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高校后勤业务属性与外包程度的实证研究

中国高校后勤业务属性与外包程度的实证研究

作者:彭说龙 著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9-01

ISBN:9787562326199

定价:¥23.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社会服务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服务企业的出现,使得高等院校的部分后勤服务的外包成为可能。事实上,中国企业的社会化分工精细程度的不断提高与中国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加快是相辅相成的,在高校后勤业务的外包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开始显露出一些本身的特点:一方面构成了高校后勤活动实施外包活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对高校后勤活动实施外包构成了压力。这些社会现实构成本专题研究主题的现实背景。同时,有关组织核心能力和战略外包方面的研究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理论体系也逐渐建立和不断完善。高校后勤服务机构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有关其外包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相关的理论发展为高校后勤业务进行外包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高校后勤业务属性与外包程度的实证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大学
1.3.2 大学后勤服务
1.3.3 大学后勤服务业务外包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流程
1.6 本书结构
2 理论综述
2.1 高校后勤服务理论综述
2.1.1 高校后勤服务的起源与发展
2.1.2 高校后勤服务的内容
2.1.3 高校后勤服务的管理模式
2.1.4 国外高校后勤服务的管理模式
2.2 核心能力理论综述
2.2.1 核心能力理论溯源
2.2.2 核心能力的概念
2.2.3 核心能力的特征
2.2.4 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意义与战略外包
2.3 战略外包理论综述
2.3.1 外包的概念
2.3.2 外包兴起的背景与动因
2.3.3 各类组织的外包研究综述
2.3.4 战略外包理论的整合
2.3.5 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外包
3 高校后勤战略外包影响因素分析
3.1 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的发展阶段
3.1.1 生产服务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50-1978)
3.1.2 生产管理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4)
3.1.3 经营管理阶段(后勤社会化初期阶段:1985-1999)
3.1.4 监督管理阶段(后勤社会化中期阶段:2002-2010)
3.1.5 契约代理阶段(后勤社会化后期阶段:2010-)
3.2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变迁
3.2.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校办社会”模式
3.2.2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
3.3 我国高校后勤业务外包的原因
3.3.1 内部原因
3.3.2 外部原因
3.4 我国高校后勤业务外包的制约因素
3.4.1 校外制约因素
3.4.2 校内制约因素
4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我国高校核心业务与后勤业务的关系
4.1.1 我国高校的核心业务
4.1.2 我国高校后勤业务与核心业务的关系
4.1.3 我国高校后勤业务对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形式
4.2 高校后勤业务属性的选择
4.2.1 我国高校后勤业务属性的特征分析
4.2.2 我国高校后勤业务关键属性选择
4.3 高校后勤服务项目的选择
4.4 基本思路与假设推导
4.4.1 高校后勤服务的稳定作用与后勤服务外包
4.4.2 高校后勤服务的育人作用与后勤服务外包
4.4.3 高校后勤服务的营利性与后勤服务外包
4.4.4 高校后勤服务的人员刚性与后勤服务外包
4.5 研究假设的总结
5 研究方法与统计结果
5.1 研究方法
5.1.1 问卷设计
5.1.2 样本容量
5.1.3 变量度量
5.1.4 问卷的回收
5.2 统计分析结果
5.2.1 样本特征及变量可靠性检验
5.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5.2.3 假设检验结果
6 高校后勤外包的案例研究
6.1 案例研究
6.1.1 研究目的
6.1.2 案例过程的研究方法
6.1.3 试验对象的选择与理由
6.2 研究阶段划分
6.2.1 建立适应外包行为的组织机构阶段
6.2.2 引进社会企业试点阶段
6.2.3 外包为主的后勤管理模式建立阶段
6.3 阶段的研究过程
6.3.1 第一阶段
6.3.2 第二阶段
6.3.3 第三阶段
6.4 数据分析
6.4.1 实验数据
6.4.2 数据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1.1 稳定性是影响外包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
7.1.2 营利性对外包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7.2 讨论
7.2.1 关于高校后勤服务的育人作用
7.2.2 关于高校后勤服务的人员刚性
7.3 本研究的贡献与创新之处
7.4 研究的局限性
7.5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