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当代新闻采访学邝云妙著本书是为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和在职新闻记者培训、自学和研究新闻采访而撰写的一本专著。它也适合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作为教材。本书分采访原理和采访专题研究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上编)——新闻采访原理。它论述的内容有新闻采访内涵、特点,新闻记者的工作、修养、职业道德、采访作风,新闻线索的特点,采访前的准备,采访方式等。第二部分(下编)——新闻采访专题研究。这部分论述的内容有新闻记者采访提问的艺术、采访倾听的艺术、采访观察的艺术、采访应变的艺术、深入采访的艺术、采访记录的艺术、隐性采访的艺术、记者交朋友的艺术以及采访心理研究等。本书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者广泛搜集和研究了众多的中外新闻记者在采访时遇到的反正典型事例和经验,并将其有说服务的、有代表性的材料融入于书中。本书也是作者从事三十多年新闻工作实践和对新闻采访教学与科研成果的总结。
-
知识社会(加)尼科·斯特尔(Nico Stehr)著;殷晓蓉译我们的时代正在经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作者以其广阔的理论视野对“知识社会”这一当代西方学术思潮的热门概念进行了思考和综合,对其不同意义进行了社会学方面的批评性考察。作者系统比较了知识社会理论与其他各种当代社会理论,如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异同,批判和继承性地分析了当代其他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如雷蒙·阿降、丹尼·贝尔、彼得·德鲁克等关于现代社会的各种观点。对于知识主题本身,以及知识社会中诸如“知识反对就业”等命题,作者也提出了耐人寻味的见解。
-
'96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优秀广播节目选评丛英民等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学会编本书汇集的是1996年度,国际台各宣传业务部门,在本台、在广播系统、在全国新闻界获奖的部分作品。它包括中国新闻奖、中国国际新闻奖、中国广播奖、中国广播文艺奖的全部获奖作品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以上的作品。在编辑此书过程中,对其内容如何编排,才能做到眉目清楚,便于阅读和查找,我们曾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
-
新闻评论学习指导张继缅 编《新闻评论学习指导》特点:(1)表明了新闻评论的学科性质,即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新闻学。(2)表明了新闻评论与新闻宣传、新闻报道的关系。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若干基本手段中的一个。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延伸、拓展和深化。(3)新闻评论的应用和写作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4)学习并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助于指导新闻评论的实践,提高新闻评论的水平,更好地发挥其“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独特功能。
-
出版改革与出版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出版改革与出版发展战略研究》内容包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体制基本框架研究、我国出版发展战略研究、我国图书出版结构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若干出版社管理机制的研究、出版社专业分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坚持“二为”方向问题的探讨等。
-
晚安 纸家具黄集伟著本书是用一种谈天说地的奇特方式写就的同阅读笔记。阅读首先是一种漫不经心的“串门”和随心所欲的“转场”,既没有明确的目的,也是做刻意的挖掘,完全是一种心性自由的随意;其次,阅读也是一种自觉的发现,智慧的积累;同时,阅读不是一种审美、一种宣泄。
-
中国布艺赵少华主编;林得撰文布艺,既布上的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缝纫刺绣在中国民间被称之为“女红”,勤劳智慧的中国妇女将自己美好的情感倾注入针线缝制之中,风格或细腻纤秀、淡洁清雅;或粗犷豪放、色彩鲜明,创造出了无数动人心弦的布艺作品。中国古代的民间布艺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床帐、挂包、背包和其他小件的装饰(如头巾、香袋、扇带、荷包、手帕等)玩具等。这些生活日常用品加以装饰、彩绣、贴花后,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增强了布料的强度,提高了衣服的耐磨能力,极具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中国古代的布艺主要有绣花、挑花、贴花等。中国布艺代代相传,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渴望,倾注了人们无尽的智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
元元说话元元等著暂缺简介...
-
电视新闻节目研究叶子著本书立足于新闻规律和电视语言两者的结合,对电视新闻性节目作深入探讨、研究。在理论体系对电视新闻做宏观、全面阐述的基础上,侧重对各类新闻性节目的个性、采摄报道特点、要求及报道形式与技巧等做具体探讨。本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理论为纲、融入现代新闻理念和现代电视传播理念、策略,结合电视新闻节目个案剖析,总结成功的经验、规律,瞻望未来发展走向,分析存在问题,探讨解决途径。写作视野广阔,论述分析中,把我国电视新闻放在世界电视的大背景中作观照,把电视新闻和其它新闻媒介做比较,既重视电视新闻性节目创作规律性的探索,又重视观念更新和思维方法的创新。
-
中国电影·电视章柏青著中国电影电视,通过自觉的探索与创新,借助现代艺术的丰富表现方式,在不断突破旧模式中取得自已的生命,使一个时代的艺术趋于成熟,使具体可感的影像世界变成真实的存在力量。片断:中国电影的诞生与起步(1905—1948)中国电影的诞生起步时期,几近半个世纪。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优秀之作,从思想内容而言主要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家庭伦理与社会问题片类型。盛行时期主要是从20年代到30年代。前者大多数取材于下层市民生活,或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反映的是观众所熟悉的男女婚恋、伦理道德、家庭琐事;后者则将目光投向社会,勇敢地揭示当时中国社会最为严峻迫切的社会问题。二是抗战反帝片类型。盛行时间从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之后,一直延续到40年代末期,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在侵略者面前的奋起与抗争。三是现实人生片类型。盛行时间为抗战胜利之后。内容主要为直面人生,剖析现实,从人物的悲欢中透视当时民族的危难。相应于这三种类型影片,中国电影界先后涌现了第一、第二代导演,围绕他们形成了中国首批电影演员群落。家庭伦理与社会问题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它以广东潮州地区的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写一对素未谋面的少男少女被双方父母逼成夫妻的故事。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也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它讲述一位富家少爷因吸食鸦片而生命难保,遂将家财委于表弟掌管。其表弟伪善歹毒,将家财挥霍殆尽。少爷也被逐出家门,少爷的儿子误食鸦片而亡,其女儿被逼成娼。少爷一次路逢其女,但女儿被鸨母拉走。父亲望着女儿,无力相救,泪如泉涌。家庭伦理剧影片一般都刻意设计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以纵向结构和层层演进的叙述方式来展开情节,并运用传统小说、戏剧中的误会、巧合等手法来增强矛盾冲突的戏剧性与紧张感。但影片的立意都比较肤浅,人物的性格也比较模糊。当时思想性与艺术性都较好的家庭伦理剧是《孤儿救祖记》。这部影片描写一个富翁,听信侄儿挑拨,怀疑守寡的儿媳不贞,将她逐出家门。儿媳离家后,一心抚孤。待孙子长大后,在祖父险遭其侄暗算时,挺身相救。于是真相大白,一家团聚。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和掩盖在伦常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富翁、寡媳、凶侄三个人物的性格也较为鲜明,在拍摄上力求生活化,影片上映后,轰动一时。本书前言总序孙家正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磨砺与融合、凝聚与发展,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伟大民族。她既吸纳万物又独具风采,形成中华文化绚丽缤纷而多元一体、博大精深而朴实隽美的格局,中华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明以独特的风姿屹立在世界东方。先祖们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劳动、奋斗与创造,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数千年而不断,这是对世界文化与人类发展的伟大贡献。今天,我们以能够继承这份悠久而厚重的可供人类共享的文化资源为自豪,这是我们迈向新世纪的坚实的人文基础。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内,中国发生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的目标既致力于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致力于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文明的延续和更新;既关心每个中国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也为每个公民和群体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决不能忽视文化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仅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为此,中国政府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同时,把中华文化作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纳入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总体规划,制订并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适应中国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使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在内涵和广延性上得到更为辉煌的发展。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导向,贯彻执行改革管理体制、繁荣文艺创作的政策,扩大对外开放,鼓励文化交流的政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政策,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以及组织实施文化扶贫,把文化艺术、科技成果送到基层和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世界的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文化发展愈来愈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愿与各国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与一切热爱和平与进步的人士一道,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健康、理性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我们愿通过《中国文化艺术丛书》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携起手来,共同使21世纪的世界更美好。1998年10月6日(作者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