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
-
智慧的感悟杨承运,林建初编暂缺简介...
-
西风吹书读哪页崔权醴编译《时报》书评选择有名气有份量的作品,登载有个性有口味的书评,几乎收录了西方文坛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以来各个阶段的一时之选,本书所选篇章,评论的观点,乃至行文风格,译笔的基调,也正等待着读者的见仁见智,细加揣摩。
-
档案分类邓绍兴主编;邓绍兴,张辑哲,王英玮编著暂缺简介...
-
西谛书话郑振铎著片断:投笔记偶在涵芬楼的善本书室里,发见了一种不大经见的传奇,颇为之喜悦。这一种传奇便是丘璿的投笔记。璿所作的有香囊(一作罗囊)、举鼎、五伦、投笔诸记。其香囊记是否即为六十种曲中的香囊记(相传是邵给谏所作的),我们已不可知。举鼎、五伦其存亡已在不可知之数。投笔记的发见,对于研究丘璿的人确是一个大消息。即在“传奇史”的初期上,也确是一个足以令人注意的消息。更有趣的是,这本投笔记乃是二南里人·罗懋登所注释校刊的。罗懋登是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的作者,也曾注释过拜月亭。有了这部投笔记的发见,我们也可想象,他所注释的决不仅止拜月、投笔这两种了。将来也许有机会可以见到更多的出于他的手注的东西吧。投笔记分为四卷,三十九出。叙的便是班超投笔从戎的事。其中也免不了英雄失志,义士赠金,奸人诬陷,封赠团圆的“传奇套子”。好像明人的传奇,除了这样的写法以外,便不易得到读者、演者的同情似的。其布局的“烂调”,有似于“才子书”的平山冷燕、玉娇梨诸小说。即汤临川也不能外此,更不必说别的作家了。琼山的投笔记也是一部沉没于这个圈套中的作品,且也不能算是一部“超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作品,不过是许多平平的明人传奇中的一部而已。他在投笔记的第一出“引戏”的末所唱的“家门”中,已把全书的提要说得很明白:[泌园春〕后汉班超,学通文武。早岁孤穷,为甘旨无给,佣书朱户。包羞忍耻,顿挫英雄。投笔归来,得逢相士指点,携书拜九重。承诏命,独持汉节,远使到西戎。奸谋忌劾超功,老母遭冤病狱中。幸有贤妻割股,大家上疏。妻来京邸,骨肉相逢。柔服外夷,三十六国。定远元功,万里封归故里。一家欢会,旌表励精忠。更有四句话是:邓二娘力行孝道,徐克振义重交游。曹大家为嫂上表,班仲升投笔封侯。他的目的,只是说出:“推世道,有更变,有乘除。风云万里,大鹏展翅只须臾。……试看投笔记,方显伟男儿。”那也不过是很平凡的对于穷通显达的通俗的见解罢了。(原载一九二九年《小说月报》)
-
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新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专业点由不到10个增加到60多个,招生数量由每年数十名扩大到4000名以上,创设了硕士生、博士生教育,还开办了自学考试。编写这套教材,正是适应这种繁荣的形势,为我国高等新闻教育继续前进做点有益的工作。参与编写的同人,一自不同学校,有老、中、青不同的年龄层次,但都是教学第一线的主讲教师,在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上有多年的积累,对新闻人才的知识需求有全面了解。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这套教材的基础性,它包容了新闻专业各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较为完备和系统,教师使用方便,学生易于掌握。
-
医学图书馆与情报源利用指南姜振儒,尹玉华主编内容提要本书是为适应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利用图书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而编写的。在扼要介绍图书馆发生、发展与自动化过程的基础上,分层次介绍了图书馆的利用方法,医学文献手工、计算机检索,Internet网上医学信息资源的利用,医学情报源指南,医学文献积累,医学论文写作等。本书不但适合医学教学、科研、医务工作者使用,对图书馆工作者,尤其是对青年图书馆工作者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晦庵书话唐弢著本书收录了《读余书杂》、《诗海一勺》、《译书过眼录》和《书城八记》等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是全国解放前为书报杂志包括《万象》在内而写的书话。那时势情形是:随手买到一本,随笔写上几句,兴之所至,根本谈不到预计和规划。因此有的作家一谈再谈,有的作家没有提及——这一点并不代表我的主观的好恶,正如将诗集和译本另立专栏——《诗海一勺》和《译书过眼录》,而把其余的称之为《读余书杂》,这三个部分并不代表我所涉猎的全部的书籍一样。这些只是我看过和谈及的极小部分。\t\t
-
藏书四记王余光主编本书是宋至明清时期历代文人关于藏书的文章的选编,分为“宋代藏书记”、“明代藏书记”和“清代藏书记”四辑,末附徐雁编撰的《中国历史世故书常识录》。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历史上自宋代以来历代官府与私家对藏书的重视和图书聚散,看见血性文人对书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永无止境的依恋。
-
中外图书交流史彭斐章主编中外图书交流广泛开展是从19世纪开始的。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开始了对中国的研究,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等为了了解西方,也开始搜集西方国家的图书资料,出任了专门的英文译员进行翻译。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等的设立,为外国图书文献在中国的广泛交流与传播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外国的汉学研究也促进并加深了对中国图书的需求。正由于有了这种基础与需求,中外图书文献通过购买、赠送、劫掠等方式进行交流与传播。我国不少珍贵版本和稀见典籍是通过劫掠方式流向外国的。
-
梁启超书话梁启超著;绿林书房辑校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