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生老病死的生意[中国香港] 陈纯菁 著,魏海涛,符隆文 译作者通过在上海等地进行的深入细致的民族志访谈,记录了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在避谈死亡的文化禁忌下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微观政治。书中提出的“文化多重互动模型”,对市场起源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文化解释,呈现了作为共享价值观的文化和作为工具箱的文化的精彩交互。本书同样面对学术圈外的读者,包括人寿保险公司、经理和代理人,计划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想要拓展海外业务的中国公司员工,以及希望了解中国文化是如何影响我们思想和行为的读者。
-
脸书故事丹尼尔·米勒(Daniel Miller) 著,段采薏,丁依然,董晨宇译 译特立尼达位于中美洲加勒比海南部,紧邻委内瑞拉外海。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脸书如何改变了这里特定个体的生活,同时也在文化意义上提出了关于脸书的一般理论,并探讨了社交网络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 脸书是人们寻找和培养关系的手段,但有时也会成为破坏婚姻的工具;脸书可以帮助因疾病、年龄、性格而宅在家中的人们重获新生,但有时也会破坏隐私、制造丑闻;我们可以看到脸书所提供的虚拟空间有时会比面对面的交流更能揭示人们真实的一面,有时也可以看到脸书成为商业、宗教、性和纪念的工具。
-
理解人类多样性[美] 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 著《理解人类多样性:科塔克人类学》是系统学习和了解人类学知识的经典入门书,它从四个分支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人类学的核心概念、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对人类社会当中的生计、语言与交流、婚姻与家庭、亲属关系、文化、艺术等问题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本书通过将生物、社会、文化和历史结合起来的方法来进行讲解,在介绍知识的同时穿插了田野研究的有趣案例和时下的重要议题,使读者对“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这一命题有更充分的理解。对于对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是打开人类学大门的选择。
-
拯救婴儿?新生儿基因筛查之谜[美] 斯蒂芬·蒂默曼斯,玛拉·布赫宾德 著,高璐 译新生儿筛查,指的是在婴儿出生24小时之后到6天内所做的针对一些遗传性疾病等的筛查,以提供预防性的医学措施。本书通过在基因门诊的田野调查,在对75个家庭共计193次到诊所的访问和咨询进行观察,以及对诊所基因检测医师团队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于新生儿筛查技术在美国的推行历史和这项技术在实践中引发的可预期及不可预期后果进行了生动详尽的记录和分析。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技术的“不确定性”如何使得病患和医生进行协商和互动,又是如何影响人们对于“正常”以及未来的理解和期待。这本书是医学、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学者的理想之选,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看待医学技术、主流叙事和政策的新视角。作者提醒我们,对于技术的研究不能忽视具体的社会情境,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阶级的家庭并不是都能享有平等的医疗资源、负担起长期治疗所需要的营养品和药物费用。在为“拯救婴儿”的技术欢呼时,不应该忽视美国社会中目前存在的制度和资源不平等等问题,也不该忽略一项“科学”的技术的推广背后的组织和制度力量和市场利益。
-
二孩生育行为研究李英 著2013年以来,国家陆续实施了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但是政策调整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中国当前的低生育水平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育龄妇女的二胎生育行为不仅影响着国家总体生育水平,而且影响着中国的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因此,对中国低生育背景下育龄妇女的二胎生育行为进行研究,探索影响育龄妇女二胎生育行为的因素,提出保持中国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对策,对于促进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书利用2013年在中国陕西省的调查数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事件史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低生育水平背景下,个人生育意愿、家庭代际效应和社会人口流动因素对育龄妇女二胎生育行为的影响,提出保持中国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对策,对于促进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人类简史[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戴维·范德默伦,达尼埃尔·卡萨纳韦 著《人类简史》知识漫画,改编自全球畅销书《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由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教授携手比利时知名漫画艺术家戴维·范德默伦、法国知名插画家达尼埃尔·卡萨纳韦,共同精心创作,历时两年。画风精美,故事新鲜有趣,既有美的阅读享受,又充满机智的见识,像一部纸上漫画电影。《人类简史》出版十年之后,尤瓦尔·赫拉利教授带着崭新的问题,用漫画故事的全新方式再次回看人类历史。这一次赫拉利教授进入书中,化身为向导,穿越到远古历史的真实场景中,观察智人起初作为一种卑微的动物如何生存,与尼安德特人相遇时发生了什么,石器时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怎样迅速散布到全世界,猛犸象、剑齿虎、渡渡鸟命运如何,智人在7万年前突然开了挂一样迅速跃至物种之巅,秘密究竟是什么? 跟随尤瓦尔·赫拉利教授一起开启这趟历史狂野之旅的,还有一大群漫画角色——尼安德特人、原始人比尔、虚构博士、猛犸象、洛佩兹警探、亚当斯基律师等等,还不快加入他们乘坐历史的狂野列车兜个风? 《人类简史》知识漫画将戏剧性叙事、分镜设计与丰富知识配合,布局巧妙,画风精美,场景带入感强。用真人秀的形式重现人类的进化,借当代艺术杰作展现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首次相遇,以侦探电影的方式讲述猛犸象和剑齿虎灭绝的故事,还有纸牌游戏上的6个早期人类物种、虚构博士扮演的超级英雄等等,让我们身临其境。 人类几百万年的旅程时而有趣、时而悲惨,但总是扣人心弦。
-
病菌、基因与文明戴维·P.克拉克 著公元452年,匈人王阿提拉率领大军横扫意大利北部,兵锋直指罗马城,西罗马帝国岌岌可危。但是突然,阿提拉撤军了。帝国暂时得以保全。关于阿提拉撤军的原因,历史学家一直众说纷纭。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阿提拉是折戟于一场传染病暴发。 1798年,拿破仑大帝入侵埃及。然而在很短时间内,他手下超过40%的士兵便在一场鼠疫流行中丧生。英国人随后轻易地将拿破仑大军赶出了埃及。14年后,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失败,数十万大军到最后仅剩下数千人。而杀死拿破仑大军最多的,并非寒冷和俄国人,而是又一种传染病——斑疹伤寒。 没错,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虽然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们,但是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它们塑造了人类的身体和基因,并且参与了人类历史。传染病不仅影响着一场战争的成败,更影响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演变,甚至关乎一个国家的兴亡,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走向。中世纪晚期欧洲暴发的黑死病杀死了上千万人,同时也深刻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信仰,在欧洲走出中世纪和走向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花参与了欧洲人探索新大陆的历史,杀死了数千万美洲印第安人,加快了美洲的“欧洲化”…… 《病菌、基因与文明——传染病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着重探讨了两个主题。其一是传染病对人类基因的自然选择。每一场传染病的暴发都会导致人口减少,同时,疾病对人类基因的选择也在发生。一些人的基因突变会使他们对某些传染病具有抵抗能力,而基因会遗传,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人类已经对多种传染病发展出了抵抗力。其二是传染病是如何塑造与改变人类历史的。罗马帝国的兴亡、基督教的兴衰、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与清教运动,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都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由病菌导致的传染病流行。
-
关键路径R.巴克敏斯特·富勒 著,李林,张雪杉 译本书是美国天才建筑师和思想家巴克敏斯特·富勒的重要代表作,是他对人类过去的杰出总结,也是对当下和未来的独到思考和预测。 从史前时代的人类迁徙,到伟大帝国的发展,再到今天掌控我们命运的庞大的跨国企业和政治体系,《关键路径》追溯人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的起源和演变,讲述了人类在整个宇宙中的处境,面临的各种危机,以及面对未来有何种选择。此外,富勒还讨论了知识的加速增长、工具和技术寿命的不断缩短、资源的利用和建筑设计巧思等诸多议题。他把自己的作为实验和研究对象,讨论一个人应该如何思考、如何参与世界的改变和人类的发展,阐述了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和路线图设计。某种意义上说,富勒自己就是他最伟大的一个发明。 此外,富勒把地球视为宇宙中的一艘飞船,从宇宙的尺度上思考人类的任务和天职,主张我们应采取“宇宙收支核算法”,确保资源的“少费多用”,通过综合、先导性的设计科学革命,包括对计算机的充分利用,实现人类的持久繁荣。他在书中还阐释了自己的戴马克松世界地图、地球镜、球形建筑、全球电网等设计和构想,以此作为设计革命的示范。
-
销声匿迹[美] 玛丽·L.格雷(美) 西达尔特·苏里 著,左安浦 译系统出现的一个小故障导致琼的MTurk账户突然被冻结——这是按需工人最可怕的噩梦。“没有一封电子邮件通知我软件出了问题;我只知道自己不能再登陆了,”她说,“我给客服打电话,他们告诉我必须等网站修复这个问题。账户冻结让我损失了近200美元。我失去了高薪工作,原因是平台自己出了问题,而不是我的工作质量有问题。”当事情出错的时候,琼这样的幽灵劳工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别提追索补偿了。“我等了40个小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工作,能不能维持收入,也完全不知道原因。” 人类学家玛丽和计算机科学家西达尔特联手,揭露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背后隐藏的人类劳动力。这支看不见的线上就业大军正不断扩张,它既不存在于现有的法律中,也未得到固有文化的承认,而算法无意识的残酷又带来了诸多未知。
-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费孝通 著本书辑录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性作品《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 前者收录了费先生的十四篇论文,是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的一部分,代表了费先生解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努力。 后者则是费先生从功能主义视角,分析中国的生育制度。他认为,从人最基本的需求生出了两性结合、繁衍后代的制度,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都是其关注的重点。 本书还收入了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王铭铭和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杨清媚共同撰写的书评,他们从文本入手,揭示了经典文本的时代性和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