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北京人口蓝皮书马小红 尹德挺 洪小良 主编 编本报告是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2018-2019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三个部分: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本报告利用北京市政府、统计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和资料,结合本书作者们自身的深入调查和研究,立足于北京市人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城市社会治理、老龄化挑战下的积极应对、京津冀协同与副中心建设下的城市空间新格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出了对策建议。
-
人类的价值[美] 罗伯特·博伊德 著是什么让人类如此独特?是否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因为拥有更高级的智力,人类才得以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 人类进化与社会变革领域的知名教授罗伯特·博伊德对这一命题进行了重新梳理,并驳斥了这种存在于大众之中的普遍观点。 人类真的只是聪明的黑猩猩吗?为什么人类这个物种既合作又竞争?罗伯特·博伊德巧妙地结合了对不同社会的详细分析、清晰的实验研究以及对狩猎-采集生活的丰富描述,大胆带领我们踏上科学之旅,探索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人类之所以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并解决各种问题,主要依靠的不是个人智慧,而是“累积性的文化适应”, 以及更长时间维度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过程。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各种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博伊德认为,不仅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类文化也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文化使人类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物。累积性文化进化是人类z大的,也是z独特的优势。 本书为重新思考人类本性、社会秩序、人类进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旁征博引的论述闪烁着迷人的学术光芒,并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 “设计与变革”等问题提出了深刻的建议。
-
民族旅游村寨的人口移动与文化变迁刘超祥 著《民族旅游村寨的人口移动与文化变迁:以湘西德夯村为例》是从人口移动的角度出发,研究民族旅游村寨德夯村文化变迁的问题。德夯村是一个五百多人的苗族聚居村,地处湘西,位于大山之中。旅游开发前,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商品意识低等原因,德夯村的人口移动规模小,受外界影响小,文化变迁缓慢。旅游开发后,德夯村的人口移动规模逐渐增大,受此影响,村民与他者的交往与互动更加频繁。在与他者的交往与互动中,受他者的影响,德夯村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德夯村文化在人口移动中所发生的变迁,先是一些村民个人受他者影响在某些方面的改变,进而才是村寨文化整体性的变迁。《民族旅游村寨的人口移动与文化变迁:以湘西德夯村为例》主要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同时结合文献进行研究,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德夯村人口移动中的文化变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上海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理论成果汇编上海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 著本稿收录了居民经济状况核对领域的主要课题研究成果13个和历年核对机制建设征文活动优秀论文30余篇,主要包括关于核对机制建设的思考和研究;核对视野下的相关政策研究;核对工作对象特征的研究;核对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相关研究四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民生保障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核对机制、掌握核对工作方法,对进一步开展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
发展人类学十二讲潘天舒 著发展人类学是应用人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融理论批评和应用实践为一炉的学问,本书所论述的发展人类学体现了国际学界中从事发展研究的两种相关却不尽相同的思路、模式和风格。本书在由宏观理论述评、实践案例分析和反思质疑批评构成的大致框架内,分为“人类学与发展研究”“人类学与发展实践”和“世界体系中的发展人类学”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以理论为主,介绍发展人类学的学理与应用价值,以及人类学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实践,从田野调查与研究中看发展人类学的治学方法,并呈现“男性偏见”看妇女从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案例和农业“绿色革命”的案例;第三部分阐释世界体系里发展人类学的发展与反思,对“可持续发展”设问的争辩,同时践行费孝通“为人民服务的人类学”的崇高理念这一主题,着重探讨发展人类学对于当今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同时与读者和同道们分享文化人类学科建设的初步设想。
-
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邓永耀 著《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视觉人类学论稿》是国内第一部从视觉人类学角度研究非文字书写文化史的著作。全书首先通过分析“Visual Anthropology”的译名,将其从过去的影视人类学拓展为视觉人类学,并对视觉人类学进行了学科定位和学科架构。具体以非文化书写时代的物象、图像,如洞穴画、岩壁画等为研究对象,探究人类文明起源及其生成的视觉展现、人类文明传承的手段以及人类知识的传播过程。最后通过对母体人类学学科架构的重温,论述了视觉人类学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与其他学科的可能结合点。
-
九色鹿·与人类学家同行张经纬 著本书是人类学家张经纬的首部人类学主题书评集,分为“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人类学家”、“走进人类学方法”、“人类学与当代中国”、“性别与社会”和“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五大板块。书评作为一种独特的载体,游走在学术体系的边缘,有人认为它无足轻重。然而,书评和一篇学术论文相比,其读者却百倍于后者。人类学作为一门闻者甚少的学科,书评更是肩负了向公众普及学科知识的重任。确切地说,是搭建象牙塔与公共领域之间重要的桥梁。阅读、评价前人的作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数据库。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反诸己身,形成自己的学术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更好地将人类学与当下的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相信这本文集会给每一位潜在的人类学家,提供可以参考的阅读与写作指南。
-
中国人口学四十年郑晓瑛 著时值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为了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做出的“关于发展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和中共十九大会议中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远景规划,《中国人口科学四十年》期望通过对人口科学过去40年学科发展的梳理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对发展与繁荣中国社会科学做出回应。
-
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李鹏 著本书主要内容围绕以下五个方面: 1、系统化的理论梳理。对国内外重要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思想理论成果进行较为详尽的梳理,尤其是被以往研究忽视的中国古代以来的人口经济发展思想进行了概述,以显现中国这个农业人口巨型国家的特殊人口、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轨迹与特点。 2、新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转变形势研判,从数量证明、结构改变和定性判断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和测算。 3、创新性地构建了由五大新发展理念导引的发展方式测评体系。按照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设置新的指标体系,测算全国31个省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水平指数、速度指数,得出一系列新的重要判断。 4、创新性地构建了人口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人口自身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在内的新评价体系,得出一系列新的重要结论。 5、开拓性地对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耦合程度进行测度,得出我国各个省域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耦合协调进展程度的分析结果。
-
中国人类学家访谈录徐杰舜 编《中国人类学家访谈录(套装共3册)》通过作者与近百位中国老中青三代中国人类学家的访谈,构成了一部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口述历史”。重读这些访谈,在这些人类学者们的心声中,我仿佛再次听到了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铿锵的脚步声:他们有的从民族学进入,有的从历史学进入,有的从社会学进入,有的从文学进入,有的从艺术学进入,有的从教育学进入,有的从生态学进入,有的从科技史进入,有的从建筑学进入……从而展示了人类学“千手观音”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