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着陆何处?地球危机下的政治宣言[法]布鲁诺·拉图尔 著;胡恩海 译地球危机下,政治朝向何方,众生回归何处?近五十年来,全球似乎进入了“大倒退”时代:一面是难民潮、民粹崛起、贫富不平等加剧等政治经济危机,另一面是气候恶化、病毒入侵、生态巨变等人类生存危机。人们试图在越来越不宜居的地球找寻安身立命之所,在早已失去共同愿景的迷惘中探求方向所在。在本书中,当代西方思想巨匠、科学社会学领军人物、法国著名学者布鲁诺•拉图尔浓缩行动者网络、重置现代性、盖亚学说等毕生理论精华,在今日世界经历的不同事件(气候变迁、去管制化、移民、不平等现象暴增等)之间建立起了关联,厘清了看似混乱、实则极为自洽的全球情境,为新世纪的关键议题做出了有益的思考和展望。在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幻梦破灭、“人类世”危机愈发凸显之际,他提醒我们发现“在地”与“临界区”的丰富性与重要性,由“生产系统”转向“生成系统”, 把自然、环境、生态纳入政治考量,摆脱传统的二元对立政治僵局,重新定位理解当代政治的坐标系统。对于希翼让政治回归现实、脚踏实地,在超越现存边界与身份的新领土着陆的现代人而言,本书提供了显明透彻的行动宣言。
-
生熟有道张静红普洱茶在云南的“六大茶山”种植了几个世纪,经由茶马古道从西南走向世界。20世纪90年代,普洱 “越陈越香”的特性被重新发现,可饮、可品、可投资,由此成为茶客的最爱,其身价也一路水涨船高。然而,在2007年,普洱茶市场大起大落,达至高潮,随后崩溃。《生熟有道》追溯了这一现象的始末。通过对普洱茶采收、加工、交易和消费空间的追踪、关注,人类学家张静红生动地描述了普洱茶从一种家庭手工制品到一种重要产业的过程,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读者将进入普洱江湖中人的生活和戏剧化冲突之中,感受他们周旋在多方力量下的坚韧。本书曾于2013年出版第一版的英文版,该版本荣获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 (ICAS)2013-2015年度英文社会科学杰出图书奖。其后十年,作者多次回访田野现场,对第一版进行了超过60%篇幅的修订,于2024年推出全新中文版。本书不仅适合茶叶爱好者和鉴赏家,也适合想要了解物品的本土化、全球化、现代性、传统的再造等话题的读者。
-
法律人类学Norbert Rouland《法律人类学》是法国法律人类学家诺伯特·罗兰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学科经典和专著型教材,自1988年出版以来常销不衰,英文版于1994年由法学家菲利普·普兰奈尔翻译,在原作者授权的前提下做了大量修改,至今一直是欧美法律人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法律人类学这一学科处在法学与人类学的交汇点上,作者在本书中将法学史、法理学的理论思考与人类学的方法论、民族志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呈现出了法律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及其所秉持的法律多元、文化相对主义等理念,极富启发性。作为一部专业领域的入门作品,本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同时在每章结尾对本章相关主题的众多学术成果进行介绍和评点,便于相关领域的读者沿脉络进行补充阅读。
-
那么远这么近吴美玲 主编香港与寻惇洲大陆千里遥遥相隔,彼此之间像是互不相干。香港市民虽然偶尔从国际传媒,或是救援组织的报导中,知道点滴关于发生在这片陌生土地上的事情,但书面总离不开天灾人祸,或是似假疑真的“异族风情”。有时我们会问,为什么非洲总是这样贫穷,那里的问题似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非洲在人们的心里,往往只占有边缘的位置,没有多少人会有这个“闲暇”,思考更多关于这个遥远的她。乐施会是个国际发展及救援机构,由成立至扎根香港,二十多年来的成长轨迹多次与非洲大陆的发展交叉相遇,有机会近距离地见证了这遥远土地的一段历史,并且从中衍生点点对发展的反思。
-
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貌刘兆佳,尹宝珊,李明方,黄绍伦 编透过定期搜集资料,运用统计方法,量度社会在主、客观层面的各种发展和变化,是社会指标研究的主要内容。从一九九零年起,[华人社会社会指标研究研讨会]每隔数年举行一次,本书是第四届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共收入论文二十二篇,由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的学者撰写,反映了此方面研究的*成果和动态。本书从社会转型、经济变迁、文化面貌、环境意识,族群与阶级关系等五个方面,对众多目下备受关注的问题,提供实证的数据及深入的分析。有从较宏观的角度,探讨如何透过不同的指标架构,综合评估个别社会的发展情况;亦有从较具体的层次,研究诸如网络普及化程度、民众在环境意识上的性别差异、上海白领的阶级认同等问题。各论文都运用*的资料,对有关问题作敏锐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本书冀能透过认真的学术探讨,凝聚民间力量,戮力守望我们的国土,为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共绘蓝图。
-
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新时期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与探讨林宁,俸兰 主编论文集的出版,充分体现各民族院校学生工作尽职尽责,勇挑是担,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些文章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对重大政治问题的是非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各种消极行为的种种表现等。这些调查之后以宝贵,是因为它们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院校学生思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为我们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提供了依据。这是我们民族院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应该大力提倡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对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没有这种调查分析,就没有民族院校学生思想工作的针对性,从而也谈不上工作的新思路,谈不上工作的创新。论文集的出版,不定期充分体现了着力探讨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物段和机制的创新。这本论文集在民族院校中发行,将会有很好的教育、借监作用。希望有玮于从事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干部教师,能继续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好好地阅读,认真地探索,开创新时期民族院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
华人个性的性别差异张妙青,杜婉韻,张树辉 编本文借用「中国人个性测量表」第二版(CPAI-2)在中国内地和香港进行的大型常模研究结果,对两地男女的个性差异作出比较。研究的有效样本为1,911名来自内地七个地区及香港的成年人,各地区的调查均采用定额及*抽样方法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整体的男女比较结果显示,两地男性(913人)在以下的个性量表得分较两地女性(965人)为高:新颖性、多样化、多元思考、领导性、理智取向、开拓性、乐观和内在控制点;女性则在以下的个性量表得分较男性为高:情绪性、自卑、面子、老实、人际触觉及和谐性。而两地之间的同性比较显示,内地男性较香港男性着重人情及人际触觉;而香港男性则较愿意容纳别人。内地女性比香港女性较具新颖性、领导性、理智取向、开拓性、重面子、自我防卫、着重自我取向及重人情;香港女性则较务实及容纳别人。本文的讨论部分指出,社教化中对性别角色的定型,大致可解释一般男女个性特征倾向的差异。至于两地的同性差异,则可能要考虑到两地迥异的社会经济变迁及现代化发展过程,对传统中国文化所带来的不同冲击,从而表现于两地男女的个性特征上。
-
人口论(英)马尔萨斯 著This volume makes available to a student audience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nd miunderstood works published during the last two hundred years.Malthus`s Essay an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began life in 1798 as a polite attock on some post-French-revolutionary speculations on the theme of social and human hopes set by the tension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natural resources.This edition is based on the authoritative variorum of the mature versions of the Essay published over the period 1803 to 1826.this was the period during which Malthus collected further demographic evidence and developed a distinctive stance as a political moralist on a number of important policy questions that were central to public debate during and immediatedy after the Napoleonic wars-the period in which Britain the adequacy of it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face of rapid population growth,political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introduction and notes are aimed specifically at a modern student audience interested in how Malthusianism impinges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
上海旺晖,余国良 编过去十多年,上海是海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成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经验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对上海的不同描述中,现代性经验不再仅仅是某种政治运动的兴起或是一些知识分子从事的启蒙事业,而是一个极为纷杂、难以用「殖民主义」、「民族主义」、「现代化」或其它大叙事一言以蔽之的过程。无论我们喜欢与不喜欢、赞成与不赞成,发生在上海的种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动,无疑是中国现代都市经验的重要部分。收录在本书的12篇文章,讲述了关于上海的不同故事,它们相互映衬,构筑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景。当我们倾听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对正在发生的变迁也许会有着更为复杂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