社会服务
第二节 近代中国本土大学的社会服务
第三节 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与本土大学社会服务之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冲突与融合:理念的转型
第一节 中体西用的杂糅:晚清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理念
第二节 新气象:理念的转型
第三节 融合与发展:理念的调适
第二章 移植与调适:模式的嬗变
第一节 西方近代大学模式概述
第二节 以欧美为蓝本:学术模式的借鉴与创造
第三节 转型与发展:教学模式的变革
第四节 变迁与拓展:管理模式的转型
第三章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课程体系的演进
第一节 西方大学课程分科设置的传人
第二节 学科与社会的互动:课程设置的改造
第三节 近代大学课程设置理念与特色
第四章 为民众谋福祉:社会服务的拓展
第一节 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的社会服务
第二节 近代中国本土大学的社会服务
第三节 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与本土大学社会服务之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