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
-
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史郭明蓉 著本书以时间为序,围绕肇端、初创、起步、成长、分立、发展、创新、新征程等重要发展时期,对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70余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梳理与总结,讲述图书馆的成长故事。本书不仅对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历史回顾,也反映了图书馆人爱岗敬业的精神,书中记录了历代师大图书馆人的奉献与付出,再现了几代师大图书馆人的梦想和追求。
-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战略研究报告广州图书馆 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书以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为题,梳理了“十三五”以来国内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做法和经验,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图书馆服务创新成果,以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为指引,从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机制体制创新四个方面对“十四五”期间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探索。作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的一种,本书希望能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未来转型发展提供更好的思路和建议,为图书馆相关从业人员、管理者以及文化事业主管部门提供参考意见,同时也希望能够引发社会各界对公共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更多关注与思考。
-
复旦大学出版社总书目龙向洋复旦大学出版社建社至今,有370余种图书获得包括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以及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各种奖励近千项。《复旦大学出版社总书目》(1980—2020)收集整理复旦大学出版社40年来出版图书书目依据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以及复旦大学出版社销售书目,整理而成,累计收录书目信息15515条,按中图法分类编排,各条下著录图书的作者、出版年、篇幅、书高、定价、信息来源及附加项,并附有书目及作者索引,是国内部以单体出版社为单位,依据图书馆编目方法编纂的书目。全面真实地反映复旦大学出版社40年来的出版情况,展现复旦大学出版社40年来取得的出版成果。对于图书馆采编图书、查配补缺以及出版史研究,专题文献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 第二十三辑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二十三辑》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老师、博士研究生,以及海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者的论文集。内容涉及古文献学理论研究、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海外汉籍与汉学研究等中国古文献研究等相关领域。全书根据经、史、子、集分为四个部分,在目录中以空行体现。论文或为相关领域某个专门问题的研究,或为中国古代著名学者的生平、交游考,或为海外汉学的交流探讨。本期论文观点新颖,内容详实。在经学部分有高新华《秦简〈归藏〉所含篇目考》,通过对秦简《归藏》中的分析,从六个方面论证了传世《归藏》不是《易繇阴阳卦》。谢继帅《王与之〈周礼订义〉引文作者辨证三题》,从《订义》卷首《编类姓氏世次》出发,从史源学角度对引文作者和出处进行考察,归纳出普适性的三条规律,不仅对整理《周礼订义》有廓清源流之功,于汇纂类经疏古籍整理并有参考之力。史学部分如王路宁《从语言角度看〈越绝书〉成书年代》则是依靠小学辨析古书来源的代表作,是“考文自知音始”的有力证据。李金松《〈御史钱府君墓表〉〈讨钱岱檄〉与晚明江南乡绅之横》则对比钱谦益之《墓表》与顾大韶之檄文对于同一钱岱的不同描述,通过其他史实证明碑铭墓表等文字的不实性,以及后人在研究前人时要有一定的甄辨能力。顾一凡《清何焯年谱稿略》,对开清代校勘之风、诗文辞赋评点颇有客观的学者何焯编纂年谱,廓清其人生经历与治学途径。子学部分如李建华《〈淮南子〉袭用〈韩诗外传〉考》通过三个典型的例证,说明《韩诗外传》是《淮南子》成书的直接文献来源之一。陈晓兰《明〈博闻类纂〉实出于〈琐碎录〉考》》对比明代类书《博闻类纂》与宋代《琐碎录》及他书引录资料,有力地证明了《博闻类纂》实为抄撮《琐碎录》而成。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古籍的层累构成,为校勘整理古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集部部分有翟新明《附庸、独立与背离:唐宋书目中文与总集类关系演变》通过梳理唐宋书目中文论与总集类的分合,揭示出明以前书目中,文论与总集类显示出由合而离、渐行渐远的动态趋势,这种变化和学术观念的发展与文论类著作的兴盛是分不开的。张鸿鸣《汲古阁影宋钞本〈九僧诗〉真伪考辨》则通过考辨印鉴、笔迹、后人题跋与目录著录,说明北大藏《九僧诗》并非毛氏影宋钞本,有可能是仿照国图藏本制作的赝鼎。
-
西方早期汉语研究文献目录张西平 李真 编法国汉学家、目录学家亨利•考狄( Henri Cordier )所编撰的《西人论中国书目》是西方汉学史上部相对完整的汉学书目,主要收录了从16世纪到1924年用欧洲语言撰写的所有汉学文献,其中有70000条涉及中国主题的分类目录。这部书目把西人研究中国各方面的著述和论文以及中国古代名著的译文分类列目,较全面地反映了早期西方对中国研究的状况,在西方汉学(中国学)文献学领域是一部奠基性的开创作品。《西人论中国书目》部分“中国实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即“语言”类,涉及西方有关中国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内容的各种文献,包括双语词典、语法书、会话手册、汉语教材、文学选编、杂文等多种类型。本书对《西人论中国书目》中有关中国语言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在尊重原书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将全部条目做了双语对照翻译,同时撰写了学术导读。这是国内学术界次对考狄的汉学书目进行较为深入的专题整理、编译,为从事西方汉学史、世界汉语教育史以及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中外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文献材料和研究论题,希望能从域外文献的角度对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史做更全面和多维度的探讨与总结。
-
智慧图书馆探索与实践本书编委会 编本书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梳理,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为智慧图书馆总论;第二部分为智慧图书馆产生背景,对智慧图书馆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技术背景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为智慧图书馆发展现状,系统总结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发展状况,包括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内涵、特征、技术、体系、功能、服务等方面;第四部分为智慧图书馆案例研究,对智慧图书馆建设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智慧图书馆发展对话,与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知名专家进行对话,深度探讨智慧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本书适合智慧图书馆领域研究者乃至所有图书馆从业人员阅读。
-
川滇达巴文献整理与解读赵丽明 许多多 编著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及其文献抢救、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之一。书稿是基于清华大学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调研团队对川滇交界地区四川省木里县屋脚乡屋脚村与利家嘴村、盐源县前所乡前所村和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温泉村等地区的语言文字调查,而形成的对该地区纳西语东部方言、文字及达巴文献所作的一个全面的文献整理和研究。这对于丰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资料,展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样性,以及研究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都有重大意义。
-
他留人铎系文献整理与解读赵丽明 杨如刚 蓝绍增 李居政 张雪梅 梁静远 编著《他留人铎系文献整理与解读》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抢救、整理与研究”成果之一;是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之一;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组织的学术项目相关成果之一,是对主要生活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六德傈傈族彝族乡的彝族支系他留人所使用的语言、铎系符号及相关文献进行的整理与解读。他留人为彝族支系,集中分布在位于六德乡川缅公路丽攀线西北部的他留山区,目前其族群统计人数为4500余人,语言、服饰、习俗等与彝族相近,但又独有特色。他留人有独特的婚恋习俗——“过七关”“串姑娘房”等,还有独特的祭祀和丧葬习俗,他留人的铎系符号就主要是在祭祀和丧葬场合使用。铎系是他留人祭祀时的祭司,他们在祭祀时使用的图符被称为铎系符号。经过对他留铎系所用图符文字的记录与研究,编者共整理出101个常用的铎系图符,并对他留话词汇和铎系符号文献进行整理,用国际音标标注读音并进行串讲,共整理解读铎系文献13种,铎系唱经79篇。本书共分十章,由他留人概况、他留语言系统、铎系与铎系符号文献、铎系符号文献解读、铎系符号唱经选、铎系符号基本字表、铎系唱经中的传说故事、口述史、清华学子走进他留山、后记等组成,前部分为他留人的基本情况概括,中间部分主要是他留语言和铎系文字的整理与解读,后部分附有编者对老铎系们的访谈及相关的纪实材料。本书整理解读的他留铎系文献大多与该族群的神话传说、生产经验、风俗忌讳等相关,展示了他留人较为独特且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包括创天地的神话、洪水神话、生产工具的制作、各种需要避讳的禁忌等,都是他留人在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的质朴认识,与他留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留人将这些生活经验和习俗信仰,在祭祀或丧葬场合中以铎系手写图符、吟唱跳舞等形式进行教育传播,引导年轻人学习和传承。本书是研究彝族支系他留人铎系“文字”及他留语言的新成果,对于促进民族团结,丰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资料,展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样性及多年来保护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成果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
-
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运营服务研究易斌本书对我国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运营服务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进行论证、梳理与分析,在剖析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化运营的典型案例,以及借鉴域外公立图书馆管理外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运营服务的完善路径和改进策略,从而为推进我国政府购买图书馆运营服务的科学发展提供研究与智力支持。本书对政府部门、图书馆、社会服务机构等具有很强的实用参考价值。
-
芳华掠影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 编本书旨在展现民国时期我国女性的标志性服饰——旗袍的魅力,它见证了我国近代社会的政治变革、民俗文化变迁、设计与时尚的发端等,这些变革在现当代社会得以延续。旗袍构建了中国女性的时尚符号,也是考察中国丝绸档案的重要实物资料。本书立足于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馆藏104件旗袍实物档案、1卷旗袍科技档案,从馆藏旗袍的造型结构、装饰艺术、材料选择、图案运用、工艺技术、设计审美等方面进行分类考证和研究,结合旗袍的历史渊源,深入挖掘其历史起源、创作过程、创作技巧及其实用与艺术价值,揭示其中存在的大量闪耀着人性智慧的无形文化,进而探讨服装历史与艺术方向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