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
-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 编《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读:英文》由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著
-
海商法保险法评论 第10卷贾林青,陈胜 编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海商法保险法研究所系列刊物的第十卷,本卷为“《民法典》对中国保险法律制度建设影响研究专辑”,分为“《民法典》对中国保险法律制度的影响”“中国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保险法律实务研究”“中国保险法制研究的新视角”四个篇章。本书从诸多领域阐述了我国保险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切实可行的立法建议,有助于我国保险市场的法制建设。
-
国宝流失百年祭常青,黄山 著本书是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文物流散情况的整理与介绍。鸦片战争后,西方兴起到中国“寻宝”的热潮,众多外国探险家、古董商等从中国各地带走了难以数计的文物,这些国宝从此流失海外,故土难归。本书以“中国西部探险人”——斯文赫定开始,分十一个章节叙述了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大谷光瑞等人在罗布泊、敦煌、黑水城的探险经历,以及他们掠走的包括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汉代简牍、敦煌文书等众多珍贵文物的情况。全书充满了经过考证的历史细节,是对百年中国流散文物的叹息与纪念。
-
耦合创制梁俊山 著《耦合创制:基层制度创新的逻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D村“两票”制典型案例进行深度调研,运用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场域理论对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进行剖析,尝试构建农村基层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农村基层制度创新是在党的领导保障和农民发展内驱力推动下,遵循理法合一的价值路线,通过内生外嵌路径耦合创新的过程。其中,制度场域是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四维一体是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系统协同是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耦合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实现机制。要在把握党的基层制度创新逻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满足农民发展需求、带领农村“三治融合”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最终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目标。
-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卡尔·马克思该书中,马克思对1848年二月革命到1851年路易·波拿巴的政变作了生动描述,对法国阶级斗争的局势、条件与波拿巴的政变进行分析,对二月革命到波拿巴政变时期法国阶级斗争历史经验作了深刻总结。该书剖析了法国1848年的二月革命的性质、特征和失败的根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
中国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本书从比较政治、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等相关领域,探讨新时代政治学的学科自觉与自主、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以及政治学科发展的未来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立足中国本位,放眼世界政治,倡议从比较文明的视野出发,贯通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引领和提升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本辑为2022年第二辑总第十四辑,分为三个部分:中国政治、历史政治学、比较政治,包括7篇文章。
-
民主观与发展路张树华,赵卫涛 著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东升西降”之势不可逆转。“西方之乱”愈演愈烈,“中国之治”方兴未艾。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如何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怎样解码并阐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怎样构建中国之学、弘扬中国之道?科学认识冷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总体特征与基本逻辑,准确把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坐标与发展方向。辨清西式自由民主模式的基因缺陷和逻辑陷阱,树立中国理论和学术的自觉和自信。勇立历史潮头、回答时代之问,中国学术界应努力做到自立自强、守正创新,加快构建起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实现中国学术高质量发展。
-
发展政治叶敏非正规经济是具有一定社会合理性但缺乏正式制度认可的经济活动。本书展现的是大都市上海郊区的非正规经济治理经验:由弱管制模式到强管制模式的转换。作者试图将这种治理转换放置于“发展政治”视野里,认为非正规经济治理是一种潜在的、间接的城市发展工具,对郊区非正规经济的强势管制可作为调节人口规模与结构的手段,也可为城市更高级别的发展腾出更多土地空间,还可营造有利于城市发展的高品质环境,但也容易结构性地输出严厉的治理政策。本书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同时指出治理经验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性,应在城市发展需要与社会民生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点。
-
走向均衡的善治张茜蓉 著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绩效被普遍默认为隐含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即政府职能转变必然提升治理绩效,由此导致了对自变量的过多关注而忽视了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绩效之间复杂的关系链,在实践层面容易陷入片面追求政府职能转变程度而忽视职能转变质量的误区。因此,《走向均衡的善治(政府职能转变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机理)》旨在打开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绩效提升之间的“黑箱”,探寻影响两者关系的关键变量,以拓宽政府职能转变的政策思路。
-
海外华人研究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海外华人研究(第六辑)》为研究海外华人问题的论文集,共收录6篇论文和2篇书评。论文部分既有史实的阐述分析,有关注华文学校、汉语国际教育的现实问题,也有相关概念上的探索等。书评部分介绍的是《缅甸华人寺庙与民间信仰》和《华人散居地:一部移民的全球史和社会史》两书。书稿作者来自暨南大学、马来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内容涉及华文教育、华社组织、华侨华人生存状态、身份认同等,史料丰富、观点独到,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出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