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9年第二辑徐新建四川大学2011计划-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主要依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人类学学科点成立。该学科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开始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里设置了“文学人类学”方向,进入21世纪后,获得教育部批准、国家学科目录仅有的“文学人类学”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内自行增设,与文化批评、文化与传媒并列),正式招收文学人类学硕士和博士生(导师有曹顺庆、徐新建、叶舒宪、彭兆荣、罗庆春、李祥林、李春霞、梁昭、李菲等),现拥有文学人类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工作站,已培养15届硕士百余人,14届博士40余人,博士后5人,国内外访问学者十余人。本中心和学科点有实力和热情来办好《文学人类学研究》刊物。中心已有长期办刊经验,《文学人类学评论》即由中心刊物《文化遗产研究》更名。《文化遗产研究》创刊于2011年,已经发行至第十辑,目前已收入中国知网(CNKI)。刊物是以人类学、民族学、遗产学,尤其是以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批评、保护与实践及相关考察报告为主的中文学术出版物。刊物更名后,除了增加文学人类学的稿件外,其他内容基本不变。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晏月平“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沿线国家共谋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千年大计,包括中国在内的65个经济体,20个为高收入,20个为中等偏上收入,22个为中等偏下收入,3个为低收入;处于前工业化时期1个,工业化初期阶段14个,工业化中期阶段16个,工业化后期阶段31个,后工业化时期3个。人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基于人口经济学视角,运用人口效率、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等指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变动与经济状况,特别是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和结构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为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关系、推动全球再平衡发展,提出可行性发展路径,这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 编《人类学概论(第三版)》定位于大学人类学专业课和公共课使用。其特点有三:一是涵盖了国内外人类学 研究的成果,例如,重新梳理人类学理论进程,对体质、考古、语言、影视和应用等 分支的*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突出田野工作研究取向和类别选择的指导。介绍者多为身处该领域的亲历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二是突破一般教材纯文字静态讲述的传统,利用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多种手段展示当代人类学概貌。例如12位著名人类学家 的素描(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双**”合作专家林建寿绘),7部出色的人类 学纪录片佳作等,使学生真正体认到人类学的博大内涵。三是讲授时难易结合,深入浅 出。重要概念、术语深度解说并呈点状分布,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贯通,便于教师授课时取 舍;理论分析概括性强,行文清晰,并配以“实例解读”,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
-
当代中国的厕所革命周星 著作者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立场,对中国厕所革命进行了全面的扫描和深入的探究。作者一方面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我国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对排泄物的利用、公共卫生发展,以及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排泄行为规范和公共厕所发展的变化,展现出以公共厕所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代厕所革命的意义。并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乃至公共卫生现代化进程做了横向比较。 作者认为,目前进行着的这场厕所革命终将逐渐地改变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那些最难以为人们所自觉到的观念的深层,亦即涉及到排泄的行为、观念和环境的全面改观;并会很大程度上提升一般人民的生活品质,满足普通民众获得清洁、舒适、安全、便捷以及很有尊严感之排泄环境的美好需求。
-
云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族际关系调适研究梁海艳随着云南边境地区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云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地域分布更加趋于分散。外籍流动人口的力量进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边境地区劳动力资源的临时性短缺,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也给边境地区的治安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从而影响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同样,内地人口的流入与回流也会给边境地区带来一定的影响,内陆地区的汉族文化迁入必将与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冲突,从而影响社会和谐。因此,解决好云南边境地区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问题,尤其是边境地区外籍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问题,对于促进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再造异同[德] 李峻石,[德] 郝时亚 编,吴秀杰 译集体身份认同所制造的差异,正日益成为我们所处世界的普遍特征。解释社会整合的理论俯拾皆是,但是又往往互相抵牾。《再造异同:人类学视域下的整合模式》力图破解身份认同话语上的迷思,挑战那些建立在“差异性与共同性”上,被普遍接受然而却是错误的假设。对地方体系、社会关系、日常政治、个人处境的追溯,使该书既有民族志式的个案深描,亦有历史比较研究,这些丰富而鲜活的第一手材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异”与“同”本身,并不能构成引发冲突或者形成整合的基础。我们善于制造异同,却在处理异同方面,天性脆弱。
-
家户变迁与政府治理黄振华 著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家户主义传统的国家,一家一户构成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传统时期,家户的社会功能极为完备,包括生育、生产、消费、养老、教育等均主要由家户承担,对外部社会的需求和依赖有限。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家户的社会功能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趋势,对外部社会的需求和依赖不断增加,并引致国家力量日益深入到农户家庭的日常生活当中。《家户变迁与政府治理:基于农户的政治人类学考察》以若干典型农户为考察中心,从长时段的视角考察了家户变迁与政府治理之间此消彼长的互动过程,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尝试建构不同于以往的政府治理的理论模式。
-
模仿律[法] 塔尔德(Gabriel Tarde) 著,[美] 埃尔希·克鲁斯·帕森斯,何道宽 译模因论先驱,社会学创始人之一,法国传播学鼻祖塔尔德(G.Tarde)*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模因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本书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解释了社群的形成原因,人类行为的进化,信息的传播特征: 1 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 几何级数率: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3 先外后内律: 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这是一本社会学书籍,也是一本哲学书籍,模仿一直存在,而文明的进步令人的模仿行为更加个性化,更加理性化。 社会中相似性的社会根源,是各种形式的模仿的直接地或间接结果——这些模仿有风俗模仿或时尚模仿、同感模仿或服从模仿、感知模仿或教育模仿、无意识的模仿或有意识的模仿,如此等等。 塔尔德所提出的社会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确认影响物体能否成功繁衍的变量,从而解释为什么有些模仿能脱颖而出。要弄清楚,在同样构想的100中语词、神话思想、工业流程等革新之中,为什么一成的革新能得到传播,九成的却被忘记。塔尔德提出的范式还奠定了市场营销的研究范式。
-
人类学史郑一省该教材全方位梳理了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人类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这本《人类学史》教材有一个特点,即能使学生或读者较为清晰地了解人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人类学所关切的种种问题,以及人类学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贡献、代表人物和各自的缺陷。正是每个学派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也成为后来兴起的另一个学派对前一个学派的批评或批判;而正因为有这种批评或批判的精神,人类学才能得以进步和发展。
-
人类学通论暂缺作者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