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审问民族志[美] 史蒂芬·卢贝特 著;项继发 译民族志研究大量依赖的是匿名的信息源。研究结果往往只是由研究者报告,读者无法看到原始数据。史蒂芬·卢贝特作为一名法学家、庭审辩护专家和法务伦理学者,对民族志研究中的证据问题提出了系统性质疑。他研读了大量民族志作品,评估了民族志作品中证据的使用(包括证据的来源、收集过程、呈现方式、可靠性等),并将其与法务实践中形成的认定证据可靠性的标准进行比对,发现大部分的民族志作品都缺乏事实核查。卢贝特针对社会科学质性研究中证明的本质,利用辩护律师的工具,基于当代研究文本和原始资料来源,探索了民族志叙事背后的故事。
-
尼加拉克利福德·格尔茨格尔茨在本书中以个案研究的形式描绘了东南亚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并将它与近代以来的现代国家形态和理念交相映照。他沿着马克斯•韦伯式的理路,从历史资料和田野经验中建构了一种“剧场”式的国家形态:各种大大小小的国王以自身的地位、礼仪和形象为根基,营造出相应的国家形象,其中疆界等现代国家中的关键因素反而不是那么核心的问题。格尔茨并不打算否定权谋、剥削、军事、暴力等因素,而是在承认这些因素都在国家建构中发挥作用的同时,更偏重于指出现代政治学中对身份、人观、仪式等重要方面的忽视。现代国家同样也存在上述维度,只不过由于研究者身在庐山之中,这种国家的“符号学”体系被大大遮蔽了。在拓展我们对现代国家的理解方面,《尼加拉》已经做出了足够重要的贡献,甚至可以说,作为一种完整的国家“类型”,尼加拉已经烟消云散,但作为一种形象,它至今仍然活着。
-
民族古籍研究张铁山主编《民族古籍研究》是由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创办的学术刊物,由张公瑾主编。本刊依靠广大民族古籍研究者,以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古籍研究的综合水平为己任,发表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研究论文、书评和综述等。内容以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宗教、语言、文字、文学、地理、考古等多个方面。具体论文有:古代突厥文纸质文献残片集释、《突厥语大词典》英文版导言、古代突厥—回鹘文文献中表示空间意义的后置词、文本细读:文献语言的示证研究等二十多篇文章。
-
当代人类学十二讲潘天舒《当代人类学十二讲》汇集世界著名人类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凯博文,世界著名人类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孔迈隆,复旦人类学教授潘天舒,复旦人类学副教授张聪等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其视野非常广阔,涉及了当代人类学诸多重要的议题,儿童养育、老龄照护、老龄社会、丧葬、人口流动、体育竞技等。面对纷繁复杂、快速变化的中国乃至世界,本书讨论的这些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进入这种复杂性、流动性。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是进入人类学广阔世界中领略其中风景的很好读本,对于研究者而言,则展现了人类学可以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作为自身研究的领路人和同行者。
-
人口空间分布趋势预测及相关政策研究陈雯,李平星,闫东升人口空间分布,是“经济?C社会?C资源?C环境”复杂系统中的关键一环,是制定国家及区域重大战略的前提,是各类规划合理配置要素的重要基础。本书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口发展与空间布局的新趋势,从全国、长三角城市群、典型城市及其代表区域等尺度,开展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化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从开发?C保护平衡、公平?C效率兼顾维度进行人口空间分布预测,进而提出引导和优化人口空间分布的政策建议,可为我国新时期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
人类学研究梁永佳 主编《人类学研究(第17辑)》推出“葛兰言专栏”,辑录鲜为人知的珍贵旧文(译作)及此研究脉络下的当代新作各三篇,带我们重新理解这位对一般人类学理论发展具有原创贡献、兼具承前启后之功的思想大家。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民国知名社会学家许烺光和杨堃的旧文(译作),二者提纲挈领地勾勒出葛兰言的生平和思想轮廓,钩沉了中国人类学两大奠基性人物的一次直接对话,一场精妙绝伦的学术论辩由此拉开序幕。其他部分沿袭往期风格,刊载学术论文、研究述评等,名家云集,亦不乏亮点。特稿重磅推出当代知名人类学家王铭铭教授最新力作《祭祀理论:从泰勒到史密斯再到弗雷泽》,聚焦古典人类学祭祀理论之流变,重返《原始文化》《闪米特人的宗教讲演录》《金枝》三部经典,剖析其中所塑造的特征鲜明的“原始他者”形象及其与作者“文明自我认同”的关联性,旨在以“史”为鉴。
-
超龄时代布拉德利·舒尔曼,王晋瑞 译通过本书,人口学家布拉德利·舒尔曼为我们阐述了即将到来的“超龄时代”,当一个社会中,65岁以上的人口多于18岁以下的人口时,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通过分析指出,现代人寿命不断增长,出生率逐渐降低,老龄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超级大趋势”。全球已有10个国家在2020年超越了临界点,还有25个国家则是再过10年就会成为超龄时代的成员之一。这一超级大趋势将如何改变你我的命运,当老龄化群体面对歧视这一人口反乌托邦现实仍然严峻,同样遭遇职场歧视的年轻人群体又该如何自处?面对新的劳动力博弈,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彻底影响政府、商业,乃至于我们的生活。超龄时代同样意味着商机与希望:更加长寿和健康的生命、更多元化的代际关系、新的市场和产品的探索。前提是,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好准备。
-
新迁移(美)帕拉格·康纳在本书中,知名的未来学家帕拉格·康纳对人类文明的下一阶段提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愿景:一个既具有移动性又具有可持续性的阶段。作者在本书中预测和解读了由政治,经济,技术颠覆或气候变化等新因素导致的当代和未来数十年之内人、商品、服务、资本、科技和创意在全球范围的移动,以及各大洲、国家随之可能发生的变化。通过《新迁移》,作者希望使读者了解,人文地理布局或许将在未来继续发生改变。人们将会不断转移到资源、气候较好的地方,而技术将流向需要它们的人,流动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建立更好的栖息地。作者通盘考虑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和环境因素,并探讨它们会如何相互作用,进而对每个地区如何适应无限的复杂性做出构想。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想象世界文明结构在未来发生根本改变的情景——包括我们自己在人类下一张地图上所处的位置。
-
时间·空间·仪式高志英 杨晓龙生长于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向来是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早在古代就已和中原民族相互“观察”和“审视”。本书从民国时期人类学家陶云逵的傈僳族研究为起点,援引从《云南志》到《滇缅界务北段调查报告》的大量史料,向前回顾三江并流区域傈僳族走过的漫长岁月,向后则延伸了学科发展及傈僳族研究逐步深入的路径,着重分析了傈僳族的生计方式、时间制度、祖先崇拜与丧葬仪式等习俗,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呈现了碧罗雪山傈僳族的社会生活图景,由此揭示出傈僳族独特的时空观乃至哲学观。
-
自然象征Mary Douglas本书是玛丽•道格拉斯的代表作,也是现代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自然象征”即利用人的身体作为象征符号,表达社会结构和人们的宇宙论。本书采取结构主义的方法,反对写作时兴起的轻视仪式和象征的思潮,强调仪式的象征意义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本书的一大贡献是应用“格群”(grid-group)分析框架对社会进行类型学上的划分。作者认为,不同的社会类型对应不同的宇宙论,宇宙论在根本上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社会结构也决定了人们对身体的象征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