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上古汉语形态导论金理新 著本项目采用《上古音略》所构拟的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系统介绍了上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形态表现形式以及每一种形态表现形式所表达的词汇、语法意义,是作者近三十年的新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上古汉语形态研究的最新成果,是能代表高水平的学术精品,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对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
北京人口蓝皮书尹德挺,胡玉萍,吴军,薛伟玲,董亭月 著本书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和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在三孩生育政策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运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及统计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分析北京市人口规模、结构、素质、分布状况和历时特征,开展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人口预测,研判北京市人口发展新变化与新格局。
-
新时代广东省人口发展问题研究韩,靓 著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常住人口规模快速增长,人口流入明显,是全国人口增加最快的省份之一。现阶段,广东省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进入现代生育模式时期,人口年龄结构转为老年型,抚养比呈现降低趋势,仍为较好的人口年龄结构,抚养负担处于较轻阶段。“两个阶段”目标下,广东正加快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因素,将对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产生深远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广东省人口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人口规模庞大、人口流动依然频繁、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本书将立足广东省人口发展基础,分析新时代以来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对人口空间分布与城镇化、老龄化、人口流动与基本公共服务等热点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试图为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省继续挖掘人口潜能,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升人口治理水平,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优化人口空间分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
中国老年健康调查及数据库建设郑真真 等著,彭希哲 编“中国老年健康调查”自1998年首次调查至2018年第8次调查,已经走过了20年历程。《中国老年健康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回顾了20年八次调查的延续和变化,介绍了根据历次调查结果组成的中国老年健康追踪调查数据库、健康长寿地区典型调查及生物标志物数据库以及中国老年健康环境和遗传交互作用研究数据库,并综述近20年学者利用老年健康追踪调查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国老年健康调查及数据库建设》还重点介绍2017~2018年第8次调查的设计,涉及老年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数据收集的扩展与调查实施方案,以及调查的主要描述性结果。
-
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适老科技陈虹霖,安宁,黄延焱 著伴随着数字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人口增龄向社会的福利制度、产业转型、服务设计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适老科技》从老龄化社会对科技适老的诉求出发,总览全球老龄化态势与福祉科技的发展状况,介绍了机器人、游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前沿适老产品的发展对老年群体生理、心理、社会多维需求的应对及其局限,并着重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审视了科技与人文的边界与赋权,借助作者及学生团队实践和研究项目,剖析了社会工作视野下适老科技的概念与内涵。
-
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方法创新与应用研究曾毅 等 著《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方法创新与应用研究》介绍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方法创新与应用,《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方法创新与应用研究》共分为四篇。第一篇介绍方法创新、所需数据及其估算、精度评估、小区域家庭户和居住安排预测以及退休金缺口率预测的简易方法等。第二篇介绍在中国的应用,包括全国和五大区域及分省城乡家庭户和居住安排预测、老年家庭结构及照料需求/成本预测和对策探讨、家庭人口和生育政策分析、延迟退休年龄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住房和家庭户能源需求及家庭金融预测等。第三篇介绍在美国全国、50个州、华盛顿特区和南加州六个县、奥地利、加拿大、巴西和伊朗的家庭人口预测及应用,包括未来残障老人家庭照料需求/成本、老年宜居住房需求、家庭人口老化对未来碳排放和环境保护的影响、家用汽车需求预测分析等。第四篇介绍如何使用多维家庭人口预测ProFamy软件。
-
人口流动对我国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研究朱明宝 著社会信任对社会稳定与社会繁荣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人口大规模流动时代,有关人口流动如何影响社会信任的研究却很缺乏。本书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等数据,研究了人口流动对我国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首先,在地级市层面上综合分析了一个地市的流动人口比重如何影响了该地市居民的社会信任;然后,进一步从外来人口、人口外流、个体流动三个角度分析了外来人口对流入地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人口外流对流出地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个体流动对流动者自身社会信任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本书揭示了人口流动影响居民社会信任的效应与机制,有助于认识人口流动对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同时也丰富了有关人口流动在社会影响效应方面的研究,对改善社会信任具有一定的启示。
-
人类学研究 第十三卷阮云星 著《人类学研究 第十三卷》之特色有二:曰“雏音”,曰“跨界”。“雏音”稚嫩,楚楚动人。中国互联网普及刚20余年,“雏鸟”方为该原野之“原住民”。本辑四分之三的论文就出自他们之手。其中不少作品源自他们的本科、硕士优秀毕业论文。移动互联网生活无疑是他们原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自主选题来自他们畅快、困顿或魔幻迷茫的被赛博搅动缠绕的生活。教学相长,作为师长的你,即使并非不知“网游”、“饭圈”、赛博“地球村”,可当你随着他们的探索进而悉知“网游”规训、足球迷赛博链接功能、何为“饭圈”之“情感能量”以及在华“老外”微信群“文明张力”之特征、旅欧苗族“离散族群”亚文化的全球赛博格机制,尤其是当你读到“网络**”的政治学与文化学剖析、赛博格戏仿“飞天面教”之伯明翰青年亚文化理论分析、虚拟偶像“洛天依”的“赛博格”学理诠释以及数码科幻作品赏析中的哲学人类学反思新论时,你可能会意识到楚楚“雏音”推开的是一扇扇赛博格社会的未知天窗,赛博格社会智识生产的天空中,羽翼日丰、灼灼可人的他们可以期待。“跨界”特色在本辑3篇转载的主题论文及诸多作品的生产过程中散发、浸染。阮云星、高英策论文承袭STS之“跨界”,并论述、强调赛博格学(控制论)原理对于贯通“混成”的重要,本文亦为本土语境的“赛博格人类学”议题提起后的首篇学术著述;李恒威教授团队以科学哲学专业背景的精微驳论,为赛博格人类学之论法的科学性与方法论、本体论拓展作了牵引;金小刚教授团队关于社交网络极化结构中过滤泡机制的控制实验研究,不但为我们披露了社交媒体极化黑箱内里的内聚性图景和“赛博格”构成,其跨学科的实验社会科学研究法也为赛博格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控制实验等方法借鉴。此外,三个课题组的团队合作研究也是一种学科间、各自研究专长间的一加一大于二的酵酶“跨界”;对于倚重“独狼”式研究传统的人类学,这种“跨界”对于跨学科、多点、更需团队式研究的赛博格人类学等当代“类民族志范式”(阮云星、崔若淋,2020)研究的探索和展开尤为重要。
-
博物馆人类学的观点与实践郑茜,中国民族博物馆 编本书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的第二届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论文基础上精心辑选而成,分为“主题演讲”“博物馆与文化政治”“博物馆叙事:价值、逻辑、策略”“历史、认同与博物馆”“生态、社区、地方性知识”“物、非物:阐释与表达”六个部分。论文从人类学视野出发,覆盖了博物馆业务诸方面,触及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前沿地带和热点问题,显示出博物馆人类学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可以延伸出来的丰富深邃的观察视角。上述研究成果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联,促进学术与实操的相触,既引导博物馆人类学从当代中国民族类博物馆业务操作实践的具体案例中汲取学术研究的动力,也引导民族类博物馆从相关理论成果中获取推动自身发展的良好工具和营养剂。
-
人类学与人类学家Adam,Kuper 著本书主要论述了英国社会人类学的黄金时期(1922—1972)这门学科的发展,以及当时著名人类学家的思想及其交锋。这一时期的人类学深刻影响了这门学科后续至今的发展脉络。书中介绍和评述了包括现代人类学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学说,以及如埃文思-普里查德、贝特森、利奇、玛丽·道格拉斯、列维-斯特劳斯等著名人类学家的学术发展历程、著作及其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展现了英国社会人类学从创立到发展到壮大到减弱影响的过程。书中所论述的这段时期正是现代人类学的形成和发展期,其论述对于今天我们理解这一学科的主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探寻如今错综异质的学科话语体系的根系脉络及其土壤,思考它的历史性和局限性,并以此反观当下涌动的诸多新思潮、转向和动议,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在论述学科发展历程时,联系民族志和理论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以及人类学家所受教育背景和性格,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作者把聚光灯打向了研究者本身,把奠定学科基石的人类学家当作一群特殊的“土著”来研究,这种研究视角本身是一种“去魅化”的过程。其文本本身亦称得上是以人类学学科为对象的人类学研究。在本书作者把知识生产看作一个有机的、社会性的、带有政治意味的过程。在当时体现出了一种超前知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