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亨丽埃塔与那场将人类学送上审判席的谋杀案[美]吉尔·施梅勒1930年,年仅22岁的亨丽埃塔·施梅勒被录取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师从声名显赫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和博厄斯。一年后,在他们的提议下,亨丽埃塔满怀期待地独自前往两千多英里外亚利桑那州怀特山区的阿帕奇印第安保留地进行暑期田野调查,不幸遇害。亨丽埃塔的死亡动摇了当时印第安人与白人殖民者之间所建立起的脆弱平衡,也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乃至整个学科置于众人审视的目光之下。本书是主人公的侄子和侄女耗费三十年的追寻,其中包括与FBI的一场官司。他们从大量碎片信息中尽力拼凑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事件脉络,也为亨丽埃塔的死亡去污名化。多年来,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式一直在发展演变,亨丽埃塔的遭遇成为许多虚构写作和小说的原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学家。科技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亨丽埃塔的故事成为永无止境的螺旋,后人不断在为这个故事补遗,不断赋予它全新的意义。
-
与生育政策配套衔接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完善研究汤兆云,郑代良 著针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家庭发展支持体系不甚理想的政策预期和政策效应,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二孩生育主体(包括育龄妇女和其家庭成员)生育顾虑及其影响因素,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内容在内家庭发展支持体系;针对二孩生育主体质性差异甚大的现实情况,构建针对不同群体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并建立健全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正常运行有效的保障机制。
-
男子汉的诗学Michael Herzfeld本书出版于1985年,是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赫兹菲尔德重要的民族志作品,也是人类学领域的一项经典研究,对于边缘社会的裂分主义倾向、男性社会话语和行为的竞演性做了详尽的分析。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指出:以男性为中心的思想是克里特岛社会裂分性的根源。在本书中,作者描述并分析了这种男性中心主义是如何在待客、选举、偷盗羊只(及其叙述)、复仇、话语上的刻薄相向,以及命名等行为中得以体现的。而几乎在所有情况下,男性之间的社交活动都是相互对立的表现,这种对立有时表现为合作,有时则体现为敌对。赫兹菲尔德的研究指出,克里特岛格伦迪村村民的男子气概是基于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进行的一种表演,是以男性为主体的家族和血缘关系上的团结和互惠的表现,而不是粗暴的个人主义。从这种男子气概的角度上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克里特岛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倾向,解读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对于边缘化的传统社会的影响。
-
维塔[巴西]若昂·比尔 著,[丹麦]托本·埃斯科罗德 摄影,杨晓琼 译在维塔,那些患病者、无家可归的人都被留在这里等死。卡塔里娜也是如此。穿过濒临消声的语词和被宣判失效的回忆,环绕卡塔里娜的一切成为一种见证;当家庭、机构、化学物质和经济体系成为共谋,一个人如何能逃离社会性死亡的黑洞?在巴西,像维塔这样的社会遗弃空间到处浮现。 这个令人难以忘却又不安的故事集中书写了一个名叫卡塔里娜的女人的经历,她的身体逐渐瘫痪,被人当作疯子,在维塔消磨剩下的人生。人类学学者若昂· 比尔开启了一段侦探小说般的探索卡塔里娜人生的旅程:通过与卡塔里娜对话、寻访其亲属、追踪她的医疗档案,解开卡塔里娜编写的“词典”中神秘的、诗歌一般的词句,追溯她的见弃命运和病理状况背后的家庭、医疗、国家和经济的复杂网络。 维塔里的人,仍回忆着当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叔叔、阿姨、祖父、祖母的经历,却被排除在现实世界之外,成为无人认领的生命。在这个由官僚机构和亲属关系共同认可的社会性死亡的语域,药物成为家庭治理的工具,诊断斩断了道德义务,收容成为剥夺人之权利的终极名义。《维塔》不仅仅是又一个关于遗弃的故事——环绕卡塔里娜的一切成为一种见证,它向任人死亡的社会逻辑发出质询,也试图夺回人之为人的意义和尊严。 “我多么希望卡塔里娜能够读一读我们共同工作的成果,看到她自己在书页中浮现出来,寻到另一种结局。”
-
南美洲的恶魔和商品拜物教陶西格本书是澳大利亚著名人类学家迈克尔•陶西格教授的成名之作,在本书中,他主要探索了当代南美洲种植园工人和锡矿工人的民间信仰中,恶魔的社会意义。陶西格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商品拜物教”等概念,他发现,当地以恶魔形象为核心的本土信仰调解了前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和资本主义物化生产模式之间的冲突。这种混合的信仰体系,正是南美原住民社会在与资本主义及世界市场扩张交锋的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文化回应。
-
河南省人口优势与人力资源优势研究孙兆刚本书是一部探讨河南省人口优势与人力资源优势的研究性著作,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从“七普”看如何把河南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研究(2022-YYZD-26)》研究成果;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创业孵化载体融入产业生态建设研究》(222400410025)》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河南省人口资源概况、人口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的制约和河南省人口资源优势向人力资源优势的转化,并附有参考文献。本书为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学习、研究河南省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源提供了参考资料,有一定的行业使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
寻道四方朱磊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观察世界与体验生活的个体视角。 采用漫谈的形式,突出个人的体验色彩,根据作者走过的世界七大洲(包括南极和北极)以及中国34个省市区(包括港澳台)的经历和体会,通过人文地理的视角观察世界,感受人类与环境的丰富多彩,捕捉人生的体验视角,接触世界的方方面面。既是对人文地理学知识的具体化,也是世界旅行的游记随笔。在比较世界各地差异、特别是东西方特性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世界各地、宇宙万物的共性,这是一种“知行合一”加“天人合一”的观察与思考模式。 阅读这本书,在丰富人文地理学知识、了解修行者各地旅行体验的同时,可以沉浸于人类出现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文明成就,感受世界的演化过程。这种一边旅行观察一边阅读思考的行为,本身就是寻道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万年事。激发思考活力,打破思维惯性。探寻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境界。让知识更丰富,让信息更可靠,让视野更宏大,让心灵更自由。纵览人类文明,跨越古今东西,传播思想文化,开创想象空间。
-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政策应对研究马骏 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因此,需要深入分析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制定应对策略。事实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未必是负面的,关键在于防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以及如何利用好“银发经济”带来的新的机遇。本书从提升老龄人口消费水平、促进老龄人口再就业以及完善养老金制度三大支柱建设等角度提出应对策略。本书也就居家养老产业、社会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以及保险资金投入养老产业等热点话题展开论述,为市场主体经营决策提供了启示。
-
健康中国战略下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研究于海燕、俞林伟《健康中国战略下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问题,按照“理论基础—现状审视—逻辑建构—实践问题—解决对策”构建研究脉络。从行政学视角基于“状态—结构—绩效”这条完整逻辑链构建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的分析框架,利用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卫生服务专项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在总体健康、卫生服务利用、流行病处置方面的差异。在理顺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的逻辑机理与实现机制后,本书运用复合协同度模型测量流动人口卫生服务供给的协同程度,分析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的实践问题与解决对策,从而确定个体能力、政府驱力、经济动力及社会助力的协同作用是促进流动人口卫生服务获得感的政策方向。《健康中国战略下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研究》内容完整,逻辑性强,适合从事公共服务、卫生管理及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人员,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公共服务供给部门的工作人员,社会组织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从事社会管理的其他人员阅读。
-
非遗、认同与审美表征范秀娟 等 著非遗、认同与审美表征,是一个涉及现代人集体身份和共同心灵的美学问题,是一个如何基于过去的历史和当代文化需要进行审美创造和艺术变形的问题。在广西,以民歌、花山岩画、铜鼓、壮锦、绣球等为“原型”的民族文化再生产,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再生产,而是一种意义的再生产,不仅反映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的整体性文化诉求,融汇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精神的要义,而且凝聚了当代广西人集体认同的意识,是八桂认同的表征。因此,分析和阐释广西当代审美文化中以非遗民歌、非遗花山岩画、非遗铜鼓、非遗壮锦、非遗绣球为审美表征所承载的八桂认同和八桂精神,对充分认识当代广西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诉求,以及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区域内如何实现多民族的和平共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广西当代非遗类审美文化中,必定蕴含着有待认识的“一种时代的风尚、一种民族习惯、一种社会的心理、一种集团的气质”,它们共同指涉着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民族”又开放包容的“广西形象”和一种文化多元而价值统一的“八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