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中国名著速读姚丽萍,颜朝辉编著《中国名著速读(图文版)》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中国名著的工具书,精选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价值最高、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名著60部,是学习研究中国儒、释、道、兵、法、墨、史学、医学、科技等方面的必读书。编者设立了“作者简介”、“内容提要”、“阅读指导”、“背景提示”、“作品评价”、“名家汇评”、“名人名言”、“相关链接”八个专栏,浓缩原著精华,提炼作品主旨,给读者指导性阅读建议;同时配入与文字内容相契合的精美图片,通过与版式有机结合,让思想与文字的艰深变得亲切轻松,文化的力量与图画的美妙一起流淌,陪伴读者开始一段愉快的读书之旅,享受视觉大餐,轻松获取知识。
-
做客大观陆中午暂缺简介...
-
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张国良2004年1月5日至6日,新年钟声刚敲响不久,寒风中已盈满春意,中国传播学界在上海天鹅宾馆举行了一场学术盛会,即“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 讨会” 。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与地区的70多家高校、研究单位和媒介机构的200多位代表和嘉宾,欢聚一堂,交流了有关中国和国际社会传播研究的最新思考和丰硕成果。论坛以“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 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为主题,分成21个会场,发表了90多篇论文和专题报告,涉及传播与社会发展、政治与公共传播、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广告与文化传播、娱乐传播、跨文化传播、健康与灾害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传播教育等议题,广泛涵盖了传播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可谓精彩纷呈,盛况空前。概括地说,它有以下特点:一、 规模盛大。与上届论坛相比,无论是参加人数还是发表论文/报告数,都几乎翻了一番。这表明,论坛的影响力正在持续地扩大。尤其令人高兴的是,本届论坛首次与海外的同人团体———美国的“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共同举行,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传播学界开启了走向世界的新路径,积累了国际合作的新经验。实际上,原先有四家华人传播研究团体商定了联合办会的计划,可惜,由于“非典”的冲击,另两家团体即台湾地区的“中华传播学会”(CCS)和美国的“中华传播研究学会”(ACCS)不得已临时退出。我们期待,未来在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再度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传播学界的同人团体联手举办论坛。二、 品质优良。由于论坛坚持了严格的专家匿名评审制(入选率约为1/3),近百篇入选论文/报告的质量堪称上乘,上下两本论文集,厚达800多页,120多万字,洋洋大观,不仅相对集中地展示了上届论坛以来我国传播学界的研究结晶,而且在相当程度上集纳了同期海外华人学者的成果精粹。这些论文/报告的作者们,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对当前中国及世界的诸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剖析,例如: 肆虐全国乃至全球的“非典”危机、血与火的“美伊战争”、日趋严重的“艾滋病”问题、中西部开发、互联网等新媒介的社会影响、传播与女性、媒介与儿童、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产业等等,举凡2003年度中国媒介和公众的热切关注领域,大都被纳入了研究视野,乃至有人称其为传播学版的“2003大盘点”(可参阅附录一: 论坛议程)。不仅题材多样,而且方法规范。训练有素的海外作者自不待言,即便是国内作者,亦令人刮目相看,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研究方法,规范程度都大大提高了。正因如此,他们才得以在论文/报告中提出了众多富有创意和洞见的观点与结论。尤其值得欣慰的是,新生力量成长迅速,一半以上的作者年龄在40岁以下,且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可谓新人辈出,后继有人。对照“首届(2001)中国传播学论坛”提出的几大目标,即:“面向世界,服务中国,扩大领域,完善方法,充实队伍,争创一流”,我们不由得感叹: 形势的发展,比预想的更快,短短两年来,我国传播学界又获得了新的丰收,迈上了新的台阶。三、 气氛亲和。从本届论坛的运作过程看,学会理事会提倡的“以人为本”、“以学术为本”的指导方针,得到广泛认同和体现。各个主办单位尽心尽力,营造了“宾至如归”的良好交流环境;多位嘉宾(包括学会的常务理事、理事)欣然担当各场论文研讨的主持人或评议人,使学问的切磋、思想的碰撞更卓有成效;而全体代表对繁荣学术的热情、对参与交流的愿望,则是整个论坛自始至终“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的根本原因。在此,我谨代表论坛组委会,再一次向所有为本届论坛付出心血、作出贡献的女士和先生们、老师和同学们,其中包括: 海外合作方———国际中华传播学会祝建华会长,专程莅临致词的嘉宾———日本大众传播学会鹤木真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何梓华会长、中共复旦大学党委燕爽副书记,表达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谢意!张国良2004年8月于复旦园
-
量表编制(美)罗伯特·F.德威利斯(Robert F.Devellis)著;魏勇刚等译测量是社会和行为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不论研究的其他方面计划和执行得多好,测量可以使一项研究成功或者失败。本书可以为您在测量中的量表编制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采用图表的形式,使复杂的统计和测量学原理直观明了地展现于读者面前。 ■采用类比的方式宋代替数学化的术语,使内容浅显易懂。 ■本书中大量的量表编制方面的实例,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范本。<
-
老年人口迁移、保障的理论与实证分析齐明珠 著老年人绝对量和迁移率的增加使老年人口迁移研究刻不容缓、退休年龄是否等同于老年人的标准线、五种迁移类型的划分、迁移与老年人居住方式的改变、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选择与文化背景等。
-
全国计划生育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与题集国家人口计生委人事司暂缺简介...
-
人口学概论董银兰等编著人口学是研究人类自身发展的一门学科。本书在结合以往人口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融入了当前一些新的对人类与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本书内容包括:人口学发展史、人口再生产、人口与优生、人口质量、人口与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人口与生态、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等9章。本书可供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计划生育学专业使用,还可作为广大计划生育工作者、国情教育工作者的参考书籍。
-
中东中世纪城市的产生、发展与嬗变车效梅中东中世纪城市文明是伊斯兰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问题国内尚无系统研究。该书以开罗、伊斯坦布尔、德黑兰三大城市为基础,系统地论述了自7世纪伊斯兰城市创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中东城市发展历史,并对中东伊斯兰城市的起源及其类型,伊斯兰城市的结构和社会功能、社会阶层,伊斯兰城市的发展动力及其作用,西方文明冲击下伊斯兰城市的嬗变与现代化、半殖民地化,伊斯兰城市与中东资本主义起源之间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为国内第一部探讨中东城市史的著作,本书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
-
2003中国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本书利用2003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分析论述了人口发展概况、性别年龄结构、妇女生育水平状况、人口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婚姻与家庭、受教育状况、劳动力与就业状况、世界人口发展趋势与比较等内容。
-
华人个性的性别差异张妙青,杜婉韻,张树辉 编本文借用「中国人个性测量表」第二版(CPAI-2)在中国内地和香港进行的大型常模研究结果,对两地男女的个性差异作出比较。研究的有效样本为1,911名来自内地七个地区及香港的成年人,各地区的调查均采用定额及*抽样方法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整体的男女比较结果显示,两地男性(913人)在以下的个性量表得分较两地女性(965人)为高:新颖性、多样化、多元思考、领导性、理智取向、开拓性、乐观和内在控制点;女性则在以下的个性量表得分较男性为高:情绪性、自卑、面子、老实、人际触觉及和谐性。而两地之间的同性比较显示,内地男性较香港男性着重人情及人际触觉;而香港男性则较愿意容纳别人。内地女性比香港女性较具新颖性、领导性、理智取向、开拓性、重面子、自我防卫、着重自我取向及重人情;香港女性则较务实及容纳别人。本文的讨论部分指出,社教化中对性别角色的定型,大致可解释一般男女个性特征倾向的差异。至于两地的同性差异,则可能要考虑到两地迥异的社会经济变迁及现代化发展过程,对传统中国文化所带来的不同冲击,从而表现于两地男女的个性特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