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宣传美学于文书著暂缺简介...
-
世纪之书侯书森主编人类是一条河,一条奔流不息、汹涌澎湃的河。她从远古走来,由无数涓涓细流,汇集成滔滔天河。她一路欢歌,一路豪情,穿过岁月的河床,走过20世纪,奔向憧憬的未来。这是一条智慧的河,一条流淌着人类聪明、才智的河。每一滴河水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每一朵浪花都映照着智者的身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令人陶醉、令人深思的世纪,它以鲜明的时代特征,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分析、评判的议题。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纪,一个创造着辉煌文明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类不仅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也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精神文明。这两种文明交相辉映,互相促进。
-
全国出版发行机构手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编暂缺简介...
-
怎样争获新闻奖阮观荣著如何登上中国最高新闻奖台,如何成为范长江、邹韬奋式的新闻出版工作者,这是中国多少新闻工作者的梦想和追求。高级记者阮观荣近年来参与、策划、组织了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六种新闻奖项的评比,对各种新闻奖项的产生、特点均一一作了详尽的评析,发表了若干篇获奖作品的点评。读者可以从中悟出获奖的诀窃和要领,为迈向新闻奖项的奖台作好准备;新闻单位从中也可以借鉴评选经验,推出自己的名记者、名编辑。
-
文化生活出版社与现代文学孙晶著这本书稿服从于丛书的策划思想,偏重对出版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的考究,而对出版社在其他方面的历史——如无政府主义理想问题、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全过程及其人事关系,等等,谈得比较少。
-
舆论学陈力丹著内容提要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把握的外部精神力量对自己言行的制约,本书揭示的便是这种力量舆论的内在要素、形成、形态,以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本书引介了1995年国际上32位权威研究者的舆论学成果,涉猎中外274部(篇)论著,努力建立起理论上较新、适合中国舆论特征的舆论学体系。本书的部分内容已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学博士课程;全书适合于作为新闻院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教材。当今“舆论导向”已成为大众媒介编辑部、各级党委宣传部的首要话题。本书的另一半内容,即以较强的舆论学学术架构面对这个话题,采用普及性的叙述方式,提供了系统的关于舆论导向的理性认识,并以各种引导方式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共计46条对策建议。对于广大宣传干部和新闻工作者,这本书会带来许多关于老话题的新认识。
-
影视剧作元素与技巧周涌著1895,卢米埃尔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工厂大门》,这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但在最初的时期,这个新生儿似乎还没有找到它自己成长的方向。人们仅仅是把它看作是一种新奇的、会活动的照相术。就连卢米埃尔这位“电影之父”似乎也没有意识到,除了更忠实、可靠地记录日常生活之外,电影还能做些什么。“我所选择的题材,可以证明我想做的只是再现生活。”卢米埃尔说。但正是这种“再现生活”的单纯想法促使他在有意无意之间抓住了对电影成长最具决定意义的诀窍——讲故事。
-
被历史控制的文学(法)安娜·西莫南(Anne Simonin)著;陈侗编;吴岳添等译《实验艺术丛书》着眼于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60年之后)世界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探索、实验和革新的精神,通过出版作品、论著、评论、传记、访谈录等,分别展示美术、文学、电影、戏剧、音乐、建筑、摄影等各项领域中的实验成果,并呈现产生这一成果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背景。本丛书自1992年起陆续出版,旨在为中国当代艺术工作提供文本参考和理论研究的机会。年轻的法国学者西莫南用了十几年时间研究午夜出版社的历史,最终把握住了它的性格:以不顺从为己任。如果说午夜出版社半个世纪的出版经历集中了先锋文学的所有因素——遭受责难,被查禁,然后是至高的荣耀,那么,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被历史控制的”。西莫南的这份报告出乎意料地让我们了解到午夜出版社在“书面文学”新小说之外的另一面:揭露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动用酷刑的“介入文学”。两条看似无关的平行线在“121人声明”事件中交叉并合,使午夜出版社和新小说都具有了一种道德性。安娜·莫西南(1963年生),1985年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1986年以一篇《1947年至1948年的午夜出版社:一个文学出版社的起源》获“20世纪历史研究深入文凭”,1993年获博士学位。她已发表的关于午夜出版社的论著还包括:《1942~1955年的午夜出版社:以不顺从为己任》(1994,528页),《午夜出版社和瑟耶出版社:面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两种出版策略》(1991)。
-
书林又话曹聚仁著;曹雷整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一句真理。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机会越读到那么多得好书。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位阅读丰富的老者愿意向你介绍并分析他一生中所阅读过得好书,那是多么幸运的事啊。本书就是曹聚仁老先生为广大读者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曹聚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去世后留下来的为成集散高中,最多的恐怕就是谈文话书的了。作者看的书很杂,加上作者当年在香港过的是"卖文为生"的生活,因此不可能很系统地做一些书评或研究。大多是随看一本书,或想起点什么就写下来,相当的随意。但这些随意当中,又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书、对文、对人及对生活的态度和见解,也看得出作者深厚的学术根底。今天的读者,即使没看过它他谈到的那些书,看了他写的书话,相信也会有一定的收益,也会长一些见识。例如,书中有一部分是作者生前以《新文心》为专栏题,发表在香港的杂志上的,其中他了对散文、诗、小说、戏剧的创作的意见。虽不是很完整,但很能代表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观点。其中有《人物与故事》、《写实与理想》、《史事与历史小说》、《传记文学》等。最后一部分《阿涛叔父:一个教书匠的童年故事》,实际上是作者最早写的自传,讲述了他自己童年的故事。五十年代在香港的文艺刊物上连载。本书收录的文章充分表现了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的文化内蕴。这些文章文字优美,大开大阖,气度卓绝。相信读者将在对这本书的阅读当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的教益。
-
中国当代出版史料宋应离等编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