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
-
山东科技年鉴2022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本书全面记述了2021年山东省科技厅科技管理、各地市、各行业、各高校、各科研院所等的科技工作情况,力求准确、全面反映全省科技发展的面貌。内容包括特载、科技管理、行业科技进步、高新区科技发展、高校科技、科研院所科技发展、区域科技发展、科技成果和奖励、科技统计、科技大事记、附录等11部分内容。附录部分包括了准确规范的主题词索引。该年鉴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记述方式(包括表格、图片等)。
-
博物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徐玲本书是关于博物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的研究专著。研究内容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博物馆建设语境、第二章留存博物馆改造、第三章博物馆新建设、第四章博物馆类型、第五章博物馆陈列展览与教育、第六章博物馆从业者与专业理论探索。本书不但搜集整理了大量散佚在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早期博物馆文献档案,让许多过去业界鲜有关注的第一手资料得以呈现和挖掘,而且以博物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从国家文化建设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博物馆发展变迁史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思辨性的讨论。突破了以往以博物馆论博物馆的研究局限,从广度和深度上丰富和拓宽了理论博物馆学研究的方法论。
-
四川省大数据标准化发展蓝皮书四川省大数据中心,四川省大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强调,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目前,大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加快推进大数据标准化建设,为我省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我省加快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局面。本书将系统梳理国家及我省大数据标准领域的发展战略,总结描述大数据核心技术和产业应用现状,展示我省大数据标准化领域的典型案例成果,同时结合大数据发展的未来趋势及战略重点,提出我省大数据标准化工作建议。
-
一流大学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党跃武本书为学术文集,论文作者均为四川大学图书馆馆员。书稿主要包含四川大学图书馆在内涵式发展中的实践探索,以及馆员对业务工作的深入思考,对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书稿汇集的论文覆盖四个方面:1.专题报告,含3篇论文,分别为《CASHL地区中心多元协同服务体系发展研究》《打赢严防严控疫情阻击战,推进高校图书馆事业新发展四川省高校图书馆在行动——四川省高校图书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调研报告》《“红动校园”四川大学构建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育人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业务工作,含11篇论文,主要涵盖四川大学图书馆主要业务工作及管理研究等;3.创新思考,含15篇论文,主要涵盖图书馆员对新时代图书管理工作的新思考等;4.知识服务,含9篇论文,主要涵盖图书管理工作中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研究。
-
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价值平衡研究李青维本书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数字图书馆相关信息主体间价值平衡等研究的基础上,对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价值平衡的概念及标志进行了探讨,构建了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价值平衡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分析了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价值平衡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并从多个层面提出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价值平衡策略。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等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为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上相关信息主体的信息活动提供实践指导,为相关部门制定数字图书馆管理制度和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参考。
-
西部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周云岳受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委托,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开展了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陕西省图书馆负责子课题“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报告(西部)”。本书是这一子课题的出版成果,也是“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本书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期间西部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得失,在此研究基础上思考“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西部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路径。
-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研究赵柯然 王延飞国际科技贸易博弈的严峻形势给中国科技情报界敲响了警钟。历史和现实均说明一个事实:国家和民族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体系应对;而体系应对所需要的则是体系能力。在发展和安全统筹兼顾的国家战略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对情报、情报事业和情报体系能力进行深入思考,是中国情报学者不可回避的义务。纵观我国的科技情报事业发展史,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第57项规定明确提出了“要迅速、系统地把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开展起来”a,我国的科技情报事业在西方的严密封锁中发展成长起来,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从底层开始重塑人们对数据的认知,推动情报研究范式和情报工作方式迎来了全新变革,“烟囱式”的孤立情报体系与单一分散的情报能力已然不能满足国内外复杂环境与全科学范式的要求。我国科技情报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情报力量和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暂时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及决策的综合化趋势。国家战略决策和国家安全发展需要“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时至今日,军事、公安、科技、经济等各类情报体系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结构和模式,各类系统的情报活动也各具特色,但因体制限制、认知差异、分工归属不同等原因,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分离与松散状态,尚未形成整体性情报服务和综合性情报能力,在面对重大事件、重要领域、跨国合作、跨学科研究的情报支持时仍显露出不足之处。情报能力是实现情报事业发展目标所的条件,直接影响着情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是运用体系观念对情报能力做出的解读,最终通过在情报工作和情报成果中的运用表现出来。在情报工作的任务情境中表现为实现“全谱扫描、敏锐研判、前瞻预警、醒早眺远”的情报体系感知、刻画和响应能力;在情报成果中体现为将上述能力融入国家科技项目管理和创新研发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追赶答疑、跨越选评、覆盖前瞻和引领预警”等方面发挥出对国家科技决策的保障作用。信息迷雾是影响正确决策的信息氛围。它的存在尽管增加了情报整序工作的难度,但也为研判情报对象行为主体的意图提供了重要线索。从长远来看,信息迷雾的产生与发展必将长期对情报体系能力的建设构成挑战,情报前瞻感知和情报刻画积累必会成为破解信息迷雾问题的主要抓手。科技情报学术研究与科技情报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术表现突出的情报机构往往在业务工作方面亦表现出较强的能力。情报理论研究成果内容立足于情报工作的基本使命,着眼于情报分析的核心业务,源于实践的理论往往能够在发展中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可以通过发现和预见来指导或引领情报实践,亦可起到存储经验的作用,有利于科技情报实践能力在继承中培养发展。情报科学读书会便是这样一个将情报学术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交流平台,主要由在京的科技情报、国防科技情报、竞争情报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自发组织。读书会年度主题从赛博空间(2012年)、大数据(2013年)、情报分析(2014年)、跨界与批判性思维(2015年)、融(2016年)转换到了“治与智”(2017年)、“悉与析”(2018年)、“不确定性”(2019年),再到近年来的“信息迷雾”(2020—2021年)和“回鉴与预见”(2022年),情报研究思辨特色显著,所秉持的平等、分享和“悦读”理念让人感受情报学术底蕴的醇厚悠长。
-
2022天津科技统计年鉴天津市科学技术局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一、《2022京津冀科技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由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编辑制作完成。《年鉴》主要反映了京津冀的科技活动情况,收录了2016—2021 年三地相关科技统计数据。 二、《年鉴》正文分为16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京津冀科技活动综合统计资料,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三地相关统计资料;第二至五部分分别为财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和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统计资料,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科技活动单位统计调查和全国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统计调查等相关统计资料;第六部分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统计资料,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第七部分为企业创新统计资料,数据来源于历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年鉴》;第八部分为创新产出统计资料,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第九至十四部分分别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大学科技园、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型产业集群统计资料,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第十五部分为科学技术普及统计资料,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普统计》;第十六部分为主要统计指标解释。附录收录了三地各类科技创新机构清单。 三、《年鉴》中部分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计量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做机械调整。 四、有关符号说明:“#”表示是其中的主要项;“①”等表示本表下有注解; “空格”表示该项统计指标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数、不详或无该项数据。
-
未来以来邵小龙本书是对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和智慧化建设中指导体系、实践经验和未来设想的个人三十二年(1991—2023年)的文集汇集。本书分为理论、方案、实践和所思四个部分。理论部分是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在博物馆的引入和思想(21篇)。方案部分是多年来对于博物馆发展的规划策划(21篇)。实践部分是指项目的实施和效果展示(22篇)。所思部分是在博物馆建设中的思维、探索、设想和体会(17篇)。
-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 第6辑吴佩林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开创和发展的儒家文化,形塑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形态,并成为 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历 变得无所不包”,其影响辐射东亚,乃至 。但在社会变革尤其是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时期,儒家以仁义礼乐为核心的自立方略因未能有效抵挡西方的军事与文化冲击,伴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和“欧风美雨”的鼓荡,制度化的儒家体系逐渐走向解体。重视对这些特殊时期传统文化命运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与制度创新。山东是孔、颜、曾、孟四圣的桑梓地,儒家思想的发祥地。与此相应,该地区保存的大量记载儒家圣贤事迹及历代封赐、林庙修建、祭祀典礼、碑传诗赋、优礼后裔、社会变革的档案、碑刻、族谱、方志等文献,成为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及社会转型时期圣贤境遇的重要历史资源。对这些资料的发掘、整理与研究,既能展现传统 政治生态及基层社会治理的实况,又能促进人们理解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变迁;既能为传承中华 传统文化、弘扬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注入源头活水,又能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凝结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