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罗意 著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虽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但其理论与方法的源头却可追溯至人类学诞生之初的诸多理论之中。《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做了系统和深入的说明与介绍,包括理论渊源、文化生态学、新功能主义、民族生态学、过程生态人类学、政治生态学、环境人类学以及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此外,《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也对中国生态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变化做了梳理和评述,对新时代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中国流动人口俞林伟,陈莉 著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和健康水平是衡量当前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依据。本书在构建居住条件与健康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考察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和健康状况;深入比较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在居住条件和健康状况方面的异同,从住房条件、社区环境和居住隔离方面识别与评估可能对健康构成潜在影响的各类因素,探讨居住条件对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作用规律及影响机制。本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会转型期健康影响的户籍差异,丰富流动人口健康影响因素的理论认识,对实现流动人口的居住融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与社区参与研究陈亚辉 著本书在研究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发展的问题时,首先探索了流动人口的分布、特征,并结合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合方面的现状分析存在的影响因素;然后从就业融入、社会保障、儿童教育、社区治理等方面展开探究,分析导致流动人口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领域难以获得平等机会的原因;最后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
设计学与人类学[英] 温迪·冈恩,[澳] 杰瑞德·多诺万 著,陈兴,史芮齐 译本系列丛书探讨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感知、创造力、技能之间的关系,其共同目标在于超越人类学和物质文化研究的既定方法,这些已有的方法将人类居住的世界视为完整物体的存储库,这些物体已经存在并可用于分析。与上述方法不同的是,本系列丛书关注的是创造过程,不断地把这些物体带入存在,也不断地把同物体纠缠的人们带入存在。本系列丛书将以跨学科为导向,持续关注跨学科实践:关注与其他学科一起做人类学的方法,而不是做从属于这些学科的人类学。通过跨学科的人类学,本系列丛书目的在于达到一种既全面又渐进的理解,与其说是致力于实现最后的综合,不如说是致力于开辟探索的道路。
-
世界现代化报告[意] 阿尔伯特·马蒂内利,何传启 著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又是一种文明进步。它不仅改变了18世纪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还促进了人类发展、生态文明和国际体系的变迁,同时有助于文化多样性长期存在。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某种现代化建设,都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一个发展目标。 2019年5月,“第三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成功举行,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的80多位学者出席论坛,论坛联合主席共同签署了《世界现代化论坛章程》。《世界现代化报告:现代化与人类发展》是第三届世界现代化论坛的主要成果,包含现代化与人类发展、教育现代化与人类发展、现代科技与人的现代化、健康现代化与人类发展、生态现代化与人类发展、生活质量与现代化等,反映了现代化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
-
族群与边界[挪威] 弗雷德里克·巴特 著,李丽琴 译《族群与边界》是部族群研究的典范性著作,标志着族群研究的一个新的时代。在此书中,巴特及其他学者认为,族群并非是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固定化群体,而是在文化差异基础上的群体的建构过程。因此他们把族群互动作为讨论的中心,认为族群认同不是独立的,而是人们持续的归属和自我归属的产物。族群认同的形成贯穿了吸纳和排斥的关系过程中。书中的八篇论文,所涉及的田野点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族群社会,但各项研究都贯穿着这种对族群的理解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研究方法。这本文集的出版,开启了人类学关于族群、族群性、族群认同等问题的广泛讨论,直至当今。
-
个体认同论尹岩 著作者基于现代社会个体化的结构特征和个人的个体存在特性,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新的且极为重要的个人认同形式——“个体认同”。本书是对个体认同的一般问题的哲学研究,系统地探讨了个体认同的根源、意义、基本结构以及一般机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以及个体“崛起”的历史前提和现实条件进行了哲学的反思,认为中国社会需要一场以个体认同为核心的社会启蒙,其任务是在文化意义上完成向时代精神的历史性转变。
-
人口流动与产业集聚互动的机制和效应研究敖荣军 著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及区域经济效应一直是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及其微观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人口流动与产业集聚互动的机制和效应研究》基于马歇尔空间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借鉴人口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理论演绎与实证检验相结合,深入分析人口区际流动与产业地理分布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机制及其区域经济效应,探索基于要素和产业集聚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径,为新背景下区域发展与管理提供理论借鉴与决策参考。
-
问道落脚城市潘静 著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流入城市的背景下,分析以农业转移人口和异地就业大学生为主体的外来人口在城市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落脚定居城市。标题“落脚城市”意为定居城市。“问道”又有两层含义:一是问为什么落脚城市这么困难,二是问如何落脚城市的路径。外来人口定居城市首先需要获得稳定的工作收入,实现“乐业”;其次需要在城市居住,实现“安居”;最后需要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获取社会信任和身份认同,实现“社会融合”。按照这个逻辑,本书拟分析:1.影响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因素;2.外来人口与城市本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差距;3.外来人口的住房不平等状况;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5.外来人口在城市获取社会信任和实现社会融合;6.推动外来人口落脚城市的三条路径“市场机制、制度改革、社会互动”。
-
生还是不生?李晓巍,付玉蕊 著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从生育意愿和婴幼儿养育成本关系的视角寻求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均衡发展尤为重要。 《生还是不生?影响中国女性生育意愿的成本因素》以时间为线索,从历史、现状与未来三个不同视角,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生育意愿与婴幼儿养育成本的关系。在调查二者关系的变迁脉络及现阶段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家庭和国家两大养育成本分担主体的层面提出了增强女性生育意愿的措施,并预测了二者关系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