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作物营养强化对改善人口健康的影响及经济评价青平等改善人口健康状况、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本书调研了中国农村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实证评析了在中国开展作物营养强化项目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此外,本书还构建了中国区域级作物营养强化优先指数,并对其市场推广前景、风险及化解机制进行了分析。本书的研究有利于中国在未来以营养型农业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农业和粮食生产模式,构建以人口健康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最终致力于解决中国人群的隐性饥饿和营养失衡问题。
-
宠物猫是如何成为人类家庭成员的陈亚亚本书分析宠物猫如何进入人类家庭、促进家庭结构变化。随着养宠者增多,宠物与人类组合成的多物种家庭逐渐显现,并与丁克家庭、单身社会产生了关联。动物医学的发展使得宠物寿命的增加,宠物照护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宠物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宠物主人需要哪些支持,有什么相关义务和责任,如何参与动物保护等也是本书的关注议题。
-
知识管理理论与技术韩红旗知识管理的对象—知识并非一种物质产品,而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具有很多不同于物质的特性,并产生了种种效应,这是知识经济能起作用、比传统经济有优势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管理需要特别重视的地方。例如,知识的累积效应和指数效应等效应是一个个体、团队或组织长期积累、积蓄力量而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们能够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成长的重要原因。然而,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些效应的重要性。指数曲线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最初有一个时间周期很长、增长特别缓慢的阶段,直到一个拐点出现,然后出现爆发性、剧烈的快速增长。在现实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一个个体、团队或组织经常追着热点走,往往在一个领域积累了很多知识后,还没有等到拐点出现,或者等不及拐点出现,就转到一个新的领域重新开始漫长的积累,如此反复,最后一事无成。如何避免出现这些问题,让知识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也是知识管理需要解答的重要问题。知识管理是一种“知易行难”的工作。“知易”表现在几乎每一个人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行难”在于人性或组织利益的原因,很多人和很多机构不愿意将知识共享,造成知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知识只有通过分享才能扩大其效应和价值,只有通过利用才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实现从知识到价值的飞跃。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建立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和激励机制,推动知识在组织中和社会上的共享,让知识在利用中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知识管理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知识管理的另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是很多人都认识到知识管理和业务融合的重要性,但如何将知识管理与业务整合起来,让知识管理真正落地并更好地支持组织运营是一个艰难的实践问题。知识管理如果不能够和业务融合,则是很难产生实际价值的,也很难获得组织中的大多数知识型员工的支持。大量的实践证明,现代企业开展知识管理只有将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整合起来,才能起到好的作用,而整合起来的重要手段就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核心是构建知识库这一基础设施,做好知识的定义、生产、存储、共享、利用和创新。构建知识库需要用到多种信息技术,对最新的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也是知识管理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全书共 3篇,共 13章。第 1篇为理论篇,包括第 1章至第 6章。主要介绍了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理论的分类,从组织行为、知识资本、管理流程和知识创新 4个视角介绍了相关的知识管理理论。其中第 1章主要介绍了知识的概念及类别,知识的特点和效应,并对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 4个概念进行了辨析。第 2章主要介绍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与类别,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目标,知识管理理论的主要分野,以及知识管理理论的主要视角,后续的章节从不同的视角介绍了知识管理的主要理论、方法和技术。第 3章从知识管理的行为视角出发,重点介绍了知识型员工、知识管理与组织文化管理、知识管理与领导管理、知识管理与激励管理、学习型组织理论。第 4章从知识管理的资本视角出发,介绍了知识产品、知识资产与知识资本、知识资产到知识资本的转化因素、知识资本的评估、组织知识资本的管理和运行。第 5章从知识管理的流程视角出发,介绍了知识定义、生产、加工与存储、共享与知识转移、知识利用等流程中的主要知识管理内容。第 6章从知识管理的创新视角出发,介绍了创新与知识创新、达克效应、创新思维、创新机制、TRIZ的创新原理等内容。第 2篇为技术篇,包括第 7章至第 12章。从知识管理的技术视角出发,主要介绍了与现代企业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知识库相关的信息技术。其中,第 7章介绍了信息抽取技术,第 8章介绍了信息组织技术,第 9章介绍了知识图谱技术,第 10章介绍了复杂网络技术,第 11章介绍了神经网络技术,第 12章介绍了推荐系统。第 3篇为展望篇,即第 13章。主要对未来的知识管理环境进行了展望,对个人和组织在面临不确定时做好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
-
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1年和2022年是对我国科技人才工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年。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经验,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阐释了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为新时代科技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专门部署,“三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对新时代科技人才工作提出新要求。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任务部署,要正确认识科技人才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世界进入新的变革动荡期,主要国家间科技人才竞争空前激烈,我国科技人才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踏上新征程,加快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科技人才工作又恰逢难得历史机遇。同时,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入“深水区”,科技人才的培养发现、评价激励、组织动员、服务保障等关键环节还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以高质量科技人才工作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是坚持党对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在中央科技委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新时代科技人才工作的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二是一体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完善科技人才战略布局,推动形成结构合理的战略科技人才方阵和成长梯队。牢牢把握青年科技人才职业早期阶段的特点,遵循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三是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融合发展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四是推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打造科技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五是优化国际化人才制度环境,增强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广度和深度,推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系统介绍中国科技人才发展全局,科技部每两年组织编写出版一次《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是本系列报告的第五次编写出版,重点反映近两年各部门各地方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任务部署、推动科技人才发展的新进展新情况。《报告》编写过程中,有关部门、单位和各地科技管理部门大力支持,提供了大量重要的一手材料和数据,充实和丰富了《报告》内容,在此一并感谢。
-
民族的重塑[德] 阿莱达·阿斯曼 著《民族的重塑:为什么我们惧怕和需要民族》为“2021年歌德学院(中国)翻译资助计划”项目,由德国文化记忆理论奠基人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撰写。此书2020年11月出版,随即引起热烈反响,登榜《世界报》、西部德国广播电台5频道、《新苏黎世报》、奥地利广播电台1频道2021年2月非虚构类图书榜单,排名第二;同时,作为“德国和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精选哲学,社会学,法律和文学等方面的精品德国图书”列选“2021年歌德学院(中国)翻译资助计划”,由“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获得者韩瑞祥翻译。民族一词在德国的禁忌化导致了启蒙的欠缺和对德国民族的意义及角色的探讨不够深入。作者阿莱达•阿斯曼意图通过她的新作来激发这样的讨论,她主张重塑一种新的德国民族形式,这种民族将自身理解为民主、多元的公民社会,且能够以团结的方式迎接未来的严酷挑战。社会凝聚力不仅仅在德国是个问题,整个欧洲甚至全球都在遭遇因民族概念淡化造成的凝聚力不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民族在当下其他国家所遭遇的危机,就必然要对社会群体用以定义自己的过往、未来和身份认同的叙事加以研究,这些叙事被证明是解答“什么造成了民族分裂,什么能使其重新凝聚到一起”这一问题的关键。
-
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向城镇转移的意愿与政策研究彭荣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各省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本书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文件精神,认真分析了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向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转移的相关政策,抽样调研河南省地方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向城镇转移的意愿,得出影响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房价、收入、家庭耕地面积、子女因素、村庄与城镇距离等,并在此基础上理性探讨了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建议,以期为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
中国养老行业发展报告2023罗守贵 谈义良本书是2023年中国养老行业发展报告,从宏观状况、专题解析、案例分析和政策分析四个角度介绍了养老行业发展的成就和挑战。其中,宏观分析编主要分析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养老行业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变化;专题分析编重点分析60后步入老年对养老行业发展的特殊意义,并分别分析了候鸟式养老和农村养老情况;案例分析编在全国选取了八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其中包括民营、国企、外企以及社区、居家和农村养老的探索和创新。政策分析编分别介绍了国家和区域层面致力于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规划和措施的经验。本书适合民政部门、卫健部门、养老机构等与养老或康养相关的机构、关注人口老龄化和有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阅读。
-
反景入深林黄应贵本书是一部以人为出发点,综合人类学导论、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与成果的综合性著作。作者以其田野研究和人生经验,对人类学这门知识做了全面回顾与反省。其中充满着非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这门学问的憧憬、热诚、执着、质疑与创造等心路历程。读者不仅能从此书了解人类学对于日常生活各个层面有趣而生动、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内涵,更能体会人类学特有的全人类社会文化之整体视野、被研究者的和比较的观点,以及处处可见的反省与挑战已有理论知识及研究者己身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偏见之观照,而有所创新的反思性。
-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口述文献收集与保护研究冯云暂缺简介...
-
莫斯引论列维-斯特劳斯 著,谢晶 译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在马塞尔·莫斯去世后为其文集《社会学与人类学》一书写的导言,之后由法国大学出版社以单行本出版。这部简要却影响深远的著作既是对莫斯著作和观念的精要概述,也是列维-斯特劳斯在学术观念渐趋成熟时期对自己的人类学理论的阐发,被视为结构人类学的宣言。本书在国内是首次以单行本出版,由青年学者谢晶翻译并作导读。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 1872—1950)是20世纪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作为涂尔干的弟子,他曾与涂尔干合著《分类的几种原始形式》,并在涂尔干1917年去世后接任《社会学年鉴》主编,1931年成为法兰西公学的社会学讲席教授。莫斯的思想为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研究提供了启迪,对法国20世纪后半期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