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文化、法律与生态巫达本书是2018年11月3日在中央民族大学由巫达教授组织召开的“文化、法律与生态”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精选,内容包括文化人类学、法律人类学和生态人类学三个领域以及三领域的交叉研究。其中很重要的角度是:讨论不同的文化如何对生态环境起着保护作用的;国家法律和不同地区的“文化法”也即习惯法是如何对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的。反过来亦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对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什么样的习惯法应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而产生的。
-
与生育政策配套衔接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完善研究汤兆云,郑代良 著针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家庭发展支持体系不甚理想的政策预期和政策效应,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二孩生育主体(包括育龄妇女和其家庭成员)生育顾虑及其影响因素,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内容在内家庭发展支持体系;针对二孩生育主体质性差异甚大的现实情况,构建针对不同群体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并建立健全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正常运行有效的保障机制。
-
男子汉的诗学Michael Herzfeld本书出版于1985年,是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赫兹菲尔德重要的民族志作品,也是人类学领域的一项经典研究,对于边缘社会的裂分主义倾向、男性社会话语和行为的竞演性做了详尽的分析。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指出:以男性为中心的思想是克里特岛社会裂分性的根源。在本书中,作者描述并分析了这种男性中心主义是如何在待客、选举、偷盗羊只(及其叙述)、复仇、话语上的刻薄相向,以及命名等行为中得以体现的。而几乎在所有情况下,男性之间的社交活动都是相互对立的表现,这种对立有时表现为合作,有时则体现为敌对。赫兹菲尔德的研究指出,克里特岛格伦迪村村民的男子气概是基于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进行的一种表演,是以男性为主体的家族和血缘关系上的团结和互惠的表现,而不是粗暴的个人主义。从这种男子气概的角度上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克里特岛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倾向,解读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对于边缘化的传统社会的影响。
-
南美洲的恶魔和商品拜物教陶西格本书是澳大利亚著名人类学家迈克尔•陶西格教授的成名之作,在本书中,他主要探索了当代南美洲种植园工人和锡矿工人的民间信仰中,恶魔的社会意义。陶西格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商品拜物教”等概念,他发现,当地以恶魔形象为核心的本土信仰调解了前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和资本主义物化生产模式之间的冲突。这种混合的信仰体系,正是南美原住民社会在与资本主义及世界市场扩张交锋的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文化回应。
-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政策应对研究马骏 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因此,需要深入分析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制定应对策略。事实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未必是负面的,关键在于防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以及如何利用好“银发经济”带来的新的机遇。本书从提升老龄人口消费水平、促进老龄人口再就业以及完善养老金制度三大支柱建设等角度提出应对策略。本书也就居家养老产业、社会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以及保险资金投入养老产业等热点话题展开论述,为市场主体经营决策提供了启示。
-
人才发展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郑亨钰 著本书以人才发展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对以人才发展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了系统思考,探索构建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总体框架,阐述人才发展多元治理主体和人才发展治理机制,围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领域治理实践,聚焦人才发展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梳理思考,提出对策建议;深度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展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涵盖了顶层设计、制度和政策创新,助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提升,为相关领域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
人类学方法论的中国视角谭同学本书分为四篇,每篇三章,第一篇“”他者声音与’做’人类学”分别探讨了人类学方法论中的“文史哲”传统、交互主体性阐释、实践与民族志研究方法三个主题;第二篇“经验主体与理论自觉”分析了中国乡村研究、家文化、参与式理论三个主题;第三篇“理解中国类型与层次”从个案研究层面对人类学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第四篇“人类学与民族学交叠”则从人类学与民族学交叉的视角,对中国人类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每章都结合国内外学界人类学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学术述评。
-
河南省人口优势与人力资源优势研究孙兆刚本书是一部探讨河南省人口优势与人力资源优势的研究性著作,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从“七普”看如何把河南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研究(2022-YYZD-26)》研究成果;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创业孵化载体融入产业生态建设研究》(222400410025)》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河南省人口资源概况、人口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的制约和河南省人口资源优势向人力资源优势的转化,并附有参考文献。本书为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学习、研究河南省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源提供了参考资料,有一定的行业使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
非遗、认同与审美表征范秀娟 等 著非遗、认同与审美表征,是一个涉及现代人集体身份和共同心灵的美学问题,是一个如何基于过去的历史和当代文化需要进行审美创造和艺术变形的问题。在广西,以民歌、花山岩画、铜鼓、壮锦、绣球等为“原型”的民族文化再生产,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再生产,而是一种意义的再生产,不仅反映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的整体性文化诉求,融汇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精神的要义,而且凝聚了当代广西人集体认同的意识,是八桂认同的表征。因此,分析和阐释广西当代审美文化中以非遗民歌、非遗花山岩画、非遗铜鼓、非遗壮锦、非遗绣球为审美表征所承载的八桂认同和八桂精神,对充分认识当代广西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诉求,以及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区域内如何实现多民族的和平共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广西当代非遗类审美文化中,必定蕴含着有待认识的“一种时代的风尚、一种民族习惯、一种社会的心理、一种集团的气质”,它们共同指涉着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民族”又开放包容的“广西形象”和一种文化多元而价值统一的“八桂精神”。
-
中国民族理论若干问题研究王延中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主编,所内多位知名学者参与撰写,从民族理论角度结合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对民族地区所做的实地调研,就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反映了民族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丰富了民族理论知识,拓宽了民族问题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