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个体认同论尹岩 著作者基于现代社会个体化的结构特征和个人的个体存在特性,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新的且极为重要的个人认同形式——“个体认同”。本书是对个体认同的一般问题的哲学研究,系统地探讨了个体认同的根源、意义、基本结构以及一般机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以及个体“崛起”的历史前提和现实条件进行了哲学的反思,认为中国社会需要一场以个体认同为核心的社会启蒙,其任务是在文化意义上完成向时代精神的历史性转变。
-
人口流动与产业集聚互动的机制和效应研究敖荣军 著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及区域经济效应一直是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及其微观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人口流动与产业集聚互动的机制和效应研究》基于马歇尔空间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借鉴人口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理论演绎与实证检验相结合,深入分析人口区际流动与产业地理分布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机制及其区域经济效应,探索基于要素和产业集聚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径,为新背景下区域发展与管理提供理论借鉴与决策参考。
-
性的进化[美]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 著,魏薇 译● 男性为什么不哺乳? 人类为什么会为了享乐而不是生育而性交? 为什么只有人类女性会经历更年期? 为什么人类男性会成为数不多的照顾后代的哺乳动物之一? …… ● 关于人类性征的进化,没有人比贾雷德·戴蒙德更有资格做出解释。本书力图解释人类的性行为是如何演变为现在的模式的,包括女性的绝经期、人类社会中男性的角色、离群性交、为取乐而非传宗接代的性交,以及女性乳房早于发挥喂乳功用时的隆起等。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案例,戴蒙德帮助我们梳理了人类性征进化历程的多个方面,写出了一部迷人的、令人惊叹的经典之作。
-
微行集王海飞 编文字书写一直是人类主要的思想与情感表达方法,影视人类学则在思考如何将人类学的理论阐释以可视方式呈现,以影像方式阅读,通过跨文化交互印证,于“有形”中感知“无形”。2017年春季,兰州大学影视人类学实验室创办人类学影像映坛,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在影视人类学(视觉人类学)方面有建树的学者携带民族志影片作品,到兰州大学进行放映和学术交流,同时完成一次学术对谈。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谈,很多时候会碰撞出在其他情境下不太容易表达的内容,灵光显现之处,便是众人智慧的共同闪耀。至2020年,人类学影像映坛已持续举办十多期,累计邀请近二十位学者。《微行集:影视人类学的道路》收录“映坛”首期至第七期学术主持人与八位学者的对谈内容,以对谈学者的学术兴趣和已有研究工作为主,实践与理论并重,行动与反思兼具,涵盖影视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回顾、学科框架与煎要概念剖析、民族志影像表达探索与实践、学科未来方向和路径等。
-
人口移动、劳动力市场及其机制研究严善平 著本书研究中国人口移动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划分为相互关联的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全国为对象,利用人口普查等全国数据,计量分析了地区间人口流动的方向、规模及其决定因素、流动主体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以我国**经济都市上海为分析对象,旨在研究大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收入和层化状况,主要采用了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第一手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三部分利用了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三部分利用了微观调查数据,对我国的教育制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存有的城乡差距等问题进行了较为体系的实证研究。第四部分,分析对象有全国的,也有特定地区的,研究主题涉及农户的就业与收入、城乡居民的就业率及其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中党员身份的溢价;第五部分是本书的一个背景材料,包括中国经济奇迹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劳动力短缺、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的市民化等问题,主要从宏观方面、制度方面对与人口流动、劳动力市场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
感官、记忆与认同巫达 著本书是2018年12月1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的“感官、记忆与认同”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精选。感官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通过人们的“感官”来感受文化的研究。由于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感官的认识,因此,感官、记忆和文化认同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本论文集的作者来自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博士生。通过研究不同文化对感觉的认识与表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划定族群之间的边界。感觉文化差异性的同质化趋向,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类关于感觉知识的趋同性,也可以让我们对人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清晰的民族志资料。
-
中国人类学 第二辑周永明 著《中国人类学》旨在办成人类学领域的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拟每年出一辑。 此为第二辑。本辑是医学人类学专辑。医学人类学是当今人类学蓬勃发展的一个分支,着重探讨不同文化和社会传统中对生命、健康、疾病的医学认知体系及对病患的医疗、防护及管控的理论和方法。人类文化多样性在医学领域也表现的丰富多彩。正如本专辑特约编辑赖立里和冯珠娣在前言中指出的:“医学人类学并非专攻一门的学问,而是一个多元化的领域。我辈学者在探究医疗的社会史、健康与疾病的诸面相时,殊途同归地认识到,历史上存在着远远不止一种‘医学’”。世界各国对新冠疫情的不同反应,认知,理解和措施,就如一面万花镜,将各种“医学”都推向前台。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考察审视本次新冠疫情,将会催生大批新的研究,加深人类对全球化时代疫情的理解,故冀望本专辑对未来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参照比较之效。本辑还有“理论与实践”、“学术书评”等其他栏目。
-
我的晚年谁做主王杰 著《我的晚年谁做主:智慧时代的科学养老/物联网在中国》总结了作者近十年来从事国内外养老研究和养老服务的心得与经验,系统地梳理了目前中国的新一代养老人面临的种种挑战,分析总结了迎接这些挑战的思路、方法与工具,为50后、60后提供了一次系统、全面的科学养老知识普及。《我的晚年谁做主:智慧时代的科学养老/物联网在中国》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通过一个刚刚退休、还相当年轻、有活力的老年人“老张”在退休后10天内经历的30个场景,向读者介绍50后、60后这一代人未来几十年在晚年阶段将面临的种种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的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为自己的晚年做好准备;这些内容涉及养老规划、理财、旅游、爱好、科技、法律、教育、服务、健康、用药、社交、风险管理、应急响应等诸多方面。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几类和21世纪的养老密切相关的知识,涵盖人类寿命发展趋势、人类的衰老进程、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现代科技对养老的影响、深度老龄社会的服务资源:高龄老人的社会交往、晚年的财务规划、老年失智症及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结果给我们的新启示等多个领域。第三部分给出了老年心理、老年健康和老年科技等领域进一步阅读的文献材料的建议。《我的晚年谁做主:智慧时代的科学养老/物联网在中国》是一本文字幽默,内容由浅入深,通俗易懂,通过实例来传授知识的科普读物。不仅50后、60后等新一代养老人可从中获益,正在赡养老年父母的年轻人也能从书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协助父母形成科学的养老观,以保障幸福、充实的晚年生活。《我的晚年谁做主:智慧时代的科学养老/物联网在中国》的出版对助力老龄化国情教育宣讲,普及科学养老知识,提高养老科学素养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
危险的年代[美] 大卫·W.奥尔 著这部扣人心弦、深入思考的著作,在我们所了解的气候变化及其相关威胁的背景下,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未来——即便达成了《巴黎协定》,地球系统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也达不到新的平衡。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星球,地貌更加破损陈旧,生物多样性更加减少,海洋更加酸化,气候更加炎热、反复无常。更糟糕的是,技术解决不了可持续的复杂问题。 不过,奥尔依然认为,我们不会毁灭地球。他勾勒了可持续性这一设想,在建设强健的、有韧力的民主和经济体制以及实现心灵和思维变革的前提下推动社会的转型。他提出了专门的原则和优先事项,从而引导我们走向人类和自然系统的长久和谐。
-
紧要关头戴维·威利茨 著,赵世人 译1945—1965年的婴儿潮造就了英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最富有的一代,他们以绝对的人口优势影响和塑造着周围的世界。当婴儿潮一代人站在财富与权利的高处眺望未来时,却发现资源分配的代际平衡已经被打破。作为社会公民,作为家庭成员,婴儿潮一代开始思考如何保持代际平衡、延续社会契约。这本启发性著作认真审视英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剖析代际交换所折射出的社会运行规律,专辟章节解读中国人口发展模式,呼吁人们重视后代、重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