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最佳编辑要领(美)伊丽莎白·威斯纳-格罗斯(Elizabeth Wissner-Gross)著;郭瑞等译本书告诫记者和编辑:你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发现编见,并将其从文章中清除出去,以使其出版物远离各种偏见以及带有偏见的文章。因为,这种警惕性对于新闻事业最有好处。
-
媒介批评王君超著本书从媒介批评的定义和基本属性入手,依次探讨了媒介批评的起源、理论、标准与方法,并对西方的媒介批评理论和中国当代的媒介批评予以评析,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媒介批评学的途径。
-
报纸副刊编辑业务探索梁友莉著本书汇集了一位多年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的资深编辑对副刊编辑业务的探索。即有报纸副刊编辑业务方面的理论探索,又有编稿实践中的经验技巧以及对报纸副刊各种体裁文章的写作探索、创作实践。书中所选文章一部分发表在《人民日报》、《新闻与创作》、《太原日报》、《民政之声报》等报刊上,其他均发表在《中国档案报》上。本书对报纸副刊编辑人员、研究人员以及广大副刊作者极具参考价值。
-
传播媒介的历史之光李幸,刘荃著《传播媒介的历史之光:广播电影电视史论》的特点是运用已知的史料来探讨广播电视在传播学研究的视野里的种种规律性问题。《传播媒介的历史之光:广播电影电视史论》分为广播、电影和电视三编,之所以在广播和电视中插入整整一编有关纪录电影的介绍,是因为这一媒介与广播电视的联系太多。比如电影的纪录片形式为电视所承续,探讨纪录电影也是在探讨电视的一部分,电影对声音的研究与广播的发展有关,并对电视产生了不可摆脱的影响。可以说,电影兼有广播与电视。而且,把广播、电影、电视联系起来进行传播的这三大媒介的类型感知,《传播媒介的历史之光:广播电影电视史论》的论述也似更能顺理成章。
-
传播学原理石庆生著《传播学原理》从多学科的视野出发,对传播学理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力图从总体的文化和社会过程的角度阐明新认识,并将之与传播学研究的经典成果和新成果的总结绘合起来。
-
在媒介与大众之间陈龙著98’中国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著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从媒介研究到电视文化研究;电视文化的内涵及其普遍联系;西方的电视文化研究;当代电视文化理论与思潮等。
-
简明著编译审校指南李毓兴编著今年是东北大学出版社成立十五周年,社里决定用务实的方式搞社庆,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搞一本作(译)者、编辑和校对人员共用的书,作为三者相互沟通的“共同语言”,用以保证图书的原稿质量和编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这个任务落实到了我的头上,摆在面前的这本书就是我用以交差的成果。本书以图书的构成为切入点,以图书的生产过程为主线展开,其核心是贯彻国家标准和规范。针对作(译)者、编辑和校对人员各自扮演的角色和工作特点,本书对制作图书的各个环节的要求,对作(译)者、编辑者和校对人员的工作界面及怎样相互配合做了重点介绍。由于汁算机在出版中的应用,使出版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本书对计算机软盘稿件的编辑和校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了探索,提供了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出于使用便利的考虑,本书辑录了常用的国家标准和规范.附在书后,供查阅。本书引用了一些学术专著、编辑手册、技术标准中的内容,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搞编辑工作,我是“半路出家”,而且完全靠“干中学”,写这本书实属“班门弄斧”,破绽一定不少,恳请读者、同行专家不吝赐教。
-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戴元光,童兵,金冠军主编;单波著新闻出版总署“十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本书依次分析了:新闻观念启蒙时代的办报思想,新闻观念的现代化与系统化,新闻观念的纵身发展,新闻观念的曲折演进等内容。
-
战斗在白区范用编本书的编排分为三个部分:一、读书出版社工作人员和读书出版社朋友们的文章;二、回忆读书出版社创始人以及回忆黄洛峰等主要领导人的文章;三、一些资料性文字。书中尽可能插图——照片、书影、墨迹和史料。
-
新闻舆论引导论丁柏铨[等]著江苏省“九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本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新闻舆论本质论、新闻舆论引导主体论、新闻舆论引导原则论、新闻舆论引导误区论、新闻舆论引导方法论、新闻舆论引导艺术论、新闻舆论引导现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