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
-
理想信念和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坚守李明 项荣建 董济杰本书是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公共选修课“《共产党宣言》导读”课教师教学探索与学生学习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这本书共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以论文、新闻报道等形式记录了导读课教学团队立足《共产党宣言》,传承理想信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的宝贵经验,以及师生在疫情之下教学和学习的感悟。下篇收录了40多位同学的优秀课程论文,从内容上看,这些作品立足于《共产党宣言》文本研究,密切关注时代,选题丰富、思想深刻;从形式上看,每一篇都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进行编排,并在文末增加了教师评语。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马建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格局。全书共分为伟大思想、伟大实践、典型案例三大部分,紧紧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结合深入的学习调研、翔实的数据材料、生动的地方案例,全景式地展现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与成就。 伟大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伟大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我国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典型案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下,全国上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5个地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实践工作的伟大成就。
-
《哲学的贫困》精学导读顾海良《哲学的贫困》是1847年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而写成的一部论战性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进行科学阐释的经典著作。《《哲学的贫困》精学导读》在阐明《哲学的贫困》一书的写作动因、产生过程、历史地位、主要内容、传播状况的基础上,重点从经济学和哲学两个方面批判了蒲鲁东唯心主义经济学,科学阐述了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新的历史观和经济观。同时,《《哲学的贫困》精学导读》还深刻挖掘了《哲学的贫困》这部经典著作在新时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和《法兰西内战》精学导读梅荣政,陈留根《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法兰西内战》是集中、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理论和国家学说的论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法兰西内战》精学导读》结合《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法兰西内战》的写作背景、产生过程、主要内容,深入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政治革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过渡时期理论等重大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观点。《《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法兰西内战》精学导读》力图在新时代背景下激活《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法兰西内战》的理论穿透力和强大生命力,在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对这两部著作基本思想的忠实遵循和创新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其现实指导意义。
-
北大政治学评论燕继荣《北大政治学评论》(PKU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主办的连续出版物。本刊秉持推动中国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研究的学术宗旨,倡导严谨治学,鼓励理论创新,关注实证研究,主要刊登中外学者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新代表性学术论文和评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本辑《北大政治学评论》以“制度与治理”为主题,约请多位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学科和方法视角分析特定制度及其对中外治理的影响。全刊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特稿”“政治制度研究”“公共治理研究”“海外译稿”“书评”“会议综述”。
-
宁可文集宁可 著本书为《宁可史学文集》第一卷《史学论集上》,本册汇集了作者52年来研究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包括四十余篇已刊和未刊的论文,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了相关史学问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其中包括宁可先生早年对许多历史理论问题的见解,这些研究观点从宏观的视野分析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例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农民战争和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的讨论,这些观点曾引起史学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也有改革开放以后,宁可先生的重要理论研究。例如,历史科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区分问题,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等。 这些研究和观点有的澄清了当时史学研究中的根本性概念问题,加深了学界对中国社会经济史一些根本问题的认知,对现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很多研究后来成为史学界的共识。
-
施米特与马克思对政治的不同理解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刘增明 著本书从主权国家、理解政治的依据、民主、自由主义、敌友政治等方面,尽可能展示了施米特与马克思在政治理解上的理论分歧与当代价值,竭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有针对性地回应来自施米特的挑战。既论证了施米特政治理解所要解决的现代政治危机及其限度,也在相关理论议题上着重考察与阐释了马克思的政治观及其重大意义,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来超越政治以及解决现代性困境。本书特别重视展开施米特与马克思的“隐匿对话”,更加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研读,加强在相关政治议题上的对比研究。在对比研究的层面,更易于看清楚施米特政治思想的理论实质,以及其与马克思政治思想构成交锋的地方,着力展示马克思政治思想中的相关重要理论观点。在对比研究中深化了对政治本身的理解,对其中重要的焦点问题展开深层次的挖掘与论证,展现其中蕴含的理论困境,探讨施米特与马克思给出的不同方案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政治理解,突破了施米特的狭隘政治思维模式,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意义上,获得了全面、客观而深刻的政治理解与批判,是诊断与治疗现代性政治危机的最优政治思想资源,从而在对比研究中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理论自信。
-
宁可文集宁可 著本书是宁可先生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进程的研究成果,他认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地理环境及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和长时期的探索,尤其需要把它与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和道路问题、社会结构问题、古史分期问题、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问题、阶级斗争问题、民族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文化特点问题等等联系起来探讨。通过对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宁可先生提出:我们祖先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的社会的后果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实际意义。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历史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个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往往分别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从而使中国历史发展与历史上各民族的关系呈现了复杂的面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但是各民族发展的共同性与统一性趋势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随着四个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正在逐步减少,终将最后消失。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伟大创造张峰 著在中国实现什么样的民主、怎样发展人民民主,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探索的重大课题。正是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并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民主新路,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在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彰显出“中国之治”的巨大优势,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党长期发展人民民主的历史经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主线,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以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好统战工作等各个方面工作的主要内容、基本要点、实践要求。
-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与中国道路研究刘宇兰 著马克思现代性理论是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包含着反“西方中心主义”的追求,其实践观点要求现代性道路的选择应从具体的生活世界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因而包含着“多元现代性”思想和后形而上学意蕴。本书围绕“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与中国道路”,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中国道路合理性的理论依据”“现代性风险和当前中国道路面临的难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生活世界建设:中国道路的拓展机制”进行研究,旨在寻找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的深层结合点,在马克思现代性理论提供价值理念指导下,寻求中国现代性道路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