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医学(第3版)
作者:李佃贵,陈忠义 著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01
ISBN:9787509129562
定价:¥3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医学(第3版)》分绪论、上篇、下篇三个部分。绪论重点讲述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及学术特点。上篇为基础部分,分10章:阴阳五行精气学说,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中药,方剂,针灸学。下篇为临床部分,分4章,即内、外、妇、儿科病证。
作者简介
暂缺《中医学(第3版)》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四、中西医学之比较
上篇 基础理论
第1章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精气学说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的相互关系
第2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府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神
第3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的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4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六淫
二、七情内伤
三、饮食失宜
四、其他因素
第二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升降失常
第5章 诊法
第一节 诊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原则
一、基本原理
二、运用原则
第二节 四诊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6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阴阳
二、表里
三、寒热
四、虚实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三节 气、血、痰、瘀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四、痰饮辨证
第四节 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证
二、阳明病证
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六、厥阴病证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第六节 三焦辨证
第7章 治则与治法
第一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法
第8章 中药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炮制
二、中药的性能
三、中药的用法
第二节 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二、清热药
三、泻下药
四、祛风湿药
五、芳香化湿药
六、利水渗湿药
七、温里药
八、理气药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十、止血药
十一、活血化瘀药
十二、平肝息风药
十三、安神药
十四、收涩药
十五、补益药
十六、开窍药
十七、消食药
十八、驱虫药
十九、催吐药
二十、外用药
第9章 方剂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一、方剂的组成
二、方剂的剂型
第二节 常用方剂
一、解表剂
二、治风剂
三、祛湿剂
四、清热剂
五、和解剂
六、泻下剂
七、消导剂
八、祛痰剂
九、温里剂
十、理气剂
十一、理血剂
十二、补益剂
十三、安神剂
十四、开窍剂
十五、固涩剂
第10章 针灸学
第一节 针灸基本知识
一、针法
二、灸法
三、取穴法
第二节 腧穴
一、十四经穴
二、经外奇穴
第三节 其他针法
一、三棱针
二、皮肤针
三、皮内针
四、耳针
第四节 针灸治疗总则
一、治则
二、特定穴位的运用
三、常用针灸处方
下篇 临床部分
第11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证
第四节 喘证
第五节 血证
第六节 心悸
第七节 胸痹
第八节 不寐
第九节 郁证
第十节 癫狂
第十一节 痫证
第十二节 胃痛
第十三节 呕吐
第四节 泄泻
第五节 痢疾
第十六节 腹痛
第十七节 便秘
第十八节 胁痛
第十九节 黄疸
第二十节 积聚
第二十一节臌胀
第二十二节头痛
第二十三节眩晕
第二十四节中风
第二十五节腰痛
第二十六节水肿
第二十七节淋证
第二十八节消渴
第二十九节痹证
第三十节痿证
第三十一节内伤发热
第12章 外科病证
第一节 总论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
三、治法
第二节 各论
一、痈
二、疖
三、疔
四、乳痈
五、瘰疬
六、缠腰火丹
七、脱疽
第13章 妇科病证
第一节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二、月经后期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四、月经过多
五、月经过少
六、痛经
七、闭经
八、崩漏
第二节 带下病
第三节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二、妊娠腹痛
三、胎漏、胎动不安
四、堕胎、小产、滑胎
五、妊娠肿胀
第四节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二、产后恶露不绝
三、产后发热
四、产后身痛
五、缺乳
第五节 妇科杂证
一、癥瘕
二、不孕症
三、妇人腹痛
四、阴痒
第14章 儿科
第一节 肺炎喘嗽
第二节 小儿惊风
第三节 水痘
第四节 百日咳
第五节 痄腮
第六节 厌食
第七节 疳积
第八节 紫癜
第九节 遗尿
第十节 夜惊
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四、中西医学之比较
上篇 基础理论
第1章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精气学说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的相互关系
第2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府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神
第3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的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4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六淫
二、七情内伤
三、饮食失宜
四、其他因素
第二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升降失常
第5章 诊法
第一节 诊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原则
一、基本原理
二、运用原则
第二节 四诊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6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阴阳
二、表里
三、寒热
四、虚实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三节 气、血、痰、瘀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四、痰饮辨证
第四节 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证
二、阳明病证
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六、厥阴病证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第六节 三焦辨证
第7章 治则与治法
第一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法
第8章 中药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炮制
二、中药的性能
三、中药的用法
第二节 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二、清热药
三、泻下药
四、祛风湿药
五、芳香化湿药
六、利水渗湿药
七、温里药
八、理气药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十、止血药
十一、活血化瘀药
十二、平肝息风药
十三、安神药
十四、收涩药
十五、补益药
十六、开窍药
十七、消食药
十八、驱虫药
十九、催吐药
二十、外用药
第9章 方剂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一、方剂的组成
二、方剂的剂型
第二节 常用方剂
一、解表剂
二、治风剂
三、祛湿剂
四、清热剂
五、和解剂
六、泻下剂
七、消导剂
八、祛痰剂
九、温里剂
十、理气剂
十一、理血剂
十二、补益剂
十三、安神剂
十四、开窍剂
十五、固涩剂
第10章 针灸学
第一节 针灸基本知识
一、针法
二、灸法
三、取穴法
第二节 腧穴
一、十四经穴
二、经外奇穴
第三节 其他针法
一、三棱针
二、皮肤针
三、皮内针
四、耳针
第四节 针灸治疗总则
一、治则
二、特定穴位的运用
三、常用针灸处方
下篇 临床部分
第11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证
第四节 喘证
第五节 血证
第六节 心悸
第七节 胸痹
第八节 不寐
第九节 郁证
第十节 癫狂
第十一节 痫证
第十二节 胃痛
第十三节 呕吐
第四节 泄泻
第五节 痢疾
第十六节 腹痛
第十七节 便秘
第十八节 胁痛
第十九节 黄疸
第二十节 积聚
第二十一节臌胀
第二十二节头痛
第二十三节眩晕
第二十四节中风
第二十五节腰痛
第二十六节水肿
第二十七节淋证
第二十八节消渴
第二十九节痹证
第三十节痿证
第三十一节内伤发热
第12章 外科病证
第一节 总论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
三、治法
第二节 各论
一、痈
二、疖
三、疔
四、乳痈
五、瘰疬
六、缠腰火丹
七、脱疽
第13章 妇科病证
第一节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二、月经后期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四、月经过多
五、月经过少
六、痛经
七、闭经
八、崩漏
第二节 带下病
第三节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二、妊娠腹痛
三、胎漏、胎动不安
四、堕胎、小产、滑胎
五、妊娠肿胀
第四节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二、产后恶露不绝
三、产后发热
四、产后身痛
五、缺乳
第五节 妇科杂证
一、癥瘕
二、不孕症
三、妇人腹痛
四、阴痒
第14章 儿科
第一节 肺炎喘嗽
第二节 小儿惊风
第三节 水痘
第四节 百日咳
第五节 痄腮
第六节 厌食
第七节 疳积
第八节 紫癜
第九节 遗尿
第十节 夜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