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研究图书索引孙秀斌、庄善洁、崔秀兰本书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一部集检索与导读为一体的书目检索工具书,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丛书”研究成果之一。编者梳理并筛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研究阿昌族、保安族、布朗族、达斡尔族、德昂族、独龙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高山族、赫哲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15 个人口较少民族重要的、具有学术价值的图书,利用二次文献编纂原理,对每一个人口较少民族的研究图书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进行学科分类,同一学科下的图书按题名汉语拼音顺序排列,编制成索引。索引著录项目包括书名、作者、出版者、出版时间、中图法分类号、关键词、内容摘要、馆藏单位等著录项。
-
民族古籍研究张铁山主编《民族古籍研究》是由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创办的学术刊物,由张公瑾主编。本刊依靠广大民族古籍研究者,以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古籍研究的综合水平为己任,发表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研究论文、书评和综述等。内容以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宗教、语言、文字、文学、地理、考古等多个方面。具体论文有:古代突厥文纸质文献残片集释、《突厥语大词典》英文版导言、古代突厥—回鹘文文献中表示空间意义的后置词、文本细读:文献语言的示证研究等二十多篇文章。
-
论职业安全权雷杰淇全书共分为六章,基本内容如下:第-章探讨了职业安全权的一般理论问题。回顾了职业安全卫生立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阐明职业安全权的法律渊源。为进一步明确职业安全权的来源, 从权利的道德基础、经济基础、权力基础,心理基础和法律基础五个维度对职业安全权的权利基础问题展开论述。第二章从不同角度 审视了职业安全权的性质和地位。其一 ,劳动权体系中,职业安全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二,体面劳动视野下,职业安全权既是基本目标又是实现方式。其三,和谐劳动关系中,职业安全是本质要求。第三章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论述了职业安全权精神法益的界定和内容。职业安全权的法益构成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身体健康属于物质性法益的范畴,也是职业安全权的传统法益;心理健康属于精神法益的范畴,属于职业安全权的新兴法益。第四章就职业安全权的一般实现机制展开论述。职业安全权的一般实现机制指从整体上对劳动环境进行规范的法律制度,主要是工作时间制度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第五章研究了职业安全权的特殊实现机制。职业安全权的特殊实现机制指虽不直接规制劳动环境,但从其他方面为劳动者职业安全提供保护和帮助的法律制度。第六章为职业安全权的法律责任体系研究。依照传统的部门法责任分类,职业安全权的责任方式也可划分为刑事、民事、 行政三种。
-
同源异流张静灵本书采用了对比的方式,通过对两地母系制文化特征,如家庭、婚俗、社会分工和财产继承问题的分析,探究这两个母系社会在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发展历程后所发生的文化变迁。使用民族学、人类学、 历史学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文献阅读法和田野调查进行研究。笔者分别选择了西苏门答腊省的省会城市巴东和梭罗克县( Kabupaten Solok)的吉纳里村(Nagari Kinari)以及森美兰州的仁保县(Daerah Jempol)、林茂县(Daerah Rembau)和芙蓉市(Seremban) 中的三个村庄。对城市的婚礼、村庄内的日常生活、风俗仪式、民宿项目等内容进行了田野调查。研究表明,西苏门答腊省和森美兰州的母系制文化仍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文化传播过程中元素的遗失和创新。与20世纪50年代前相比, 两个母系社会的文化核心一母系制继嗣没有 发生变化,而其他特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居住模式、男性角色、传统仪式、财产继承、伊斯兰教法和习惯法的结合等方面。由于两地的国家背景不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出现了身份认同差异化;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轨迹影响了这两个社会的文化变迁进程,且呈现差异化发展。这其中,经济和政治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变迁进程来看,西苏门答腊省的变化较缓,变化突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城市或沿海地区,但内陆乡村仍然保持着较为传统的母系社会文化。而森美兰州的变迁进程较快,辐射范围较广且平均,城乡差异较小。
-
即将逝去的生活苏易 苏战辉 编著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是原古婺州八县之一,岁月变迁,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忘,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也濒临失传的局面。编者用了五年时间,走访汤溪各个村镇,采访了近百名六十岁以上的手工艺人,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呈现这些田野调查的内容。即将消逝的生活,是对历史上汤溪一带的民风民俗的一次呈现,具有史料价值。
-
云南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与灾害应对李永祥本书对云南地区的灾害进行了深入研究。云南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灾害非常频繁,在云南能够看到所有种类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干旱、泥石流、台风、洪水、流行病、风灾、雪灾、冰灾、水体污染,等等。本书以发生在云南地区的泥石流、干旱、地震和火灾为研究重点,探讨西南地区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全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玉溪元江县干旱、2014年景谷县地震、2014年独克宗火灾等事件中村落、社区的应对个案为主要内容,提出了一般总体性的减灾思路,也强调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与观念在处理地区灾害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性。
-
原生态歌谣修辞研究苏义生原生态歌谣是活在民间的言语瑰宝,因而被称为人类的“第二种语言”,亦是口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原生态歌谣是一部浓缩的民族语言史、风俗史、文化史。本书围绕原生态歌谣的修辞动因和修辞原则、原生态歌谣的修辞现象、原生态歌谣的修辞效果等问题开展研究,对云南少数民族汉调歌谣特有的修辞规律及价值进行阐释,以田野调查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次对云南特有民族汉调歌谣颜色词的运用规律进行了厘定,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云南特有民族歌谣颜色词修辞的模糊性、渗透性及独特性等特征。
-
时间·空间·仪式高志英 杨晓龙生长于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向来是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早在古代就已和中原民族相互“观察”和“审视”。本书从民国时期人类学家陶云逵的傈僳族研究为起点,援引从《云南志》到《滇缅界务北段调查报告》的大量史料,向前回顾三江并流区域傈僳族走过的漫长岁月,向后则延伸了学科发展及傈僳族研究逐步深入的路径,着重分析了傈僳族的生计方式、时间制度、祖先崇拜与丧葬仪式等习俗,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呈现了碧罗雪山傈僳族的社会生活图景,由此揭示出傈僳族独特的时空观乃至哲学观。
-
残疾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机制构建研究刘全礼 杨中枢 刘颂该书是中国大陆第一本系统研究残疾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著作,从残疾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现状出发到残疾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具体路径构建,力争理论与实践结合。本书集中体现了五大特色或创新。一是从域内外的实践出发,构建残疾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法律路径;二是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包括五类残疾儿童是否进行医学治疗、父母过去和当下教育支持的愿望等勾勒是否提供家庭教育支持的证据;三是从残疾儿童父母素养的角度,包括他们的儿童观、儿童身心特点的知识、教育知识和方法等勾勒教育支持的内容;四是从教师和父母两个角度相互印证残疾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内容;五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构建残疾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行政推行路径和内容路径。
-
宗教人类学陈进国,王超文《宗教人类学》集刊(年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学科建设平台,优先推介有志于宗教人类学的海内外中青年学者论著,以推动中国及周边的宗教人类学及宗教实证研究的整体进展,主要刊发与宗教人类学或宗教实证研究相关的田野报告、学术论著、理论前沿、思想评论、学术书评、译稿、综述等文章。在出版的前四辑中,获得了中国及周边国家(如日本)、海外的著名宗教人类学家的积极参与与来稿,是目前中国在宗教人类学领域权威有学术质量的集刊,在海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宗教人类学(第九辑)》共19篇文章,分为修行人类学(6篇)、修行与日常生活(5篇)、田野报告(3篇)、学术评论(3篇)、学科关键词(2篇)五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