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社会融合徐水源《社会融合:新时代中国流动人口发展之路》结合我国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和阶段性特征,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论述精神,从经济立足、权益平等、社会接纳、政治参与、身份认同、文化交融等六个维度,构建新时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和指数,着重论述了新时代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政策制度的构建,提出了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路径,勾画出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政策供给体系,并对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是一本兼具政策论述和学术研究的专著。《社会融合:新时代中国流动人口发展之路》对于从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领导、工作者和研究学者运用习近平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重要论述,解决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四重证据法研究杨骊 等 著本书突出论述文学人类学一派倡导的新方法论四重证据法。作为文学人类学者自我超越的新方法论尝试,四重证据法在多年研究实践中取得进展。四重证据法的界定是:“一重证据指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指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包括王国维当年研究的甲骨文、金文和后来出土的大批竹简帛书。三重证据指民俗学、民族学所提供的相关参照材料,包括口传的神话传说,活态的民俗礼仪等。四重证据则专指考古发掘的或传世的远古实物及图像。”综合利用多学科资料的优势是,用文化文本的概念来统合四重证据。一、二重证据为文字文本,第三重证据主要是口传文本和活态文化传承,第四重证据则是非文字非语言材料构成的文化文本。四重证据的结合,构成“物象-语言-文字”这样整体性的人类生活世界,搭建起从语言学到现象学的认知桥梁。书中的五个案例,从鸮神到熊图腾(黄帝有熊氏),以及汉代器物上表现的天熊神话观。用新出土的石家河文化双人首蛇身珥蛇形玉玦的图像,解读《山海经》的珥蛇神话之谜。这表明四重证据法能够有效面对新材料,逐步展开立体释古的文化文本重建工作,给人文研究传统带来推陈出新的实际效用。
-
基因前传陈文盛 著《基因前传:从孟德尔到双螺旋》从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谈起,一直介绍到1967年,阐明了DNA的遗传密码是怎样决定蛋白质氨基酸的排序为止。这其中,重点介绍了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建立遗传原理、荷兰和德国等国家的三位欧洲植物学家通过果蝇突变实验发现连锁遗传、对基因是蛋白质还是DNA引发的争论和探究、双螺旋结构诞生的过程、发现DNA如何编写遗传密码、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转接等过程。书中所介绍的都是真实的对遗传科学探究的历史故事,在阅读娓娓道来的字句时,能够感受到智慧的灵光充盈心窍,从而追随着历史的时空幻化着吞吐万象的神奇。本书还对志于从事遗传学研究的人,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且能极大地提升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
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叶舒宪 著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之间的承续渊源,致力于本土视角的文学人类学理论建构,以中国文明发生为理论创新个案,通过考古新发现的史前玉文化8000年脉络,提出玉石神话信仰(简称玉教)奠定华夏文明核心价值,用新材料新方法讲述以往所未知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故事,包括儒家君子如玉的伦理和道教玉皇大帝的原型,直至融合多民族的化干戈为玉帛理想。
-
空间简史[意] 托马斯·马卡卡罗 著,尹松苑 译自人类第yi次用步伐丈量大地,探索空间的欲望便从未停止。“我们在哪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从人类有空间认知以来,答案总是暂时性的,不断被新的发现更替。 在早期文明中,先人用神话确立“哪里”的zui初答案。在青铜器时代,人们已经创造出复杂的概念地图,并且能够利用星星找到方向。在中世纪,计算和导航工具更加完善,一个新大陆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哪里”的认知,随之而来的探索迅速填满了古老羊皮纸地图上的空白。在当今时代,望远镜的镜头拉近了我们与天空的距离,新的行星被发现。行星迅速变成星系,新的理论正逐渐重塑整个宇宙。 过往的理论或被证实,或被推翻,但我们探索空间的脚步从未停歇,“哪里”这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也在等着“后来的我们”去开拓。
-
老龄化问题应对研究韩振秋 著本书对老龄化相关问题首先予以界定,从历史、国际的维度探讨老龄化发生的机制及其深层原因;从科学与社会的视角,透过科学、哲学、社会和文化以及现代化的视角深度解析老龄化问题;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老龄化给家庭、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科学与社会的视角,分析国内外老龄化问题应对的典型实践及经验借鉴;探讨了我国老龄化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着重提出了以科技发展为根本,辅之以观念创新、政策框架优化为老龄化问题应对的策略设计,并对我国未来老龄化社会进行了预测和前景展望。本书首先对老龄化相关问题予以界定,从历史、国际的维度探讨老龄化发生的机制及其深层次原因。从科学与社会的视角,透过科学、哲学、社会和文化以及现代化的视角深度解析老龄化问题,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老龄化给家庭、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了国内外老龄化问题应对的典型实践及经验借鉴;探讨了我国老龄化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着重提出了以科技发展为根本,辅之以观念创新、政策框架优化为老龄化问题应对的策略设计,并对我国未来老龄化社会进行了预测和前景展望。
-
文化亲昵(美)迈克尔·赫兹菲尔德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迈克尔·赫兹菲尔德对于人类学理论和田野实践贡献*大的一部作品。作者通过对他在希腊和其他南欧边缘地区的多年的田野工作的反思,在理论层面提出了在其他语境中从事研究的人类学者经常会遭遇的有关“文化亲密”的问题:处于极权或专制之下的国民会在言行中对于那种自 上而下的文化和法制理念时有抵触,讽刺和反感,但同时在危机时刻,尤其是在与“外人”的交往之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又成为了官方“国民文化”模式的忠实捍卫者。他探讨这种“文化亲密”对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关系以及写作民族志的影响,以及对于理解全球化进程中的地方性抵制力量的重要意义。
-
人类心灵简史(英国)詹姆斯·乔治·弗雷泽人类的进化,其实是一部心灵上的自我超越史。原始人从树上走下来,为了不被洪水猛兽灭掉,开始思考如何抵抗自然力。这份思考,促使人类脑洞大开,奇思妙想,结出许多灿烂的智慧果实,超越其他动物,走出一条从动物性向人性和神性的进化之路。为理清人类心灵世界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弗雷泽历时五载,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灵魂观念及巫术与禁忌入手,延展至科学的出现,分析比较,揭示出人类思维进化的共同轨迹——“巫术→宗教→科学”。同时,弗雷泽在书中发问:当科学取代了巫术和宗教,它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会被未来更加圆满的假说代替吗?人类命运的归属是什么?打开人类精神世界的秘密花园,踏入这场心灵进化的冒险之旅,欣赏精神世界的神奇与美妙,可以促使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本书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从植物神,到动物神,再到科学,对世界各地习俗和传说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已远远超越了人类学范畴,对文学、艺术乃至人类精神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读来令人不忍释卷。
-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王铭铭 编20世纪人类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蜕变。60年代以来,其面目的多元化进一步加深,近年来虽有不少出色的研究,却没有了之前作为学派的中坚力量,导致学术理路芜杂不精,更使学习者感到困惑。 ? ? 本书便是以改变人类学现状这一使命为编辑宏旨,对20世纪的著作遗产加以整理,意在梳理学术脉络,为读者提供科学的人类学入门阅读指南,使读者准确把握人类学思潮的流变。作为一部导读性的编著之作,本书勾勒出了20世纪西方人类学“故事”的主线。
-
海南人口与生态问题历史研究张朔人詹兴文海南岛为叙述核心,自三亚(落笔洞)人至今时间跨度一万多年为叙事时间,重点围绕着岛内人口数量及分布、生态环境变化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论述。从“海南岛史前人类与自然环境”“民族迁徙与聚集”“汉族聚集与海外移民”“人口发展及其相关问题”“自然力与生态环境演变”“社会因素对环境影响”“人口与生态协调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以人口及生态关系为对象,从族群迁徙、自然环境演化、社会因素影响等分层解读,进而为当下人口生态和谐发展及“生态省”建设提供历史借鉴。运用考古学、地质学、气象学、气候学、地震学、土壤学、植物学及人口学、民族学、社会学、社会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再现本岛人口发展、生态变化的规律,通过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勾勒国家治理政策变化对其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