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
中华活叶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原中华上编版。
-
中华活叶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原中华上编版。
-
标点符号的用法陈垂民编著暂缺简介...
-
医古文基础刘振民[等]编著暂缺简介...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朱德熙著暂缺简介...
-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著;袁家骅等译本书作者布龙菲尔德(LeonardBloomfield)是近代语言学界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他自称是机械唯物主义者。在论述语言学的各种问题时,作者是从语言的实际出发,在公认的规范化的例证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独创见解。《语言论》(Language)一书,1914年在美国纽约以《语言学研究入门》(IntroductiontotheStudyofLanguage)的名称出版,1933年修订增补后改叫现在的《语言论》这个书名出版。一年以后在英国再版,这个版本在内容和体例方面作了少许改动。作者在本书里对传统语法体系中的某些安排,作了调整,侧重词在句子结构中的语法功用。在对词的处理上,有些观点接近奥托·叶斯柏森的观点,但着眼点高,显示了独创性的特点。本书适于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参考材料,也可供一般爱好语言学的读者阅读。本书于1965年完成汉语译文的初稿。本书一至十章以及十六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赵世开同志翻译,十一至十五章由北大甘世福同志翻译,十七章至二十八章由袁家骅同志翻译。译稿于1978年由钱晋华同志重新校订一遍。1965年译稿初成时曾蒙广州中山大学王宗炎同志以及人民大学梁达同志对译文提过宝贵的意见。本书交稿后又承商务印书馆外语编辑室同志补译了原序两篇并对全书专有名词作了统一和核对的工作。在此,对上述各位向志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的译校工作,遗漏错误在所难免,这应由我负责,希望读者及时提出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加以修正。本书原文书末附有注释参考书目和索引等三部分附录,这次汉语译本中则予从略。<
-
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术原因需要重新排版,版式有所调整,大多数品种则保留了原有版式。一套文库,千种书籍,庄谐雅俗有异,版式整齐划一未必合适。况且,版式设计也是书籍形态的审美对象之一,读者在摄取知识、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看到各个出版机构不同时期版式设计的风格特色,也是留给读者们的一点乐趣。 本书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讲授“汉语史”课程期间,依照原高教部审定的“汉语史”教学大纲编写的《汉语史稿》教材,是中国汉语史学科的奠基之作。本书于1956年在科学出版社首次以上、中、下三册出版;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修订本;1996年再次修订,并以三册会计的形式再版;2003年,因纸型磨损,重新排版印制。自初版至今,一直为许多高等院校“汉语史”课程的首选教材。
-
文言读本朱自清等合编暂缺简介...
-
四体大字典陈祥和主编四体大字典,是一九二六年上海扫叶山房编辑出版的,主编的人是陈和祥,还有姓楼、吴、韦的三个助手。《四体大字典(套装上下册)》全书是按康熙字典中的部首和各字次序排的。每个字又按正(真、楷)、草、隶、篆的顺序排列他所搜集到的各种字样。例如“一”字,先出普通写的“一”,下边注明读音、字义和其他不同的几种义项。再下便是从各种碑贴中搜集摹出各体字样。先正、次草、次隶、次篆。每字下都注明出版。每字从已识的正字开始,逐步向古代排列。书前有缘起、例言、部首检查表和难字检查表。汉字流传使的历史是很久远的,现在所确知的,从商代便有了甲骨上丰富的或写或刻的文字。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篆隶、草、正各种字体,而每种字体中,又都有若干类型的不同风格。后世读者面对这么繁富的“异体字”,往往是难于认识,至少是不易全面掌握的。《四体大字典(套装上下册)》这部四体大字典,虽然说不上精密、详备,但对于一般了解、应用各种字体,是较为方便的。本书当时有大小二版本,都久已绝版,为了便于读者参考查阅,现据当时所印大版本影印重版。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朱德熙著这里收集的八篇文章都是发表过的。其中《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一篇是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卢甲文、马真两位同志合写的,现在作为附录,收入本书。这次重印这些文章,没有作什么大的改动。有些论点前后不完全一致,也还是保留了原来的样子。只有《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一篇删去了原文§1.5和§2.2两节,又把原来的附录“形容词重叠式的感情色彩”改为§5。《“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一篇在分析S₃和S₄两种句式时有些论断有错误,准备另写文章纠正,此处未作改动,只是删去了原文§2.2一节。《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和《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原来发表时用的符号是英语N(名词),V(动词)一套,现在改为汉语M(名词),D(动词)一套,跟其它几篇取得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