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
-
科技资源信息管理与开放共享张辉科技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本书着眼于我国科技资源信息管理与开放共享的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政策体系、技术支撑、平台支撑、服务支撑和生态建设等若干关键问题,从科技资源的内涵入手,对科技资源的共享模式、保障机制、平台建设、对接服务、绩效评估及生态建设等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同时,在多年的项目实践中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逐步探索建立新时代条件下的科技资源信息管理与开放共享体系。
-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入职培训教材张靖,陈深贵本书是面向公共图书馆新入职员工的图书馆学基础教材,从实用角度出发介绍了图书馆学基础知识、从业人员应知应会的核心业务知识。全书分为三个篇章,共14章。 篇章为事业发展,从宏观上介绍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基本情况;第二篇章为专业基础,从中观上介绍了公共图书馆的基本业务;第三篇章为职业规划,以行业组织与图书馆关系的角度进行论述,从微观上聚焦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为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
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创新途径研究安玉洁,闫雨薇本专著以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现状入手,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其实质与特征。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能级原理、动力原理以及效益原理的探析,详细介绍了目标管理创新理论与高校图书馆目标管理的运行;研究了全面质量管理的依据与高校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阐述了管理系统创新理论与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创新设计;根据对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研究,建立了高校图书馆的微博服务以及微信公众平台,提升了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
-
档案有什么用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省档案学会本书精心挑选的“十三五”期间120则档案利用实例,展现了各类档案为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中心工作提供基础支撑,为依法依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政参考,为庆祝建党百年、融合多元文化提供特色资源,为回应民生热点、群众期盼提供事实依据……本书既延续了 辑的老传统,生动展示档案利用丰富成果,又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拓展新形势下档案利用创新方式,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展示卷和工具书。
-
大数据时代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路径研究苏宇波,祁杰本书以大数据时代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路径为研究视角,通过探讨公共图书馆基本理论、大数据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与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大数据时代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资源建设路径。本书系统地研究了大数据时代下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路径,进一步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下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路径、移动信息服务路径与服务创新路径,旨在提升广大从业者对大数据时代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概念的深入理解,促进大数据时代下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发展,为广大从业者提供参考经验。
-
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理论与方法陈鸿本书以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对象,从建设全民阅读社会的背景和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内涵与外延出发,系统描述了图书馆学和阅读推广的相关理论,并结合阅读推广理论疆域的拓展对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进行了深入解读。重点阐述了不同类型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方法以及基于不同对象的阅读推广方法,并挖掘了图书馆与社会机构合作的阅读推广实践。本专著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读者 加全面了解图书馆的推广和服务,旨在促进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和服务的提升。
-
江苏省泰州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本书系江苏省泰州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该馆1912年以前古籍数据将近6000条,每种古籍均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详细揭示该馆古籍馆藏。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
博物馆展示学研究费钦生 著本书是部杂论,但杂中求序。内容涉及博物馆展示艺术的本质,历史演变,设计理念、方法;陈列艺术评论;博物馆建筑、照明及“黑盒子”“白盒子”之争。分析了陈列本体属性、社会教育属性、展示学科及艺术设计属性;探讨了展示空间语言、实物展品与辅助陈列设计的组合关系,得出展示设计即装置艺术设计的方法论。作者从事展示设计70载,设计哲学追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求“有设计而不留设计痕迹”,求“粗粮细作”;做到经济、实用、美观。
-
予知识以殿堂黄克武 谭祥金 金志舜 等口述,李东晔 采访整理本书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展现了1975—1987年间国家图书馆南区(原北京图书馆新馆)建设全过程。作者对参与其中的二十多位建筑师、工程师与老馆员进行采访并整理成文。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北京图书馆新馆方案设计、12年的建设历程(1975—1987)、业务规划与搬迁、用尊重的方法去整修。这些亲切的口述故事组成了珍贵的历史记忆,让我们对以“北京图书馆新馆”为代表的我国公共文化建筑史有所了解,并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窥见一斑。
-
国外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初景利 等本书的编写者集中了国内的一批中青年学人。他们或刚刚博士毕业,或仍在就读,但都根据分工积极研究国外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不同领域,试图从大量的资料和事实中剥丝抽茧,条分缕析,寻找国外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特点与规律。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在本书中,我们主要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韩国、以色列、印度、澳大利亚共8 个国家的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我们深知,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情报体系不同、情报领域与业务范畴不同、情报认知与情报方法不同,很难还原和再现完整意义上的各国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我们也很难确立一套规范的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架构体系,再加上语言和资料的限制,各国的相关内容可能各有所偏重。我们希望从中国学术的视角看待国外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汲取对我国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有价值的内容,这个目标可能难以完全实现,这种个性上的差异也许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我们力求客观和真实。但是,也有难以把握的地方,如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从事的国防和国家安全情报工作,其实也可以视为“谍报”。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我们不应该学习和借鉴,但其情报的运作和发挥的功效,也是情报能力的一种体现。从国内外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国防与军事情报也是情报体系与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也期望在书中从学术的角度适当涉及相关的内容。笔者在阅读中高度关注不同国家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不同政治环境与意识形态,特别是某些机构、理论和人物的政治倾向性。前几日,欣闻苏教授的重大课题已经顺利结项,《论丛》各书稿即将交付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尽管我们仍有些忐忑,感觉本书内容还不够成熟,写好这本书可能需要很多人几十年的积累,但聊胜于无,也只能作为一个初步的成果,作为《论丛》系列的一本书展示出来,供学界、业界批判,期望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完善。他山之石,需要我们不断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